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载复苏促进因子的凹凸棒颗粒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9152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负载复苏促进因子的凹凸棒颗粒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主要通过在传统复苏促进因子中加入一定量的凹凸棒颗粒,使凹凸棒独有的内部结构及吸附性与复苏促进因子结合,促进复苏促进因子的作用,通过复苏促进因子、凹凸棒及活性污泥的联合作用,达到促进污水处理生化系统的功效并提高活性污泥的沉降性和活性,提高MlVSS:MlSS比,从而达到高效去除污水中污染物的目的。而达到高效去除污水中污染物的目的。而达到高效去除污水中污染物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负载复苏促进因子的凹凸棒颗粒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工程领域,涉及一种增强生化系统处理能力的方法。具体涉及负载复苏促进因子的凹凸棒颗粒投加至生化处理系统,从而提高生化处理系统的效能。

技术介绍

[0002]生化处理系统是污水处理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污水中去除多种污染物的核心单元。污水处理系统一般采用格栅、沉砂、生物处理、沉淀、混凝、过滤、高级氧化或吸附等工艺。其中,生物处理单元是其中最关键的工艺之一,通过在生物反应池中的微生物与污染物进行同化、异化反应从而去除污染物。
[0003]一般情况下,在污水浓度过低或污水进水浓度波动情况下,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功能很难稳定,尤其在进水浓度低时,污泥浓度无法保持在稳定范围内,从而导致生物处理系统不稳定,甚至丧失处理功能。而投加复苏促进因子虽然能够使水质有所提升,但会对生化系统活性污泥沉降性有所削弱,使去除COD等指标的效果有所下降,而且长期投加复苏促进因子成本较高。若能够通过在颗粒载体上负载复苏促进因子,将有利微生物固定于颗粒载体,同时增强生化系统活性污泥的沉降性,将颗粒载体与复苏促进因子的优势均发挥出来,则将有效提升生化系统的功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提升生化系统效能、提高生化系统稳定性并提高生化系统活性污泥的沉降性和活性,从而提高污水处理厂达标能力的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具体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负载复苏促进因子的凹凸棒颗粒,它由复苏促进因子通过粘附剂和颗粒的吸附性负载于粒径为60~150微米的凹凸棒颗粒上而成,所述凹凸棒颗粒预先经过除杂和高温改性处理。
[0007]作为上述第一方面的优选,所述粘附剂为淀粉。
[0008]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负载复苏促进因子的凹凸棒颗粒制备方法,该方法先将凹凸棒土进行研磨和筛分使其粒径达到60~150微米,再对其进行酸洗、中和以及润洗处理去除杂质,烘干并高温改性后得到凹凸棒颗粒;再将所述凹凸棒颗粒与粘附剂加入复苏促进因子溶液中,充分混匀,完成复苏促进因子在凹凸棒颗粒上的负载后取出进行风干干燥。
[0009]作为上述第二方面的优选,所述酸洗和中和处理的方法为:将粒径为60~150微米的凹凸棒颗粒用8~12%的硝酸溶液浸泡8~12小时后,再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至pH=6~9,取出凹凸棒颗粒并用清水润洗,最后用300~500℃高温改性2~4小时。
[0010]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如上述第二方面任一方案所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负载复苏促进因子的凹凸棒颗粒。
[0011]第四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如上述第一方面和第三方面任一方案所述负载复苏
促进因子的凹凸棒颗粒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其用于加入污水处理生化系统的厌氧或缺氧阶段中提高污泥沉降性能。
[0012]第五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如上述第一方面和第三方面任一方案所述负载复苏促进因子的凹凸棒颗粒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用于加入污水处理生化系统的厌氧或缺氧阶段中,并通过生化系统自流或搅拌进入整个生化系统,提高以MlVSS:MlSS比为表征的污泥活性。
[0013]第六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如上述第一方面和第三方面任一方案所述负载复苏促进因子的凹凸棒颗粒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用于加入污水处理生化系统的厌氧或缺氧阶段中,,并通过生化系统自流或搅拌进入整个生化系统,提高COD、氨氮、总氮或总磷的去除率。
[0014]作为上述第四方面、第五方面、第六方面任一方案所述的应用,所述污水处理生化系统为AAO工艺、SBR工艺或两者的变形工艺。
[0015]作为上述第四方面、第五方面、第六方面任一方案所述的应用,所述负载复苏促进因子的凹凸棒颗粒在污水处理生化系统中的加入时间为已调试的生物系统开始运行本系统之前,或与生物系统一同调试时加入,初始加入量为1~10g/L,优选为3g/L。
[0016]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7]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在凹凸棒颗粒负载复苏促进因子,从而提高复苏促进因子功效、减少了复苏促进因子流失的同时,提高凹凸棒颗粒挂膜效率并提高活性污泥沉降性从而去除污染物的方法。本专利技术主要通过在传统复苏促进因子中加入一定量的凹凸棒颗粒和粘附剂,使凹凸棒独有的内部结构及吸附性与复苏促进因子结合,促进复苏促进因子的作用,通过复苏促进因子、凹凸棒及活性污泥的联合作用,达到促进污水处理生化系统的功效并提高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提高MlVSS:MlSS比,从而达到高效去除污水中污染物的目的。
[0018]本专利技术适用于污水处理厂之关键的生化处理系统,尤其是处理效能有待提高,需要加强生物活性的生化处理系统,使污水处理厂能够进一步保障出水达标。与传统生化处理系统相比,本专利技术方法通过复苏促进因子与凹凸棒在生化系统内的联合作用提高了生化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针对水质波动大、污染物浓度不稳定,生化系统稳定性有待提高的污水厂,或因其他原因导致生化系统无法稳定工作的污水厂,能够通过加入负载复苏促进因子的凹凸棒颗粒提高其处理效能。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实施例1中制备负载复苏促进因子的凹凸棒颗粒并应用于污水处理生化系统的步骤流程;
[0020]图2为实施例1中实验组、空白组、对照组对于污染物的去除率;
[0021]图3为实施例1中实验组、空白组、对照组的SV30、SVI和MlVSS/MlSS对比结果;
[0022]图4为实施例3中实验组、空白组、对照组对于污染物的去除率。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0024]本专利技术中提供了一种负载复苏促进因子的凹凸棒颗粒,它由复苏促进因子通过粘
附剂和颗粒的吸附性负载于粒径为60~150微米的凹凸棒颗粒上而成,其中凹凸棒颗粒预先经过除杂和高温改性处理。
[0025]上述负载复苏促进因子的凹凸棒颗粒,可加入至水处理生化系统的厌氧或缺氧阶段,并通过生化系统自流或搅拌进入整个生化系统,用于提高生化系统活性污泥的污泥活性和污泥沉降性,使复苏促进因子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使其对污水处理生化系统的整体效能进行提升。
[0026]上述负载复苏促进因子的凹凸棒颗粒的制备方法如下:先将凹凸棒土进行研磨和筛分使其粒径达到60~150微米,再对其进行酸洗、中和以及润洗处理去除杂质,烘干和高温改性后得到凹凸棒颗粒;再将所述凹凸棒颗粒与粘附剂加入复苏促进因子溶液中,充分混匀,完成复苏促进因子在凹凸棒颗粒上的负载后取出进行风干干燥。
[0027]本专利技术中的粘附剂可采用能够使复苏促进因子有效负载至凹凸棒颗粒上的材料,例如淀粉,其用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0028]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中,用于负载的复苏促进因子(Resuscitation

promoting factor,Rpf)是一类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负载复苏促进因子的凹凸棒颗粒,它由复苏促进因子通过粘附剂和颗粒的吸附性负载于粒径为60~150微米的凹凸棒颗粒上而成,所述凹凸棒颗粒预先经过除杂和高温改性处理。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复苏促进因子的凹凸棒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粘附剂为淀粉。3.一种负载复苏促进因子的凹凸棒颗粒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先将凹凸棒土进行研磨和筛分使其粒径达到60~150微米,再对其进行酸洗、中和以及润洗处理去除杂质,烘干和高温改性后得到凹凸棒颗粒;再将所述凹凸棒颗粒与粘附剂加入复苏促进因子溶液中,充分混匀,完成复苏促进因子在凹凸棒颗粒上的负载后取出进行风干干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酸洗和中和处理的方法为:将粒径为60~150微米的凹凸棒颗粒用8~12%的硝酸溶液浸泡8~12小时后,再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至pH=6~9,取出凹凸棒颗粒并用清水润洗,最后用300~500℃高温改性2~4小时。5.一种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负载复苏促进因子的凹凸棒颗粒。6.一种权利要求1或2或5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平日沈超峰史惠祥潘乾斌顾雪锋卢嘉心
申请(专利权)人:北控杭州生态环境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