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辙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80431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转辙机。该转辙机包括机壳(1)以及穿出该机壳(1)设置的双检测杆(21),以及用于对双检测杆(21)进行密封的第一密封组件。第一密封组件的双开口结构(201)更好地适应了双检测杆(21)伸缩移动时会不同步的特点,以对双检测杆(21)中的两根检测杆分别进行密封。通过向第一密封圈(3)、第二密封圈(4)及中间法兰(23)与双检测杆(21)之间形成的两个第一环腔(202)中注入油脂,使得第一密封组件形成三层防护,在实现较高的IP防护等级的效果的前提下,还有效缓解了将双检测杆(21)伸缩移动时阻力过大的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辙机


[0001]本技术涉及轨道交通设备
,特别是转辙机。

技术介绍

[0002]转辙机是一种轨道交通领域的信号基础设备,用来转换道岔位置,改变道岔开通方向,锁闭道岔尖轨,以及反映道岔位置。对于由电动机驱动的转辙机来说,转辙机的机壳内设置有电动机,动作杆的一端设置在机壳内并由电动机通过传动机构驱动,动作杆的另一端伸出机壳并连接外部的道岔的尖轨,电动机通过驱动动作杆伸缩即可实现道岔位置的转换。此外,检测杆也穿过机壳设置,检测杆也与道岔尖轨连接,其用于检查和监督尖轨的密贴状态。
[0003]动作杆及检测杆伸缩过程中如果将外界的粉尘和水等进入转辙机的机壳内部,会影响转辙机的使用性能及寿命,故动作杆或检测杆的密封结构的可靠性对于保障转辙机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转辙机,主要用以提高双检测杆的密封性,此外,还进一步用于提高动作杆的密封性。
[0005]在本技术提供的转辙机的一个实施例中,该转辙机包括机壳、双检测杆及第一密封组件,所述第一密封组件连接在所述机壳上;所述双检测杆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机壳内,另一端穿过所述机壳及所述第一密封组件并向外伸出,所述第一密封组件形成有适于所述双检测杆穿过的双开口结构;所述第一密封组件包括导向套筒、中间法兰、密封法兰以及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
[0006]其中,导向套筒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机壳的外壁上;中间法兰的靠近所述导向套筒的第二端设置,所述中间法兰的周向侧壁设置有与其内侧连通的一个注油孔。优选地,所述中间法兰的内部设置有两个相对的隔板以将其内部分隔形成有所述双开口结构,两个相对的隔板还用于压在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相对的一侧,来保持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在使用状态下的形状,且两个隔板之间的缝隙使得所述双开口结构中的两个开口之间连通,所述中间法兰的周向侧壁设置有与所述双开口结构中的一个开口连通的注油孔;密封法兰设置在所述中间法兰背向所述导向套筒的一侧;第一密封圈设置在所述导向套筒与所述中间法兰之间,并与所述导向套筒、中间法兰及所述双检测杆密封配合;第二密封圈设置在所述中间法兰与所述密封法兰之间,并与所述中间法兰、密封法兰及所述双检测杆密封配合。
[0007]以及,所述中间法兰的双开口结构中的两个开口大于所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的双开口结构中的两个开口,以使得所述中间法兰的双开口结构中每个开口的内周壁分别与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的相对端面之间围成有环绕所述双检测杆中的一根检测杆的用于充油的第一环腔。
[0008]从上述方案中可以看出,本技术的转辙机的第一密封组件的双开口结构,更好地适应了双检测杆伸缩移动时会不同步的特点,以对双检测杆中的两根检测杆分别进行密封,特别地是能够实现双检测杆的两根检测杆相对部分之间的密封。同时,通过在导向套筒和中间法兰之间设置第一密封圈,利用了第一密封圈自身的过盈量,实现了对导向套筒、中间法兰及双检测杆之间在轴向端面及环向的密封;以及,通过在中间法兰和密封法兰之间设置第二密封圈,利用第二密封圈自身的过盈量,实现了中间法兰、密封法兰及双检测杆之间在轴向端面及环向的密封。同时,通过注油孔向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及中间法兰与双检测杆之间形成的两个第一环腔中注入油脂,在对双检测杆进行润滑的同时也减缓了双检测杆伸缩对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造成的磨损,延长了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的使用寿命,油脂对隔离水和粉尘也有较好的效果,同时具有重要的密封作用,使得第一密封组件形成三层防护。因而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与双检测杆之间不需要像常规密封圈那样为了增加密封效果而必须有较大的过盈配合,该三层防护结构允许减小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在径向方向上的过盈量,在实现较高的IP防护等级的效果的前提下,还有效缓解了将双检测杆伸缩移动时阻力过大的问题。进一步,中间法兰的双开口结构的两个开口之间连通,使得能够通过一个注油孔同时给两个第一环腔注油,注油更方便,且有利于两个第一环腔之间的油脂的压力保持动态平衡。
[0009]其中,IP(INGRESS PROTECTION)防护等级系统是由IEC(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所起草,将电器依其防尘防湿气之特性加以分级。
[0010]优选地,所述中间法兰的周向侧壁上设置两个所述注油孔,且一个注油孔连通其双开口结构中的一个开口。如此,通过两个注油孔均可以对两个第一环腔注油。此外,在注油之后对注油孔的封塞,可以利用塞子,也可以通过封孔螺钉,可以将两个封孔螺钉分别连接在一个所述注油孔上。
[0011]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转辙机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可以均设置成在一个第一平垫上设置两个第一凸环、包围两个所述第一凸环的第二凸环,以及多个第一支撑筋。其中,第一平垫上形成有所述双开口结构;两个第一凸环形成于所述第一平垫上并各自绕所述双开口结构中的一个开口设置,以利用其内环面与所述双检测杆中的一根检测杆密封配合;一个第二凸环形成于所述第一平垫上并包围两个所述第一凸环,以利用其外环面与所述导向套筒和所述密封法兰密封配合;多个第一支撑筋绕所述第一凸环间隔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平垫上,且两个所述第一凸环之间连接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支撑筋,以及所述第一凸环与所述第二凸环之间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支撑筋。一方面,多个第一支撑筋对第一凸环和第二凸环之间起到支撑作用;另一方面,第一支撑筋与第一凸环和第二凸环之间还形成缓冲空间,使得第二凸环与导向套筒或所述密封法兰密封配合时,变形压力不会全部传导至第一凸环,避免第一凸环对双检测杆施加过大的压紧力而抱死双检测杆。
[0012]优选地,所述第二凸环相对于所述第一凸环和所述第一支撑筋向外伸出。如此,由于第一凸环主要用于双检测杆环向的密封,第二凸环相对于第一凸环伸出,有利于第二凸环更好地实现轴向端面的密封。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凸环的周壁在背离所述第一平垫的方向上向其内部倾斜设置,如此能够主要利用第一凸环的最外端与双检测杆密封配合,而倾斜设置的第一凸环的最外
端在双检测杆的伸缩过程中的变形能力较强,有利于在密封的同时保证双检测杆的顺利伸缩移动。
[001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转辙机能够使用的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的说明,只要能够实现前述说明的密封效果且与前述的密封方式相同的转辙机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15]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转辙机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密封圈在导向套筒和中间法兰之间的设置方式可以参照如下:所述导向套筒的第二端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周壁与所述第一密封圈的第二凸环的外周壁密封配合,且所述第一凹槽的底壁上形成有一个所述双开口结构;所述中间法兰的朝向所述导向套筒的一侧形成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内周壁与所述第一密封圈的所述第一平垫的外周密封配合;其中,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一平垫的厚度,以使所述第一密封圈对所述中间法兰和所述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转辙机,其包括机壳(1)、双检测杆(21)及第一密封组件(2),所述第一密封组件(2)连接在所述机壳(1)上;所述双检测杆(21)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机壳(1)内,另一端穿过所述机壳(1)及所述第一密封组件(2)并向外伸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组件(2)形成有适于所述双检测杆(21)穿过的双开口结构(201);所述第一密封组件(2)包括:一个导向套筒(22),其第一端连接在所述机壳(1)的外壁上;一个中间法兰(23),其靠近所述导向套筒(22)的第二端设置,所述中间法兰(23)的周向侧壁设置有与其内侧连通的一个注油孔(231);一个密封法兰(24),其设置在所述中间法兰(23)背向所述导向套筒(22)的一侧;一个第一密封圈(3),其设置在所述导向套筒(22)与所述中间法兰(23)之间,并与所述导向套筒(22)、中间法兰(23)及所述双检测杆(21)密封配合;一个第二密封圈(4),其设置在所述中间法兰(23)与所述密封法兰(24)之间,并与所述中间法兰(23)、密封法兰(24)及所述双检测杆(21)密封配合;其中,所述中间法兰的双开口结构(201)中的两个开口大于所述第一密封圈(3)和第二密封圈(4)的双开口结构(201)中的两个开口,以使得所述中间法兰(23)的双开口结构(201)中每个开口的内周壁分别与第一密封圈(3)和第二密封圈(4)之间的相对端面之间围成有环绕所述双检测杆(21)中的一根检测杆的用于充油的第一环腔(2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法兰(23)的内部设置有两个相对的隔板(233)以将其内部分隔形成有所述双开口结构(201),且两个隔板(233)之间的缝隙(2331)使得所述双开口结构(201)中的两个开口之间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圈(3)和所述第二密封圈(4)均设置有:一个第一平垫(31),其上形成有所述双开口结构(201);两个第一凸环(32),其形成于所述第一平垫(31)上并各自绕所述双开口结构(201)中的一个开口设置,以利用其内环面分别与所述双检测杆(21)中的一根检测杆密封配合;一个第二凸环(33),其形成于所述第一平垫(31)上并包围两个所述第一凸环(32),以利用其外环面与所述导向套筒(22)和所述密封法兰(24)密封配合;多个第一支撑筋(34),绕所述第一凸环(32)间隔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平垫(31)上,且两个所述第一凸环(32)之间连接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支撑筋(34),以及所述第一凸环(32)与所述第二凸环(33)之间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支撑筋(3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环(32)的周壁在背离所述第一平垫(31)的方向上向其内部倾斜设置;并且/或者,所述第二凸环(33)相对于所述第一凸环(32)和所述第一支撑筋(34)向外伸出。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套筒(22)的第二端形成有第一凹槽(221),所述第一凹槽(221)的内周壁与所述第一密封圈(3)的第二凸环(33)的外周壁密封配合,且所述第一凹槽(221)的底壁上形成有一个所述双开口结构(201);所述中间法兰(23)的朝向所述导向套筒(22)的一侧形成有第二凹槽(232),所述第二凹槽(232)的内周壁与所述第一密封圈(3)的所述第一平垫(31)的外周密封配合;其中,所述第二凹槽(232)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一平垫(31)的厚度,以使所述第一密封圈(3)对所述中间法兰(23)和所述导向套筒(22)之间进行密封。
6.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军锁张勋李超刘柯华刘春阳
申请(专利权)人:西门子信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