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6590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线圈部件。在顶板(14)的下方主面(15)设置有突起(21),在芯体(2)所具备的凸缘部(5)的顶面(9)设置有收容突起(21)的凹部(22)。突起(21)例如为圆锥台状,凹部(22)所形成的空腔具有圆锥状的内周面,突起(21)的外表面以及规定凹部(22)的壁面提供能够将突起(21)导向凹部(22)内的引导面,且分别提供在凹部(22)收容突起(21)的状态下相互抵接的第一抵接部(25)及第二抵接部(26)。第一抵接部(25)与第二抵接部(26)的相互抵接规定在顶板(14)的下方主面(15)与凸缘部5的顶面(9)之间形成有间隙(GP)的状态下的、突起(21)向凹部(22)的插入的终端,并且实现顶板(14)相对于芯体(2)的对位。的对位。的对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圈部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线圈部件,该线圈部件具备:芯体,具有卷绕有线材的卷芯部和设置于卷芯部的各端部的第一凸缘部及第二凸缘部;以及顶板,以跨设在第一凸缘部及第二凸缘部之间的状态被固定于芯体,特别是涉及芯体与顶板的结合部分的构造。

技术介绍

[0002]例如在日本特开2011

96815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线圈部件,具备:芯体,具有卷绕有线材的卷芯部和设置于卷芯部的各端部的第一凸缘部及第二凸缘部;以及顶板,以跨设在第一凸缘部及第二凸缘部之间的状态被粘接固定于芯体。
[0003]第一凸缘部及第二凸缘部分别具有在安装时朝向安装基板侧的底面、底面的相反侧的顶面、以及将底面及顶面之间连结且位于与卷芯部相反侧的外侧端面。上述顶板以其下方主面与第一凸缘部及第二凸缘部各自的顶面对置的状态,经由粘接剂被固定于芯体。
[0004]在第一凸缘部及第二凸缘部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端子电极。端子电极设置为从第一凸缘部及第二凸缘部各自的底面经由外侧端面一体地延伸至顶面。
[0005]卷绕于卷芯部的线材的各端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圈部件,其中,具备:芯体,具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卷芯部、第一凸缘部以及第二凸缘部,所述第一凸缘部、所述第二凸缘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卷芯部的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彼此相反的第一端、第二端;顶板,具有朝向彼此相反方向的下方主面及上方主面;至少一根线材,卷绕于所述卷芯部;以及第一端子电极及第二端子电极,分别供所述线材的各端部电连接,且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凸缘部及所述第二凸缘部,所述第一凸缘部及所述第二凸缘部分别具有在安装时朝向安装基板侧的底面、和所述底面的相反侧的顶面,所述顶板以所述下方主面与所述第一凸缘部及所述第二凸缘部各自的所述顶面对置的状态,经由粘接剂被固定于所述芯体,在将所述第一凸缘部和所述第二凸缘部中的至少一方的所述顶面及所述下方主面之中一方作为第一面,并将另一方作为第二面时,在所述第一面设置有突起,在所述第二面设置有收容所述突起的凹部,在所述突起的外表面以及规定所述凹部的壁面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能够将所述突起导向所述凹部内的引导面,所述突起的外表面以及规定所述凹部的壁面分别提供在所述凹部收容了所述突起的状态下相互抵接的第一抵接部以及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的相互抵接规定在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状态下的、所述突起向所述凹部插入的终端,来实现在所述插入的方向上的定位,并且能够进行所述顶板相对于所述芯体在沿着所述第一面及所述第二面的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的对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在沿着实现所述定位的方向的截面中观察时,所述突起具有在沿着所述第一面测定的尺寸中比所述凹部的开口小的末端部,所述凹部具有以在沿着所述第二面测定的尺寸中随着从所述开口趋向底部而变得更小的方式倾斜的向内坡度面,所述向内坡度面提供所述引导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所述突起的所述末端部提供所述第一抵接部,所述凹部的所述向内坡度面提供所述第二抵接部。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在沿着实现所述定位的方向的截面中观察时,所述突起具有以在沿着所述第一面测定的尺寸中随着从所述末端部趋向与所述下方主面接触的部分亦即基部而变得更大的方式倾斜的向外坡度面,所述向外坡度面提供所述引导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在沿着实现所述定位的方向的截面中观察时,所述突起具有以在沿着所述第一面测定的尺寸中随着从所述末端部趋向基部而变得更大的方式倾斜的向外坡度面,所述向外坡度面提供所述引导面,
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孝山康太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