【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行程转向柱及具有其的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转向
,尤其涉及一种大行程转向柱。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日趋成熟,未来可能在车辆进行自动驾驶时为了提升驾驶员空间可以将转向盘折叠收缩进仪表板中。转向盘能够缩进仪表板中需要转向柱有足够大的长度调节范围,当前转向柱技术基本均采用一段式转向柱管,可以通过伸缩转向柱管进行转向柱长度调节,从而调节转向盘位置。驾驶车辆时用户会将转向盘调节至最长以方便操控;车辆停止后用户会将转向柱调节至最短以方便下车。如果以现有结构制造大行程转向柱必然会导致转向柱的转向柱管长度过长,从而造成转向柱总成因过长而无法在汽车底盘中布置的问题,而且在行驶过程中,当车辆受到撞击,驾驶员可能向前撞向方向盘,造成受伤甚至威胁生命,以上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行程转向柱及具有其的车辆,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行程转向柱,包括:
[00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行程转向柱,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0),所述壳体设置有避让槽(101);内柱管(300),所述内柱管(300)包括第一内柱管(301)和第二内柱管(302),所述第一内柱管(301)设有长度调节导向槽(3011),所述内管柱(300)设置于所述壳体(100)内,所述第二内柱管(302)设置于第一内柱管(301)内;转向轴(200),所述转向轴(200)安装在所述内柱管(300)内,并在所述内柱管(300)内旋转;长度调节机构(400),所述长度调节机构(400)与所述壳体(100)连接,所述长度调节机构(400)穿过所述避让槽(101)与所述第一内柱管(301)连接,所述长度调节机构(400)穿过所述避让槽(101)和长度调节导向槽(3011)与所述第二内柱管(302)连接,所述长度调节机构(400)驱动所述第一内柱管(301)在壳体(100)内相应的伸缩移动,同时驱动第二内柱管(302)在所述第一内柱管(301)内相应的伸缩移动;转向柱支架(700),所述转向柱支架(700)与所述壳体(100)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行程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度调节机构(400)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壳体(100);调节丝杆(403),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调节丝杆(403)连接,并可驱动所述调节丝杆(403)旋转;调节丝母(404),所述调节丝母(404)套设在所述调节丝杆(403),所述调节丝母(404)的内螺纹与所述调节丝杆(403)的外螺纹相应设置;内螺纹丝管(405),所述内螺纹丝管(405)套设在所述调节丝杆(403),所述内螺纹丝管(405)的内螺纹与所述调节丝杆(403)的外螺纹相应设置;所述第一内柱管(301)设有长度调节导向槽(3011),所述调节丝母(404)穿过所述避让槽(101)与所述第一内柱管(301)连接,所述内螺纹丝管(405)穿过所述避让槽(101)和长度调节导向槽(3011)与第二内柱管(302)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大行程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长度调节电机(401);涡轮蜗杆减速机构(402),所述涡轮蜗杆减速机构(402)与所述壳体(100)连接,所述涡轮蜗杆减速机构(402)与所述长度调节电机(401)驱动连接,所述涡轮蜗杆减速机构(402)与所述调节丝杆(403)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大行程转向柱,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架(406),所述第一支架(406)与所述调节丝母(404)连接;第一支架安装孔(3012),所述第一支架(406)穿过所述避让槽(101)与所述第一支架安装孔(3012)连接;第二支架(407),所述第二支架(407)穿过所述避让槽(101)和长度调节导向槽(3011)与所述第二内柱管(302)连接,所述第二支架(407)与所述内螺纹丝管(405)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大行程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丝杆(403)包括:第一调节部(4031),所述调节丝母(404)设置于所述第一调节部;第二调节部(4032),所述内螺纹丝管(405)设置于所述第二调节部;
限位光杆(4033),所述限位光杆(4033)设置于所述第一调节部(4031)和所述第二调节部(4032)之间,所述调节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相东,李秀梅,李凯,徐飞扬,赵海利,李佼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