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装置的制冷剂量判定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50056 阅读:2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空调装置的制冷剂量判定方法,所述空调装置(1)具有制冷剂回路(10),该制冷剂回路(10)由压缩机(21)、冷凝器(23)、膨胀机构(41、51)和蒸发器(42、52)连接而成,其特征在于,在进行制冷剂自动填充运行的试运行模式中包括以下步骤:进行制冷剂量判定运行的步骤,在该步骤中对构成设备进行控制,以使在所述制冷剂回路内循环的制冷剂量、即制冷剂循环量稳定,进行所述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量运算的步骤,在该步骤中利用在所述制冷剂回路内流动的制冷剂或构成设备的运行状态量来对所述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量进行运算,对制冷剂量是否达到填充目标值进行判定的步骤,通过制冷剂的追加填充来判定填充到所述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量是否合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对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量是否合适进行判定的方法,尤 其涉及对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机构和蒸发器连接而成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内的制 冷剂量是否合适进行判定的方法。
技术介绍
以往,为了判定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量过于不足,提出了根据冷凝 器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冷度等的值与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量之间的关系来判定制冷剂回 路内的制冷剂量的过于不足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为了判定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量过于不足,还提出了进行制 冷循环特性的模拟并使用该运算结果来判定制冷剂量的过于不足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 文献2)。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特开平3-186170号公报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特开2000-304388号公报前一方法实质上是根据冷凝器的制冷剂量的变化来掌握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量 的变化,并由此来判定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量的过于不足,为了进行该判定,使用了冷凝 器出口处的过冷度等。特别地,过冷度与积留在冷凝器内部配管内的液体制冷剂量密切相 关,是制冷剂量判定的重要指标。积留在冷凝器内部的液体制冷剂量取决于冷凝器的热交 换量,该热交换量可通过将在热通过率K上乘以传热面积A得到的系数KA和制冷剂与空气 间的平均温度差相乘而求出。在此,热通过率K和平均温度差的值因在制冷剂回路内循环 的制冷剂量(下面称作制冷剂循环量)的变动而非线性地变化,因此,在制冷剂量不稳定的 状态下,即使想利用冷凝器出口处的过冷度等来判定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是否合适,也 会存在判定误差变大的问题。另外,在前一方法中也进行使压缩机的转速稳定在转速目标 值的控制,但即使已使压缩机的转速稳定在目标值,制冷剂循环量也不一定稳定,因此无法 避免上述判定误差的问题。而后一方法需要进行制冷循环特性模拟这样的极大量的运算,若是用以往的装设 在空调装置上的微型计算机等运算装置,则需要很长的运算时间,此外,还可能无法进行运算。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可在抑制运算负载的同时高精度地判定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 剂量是否合适。第1专利技术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量是否合适的判定方法为,空调装置具有制冷剂回 路,该制冷剂回路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机构和蒸发器连接而成,其特征在于,在进行制冷 剂自动填充运行的试运行模式中包括以下步骤进行制冷剂量判定运行的步骤,在该步骤 中对构成设备进行控制,以使在所述制冷剂回路内循环的制冷剂量、即制冷剂循环量稳定, 进行所述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量运算的步骤,在该步骤中利用在所述制冷剂回路内流动 的制冷剂或构成设备的运行状态量来对所述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量进行运算,对制冷剂 量是否达到填充目标值进行判定的步骤,通过制冷剂的追加填充来判定填充到所述制冷剂 回路内的制冷剂量是否合适。第2专利技术是在第1专利技术中,在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模式中包括以下步骤对制冷剂 有无泄漏进行判定的步骤,当判定为发生制冷剂泄漏时在警报显示部显示制冷剂泄漏的警 报的步骤。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形态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空调装置的控制方框图。图3是制冷剂自动填充运行的流程图。图4是表示制冷剂量判定运行中在制冷剂回路内流动的制冷剂的状态的示意图 (四通切换阀等未图示)。图5是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模式的流程图。(符号说明)1空调装置10制冷剂回路21压缩机23室外热交换器(冷凝器)41,51室内膨胀阀(膨胀机构)42、52室内热交换器(蒸发器)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空调装置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1)空调装置的结构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形态的空调装置1的概略结构图。空调装置1是通过进行蒸 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运行来用于大楼等的室内的制冷、供暖的装置。空调装置1主要包括 一个作为热源单元的室外单元2 ;与其并列连接的多个(本实施形态中为两个)作为利用 单元的室内单元4、5 ;以及连接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4、5的作为制冷剂连通配管的液体 制冷剂连通配管6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即,本实施形态的空调装置1的蒸汽压缩式制 冷剂回路10由室外单元2、室内单元4、5以及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 管7连接而成。〈室内单元〉室内单元4、5通过埋入大楼等的室内的顶棚内或从顶棚上吊下等、或者挂设在室内的壁面上等进行设置。室内单元4、5通过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 7与室外单元2连接,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下面对室内单元4、5的结构进行说明。由于室内单元4和室内单元5的结构相同, 因此在此仅对室内单元4的结构进行说明,至于室内单元5的结构,对表示室内单元4各部 分的40号段的符号分别标注50号段的符号,省略各部分的说明。室内单元4主要具有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的室内侧制冷剂回路IOa(在室 内单元5中为室内侧制冷剂回路IOb)。该室内侧制冷剂回路IOa主要具有作为膨胀机构的 室内膨胀阀41和作为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室内热交换器42。在本实施形态中,室内膨胀阀41是为了对在室内侧制冷剂回路IOa内流动的制冷 剂的流量进行调节等而与室内热交换器42的液体侧连接的电动膨胀阀。 在本实施形态中,室内热交换器42是由传热管和大量翅片构成的交叉翅片式的 翅片管热交换器,是在制冷运行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 在供暖运行时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作用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的热交换器。在本实施形态中,室内单元4具有作为送风风扇的室内风扇43,该室内风扇43用 于将室内空气吸入到单元内而使其在室内热交换器42内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并在之后 将其作为供给空气向室内供给。室内风扇43是可以改变对室内热交换器42供给的空气的 风量Wr的风扇,在本实施形态中是受由直流风扇电动机所构成的电动机43a驱动的离心风 扇和多叶片风扇等。在室内单元4内设有各种传感器。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液体侧设有对制冷剂的 温度(即与供暖运行时的冷凝温度Tc或制冷运行时的蒸发温度Te对应的制冷剂温度)进 行检测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气体侧设有对制冷剂的温度Teo进 行检测的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在室内单元4的室内空气的吸入口侧设有对流入室内单元 中的室内空气的温度(即室内温度Tr)进行检测的室内温度传感器46。在本实施形态中, 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和室内温度传感器46由热敏电阻构成。室内 单元4具有对构成室内单元4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室内侧控制部47。室内侧控制部 47具有为了控制室内单元4而设置的微型计算机和存储器等,可在与用于单独操作室内单 元4的遥控器(未图示)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或在与室外单元2之间通过传输线 8a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室外单元>室外单元2设置在大楼等的室外,通过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和气体制冷剂连通 配管7与室内单元4、5连接,在与室内单元4、5之间构成制冷剂回路10。下面对室外单元2的结构进行说明。室外单元2主要具有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 一部分的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c。该室外侧制冷剂回路IOc主要具有压缩机21、四通切换 阀22、作为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膨胀机构的室外膨胀阀38、蓄能器24、 作为温度调节机构的过冷却器2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调装置的制冷剂量判定方法,所述空调装置(1)具有制冷剂回路(10),该制冷剂回路(10)由压缩机(21)、冷凝器(23)、膨胀机构(41、51)和蒸发器(42、52)连接而成,其特征在于,在进行制冷剂自动填充运行的试运行模式中包括以下步骤:进行制冷剂量判定运行的步骤,在该步骤中对构成设备进行控制,以使在所述制冷剂回路内循环的制冷剂量、即制冷剂循环量稳定,进行所述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量运算的步骤,在该步骤中利用在所述制冷剂回路内流动的制冷剂或构成设备的运行状态量来对所述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量进行运算,对制冷剂量是否达到填充目标值进行判定的步骤,通过制冷剂的追加填充来判定填充到所述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量是否合适。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见学笠原伸一
申请(专利权)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