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容差顶盖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6123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容差顶盖结构及汽车,所述高容差顶盖结构包括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顶盖横梁和第二顶盖横梁,所述第一顶盖横梁与第二顶盖横梁之间设有位于中间的顶盖纵梁本体,所述顶盖纵梁本体的两端分别通过Z向螺栓连接有顶盖纵梁接头;所述顶盖纵梁接头分别与所述第一顶盖横梁和第二顶盖横梁焊接连接;所述顶盖纵梁本体两端与所述顶盖纵梁接头之间的安装孔分别为X向腰型孔和Y向腰型孔。该结构能够极大地提升顶盖的动刚度和模态,有效吸收顶盖横梁的制造公差,省去繁杂的安装定位工装,简化制造工艺,同时还能够实现多车型的共用,大幅度降低轴距多元化的宽体轻客车型零部件开发工装投入。件开发工装投入。件开发工装投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容差顶盖结构及汽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尤其是宽体轻客车型的高容差顶盖结构。本专利技术还涉及设有所述高容差顶盖结构的汽车。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行业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对于汽车的评价不再局限于动力参数和外观造型,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的英文缩写)性能的好坏成了越来越多的用户评价一辆汽车品质的重要因素,一辆汽车是否拥有良好NVH性能,成了能否受到用户青睐的必要条件。
[0003]轻客车型由于轴距较大,因此顶盖相比乘用车而言,尺寸也大出很多,加上顶盖左右两侧仅有侧围框架支撑,中间区域靠横梁支撑,如果横梁较少,顶盖模态会降低,在行车、开关门、下雨等工况下,顶盖会带来一系列降级用户驾乘感受的异响,如果横梁布置太多,虽然可以提高顶盖的模态,但是会显著增加整车的重量,降低燃油经济性。同时,过多的密集的顶盖横梁布置,还会增加制造的定位工装,不仅会使得生产工艺复杂化,还会造成生产节拍降低,增加了整车制造成本。
[0004]目前,轻客车型提高顶盖模态的方法基本都是采用顶盖横梁密集化布置的方法,拘泥于传统的形式,不仅增加了整车重量,还造成生产工艺复杂化,显然与当今汽车工艺简单化和车身轻量化的目标相悖。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容差顶盖结构,以解决汽车顶盖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有所述高容差顶盖结构的汽车。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容差顶盖结构,包括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顶盖横梁和第二顶盖横梁,所述第一顶盖横梁与第二顶盖横梁之间设有位于中间的顶盖纵梁本体,所述顶盖纵梁本体的两端分别通过Z向螺栓连接有顶盖纵梁接头;所述顶盖纵梁接头分别与所述第一顶盖横梁和第二顶盖横梁焊接连接;所述顶盖纵梁本体两端与所述顶盖纵梁接头之间的安装孔分别为X向腰型孔和Y向腰型孔。
[0008]可选地,所述顶盖纵梁接头在横截面上呈开口向下的“U”形,其一端与所述顶盖纵梁本体部分重叠后通过螺栓相连接,其另一端形成有位于中间的下翻边和位于所述下翻边两侧的外翻边,并通过所述下翻边和外翻边与所述第一顶盖横梁或第二顶盖横梁焊接连接。
[0009]可选地,所述下翻边与两侧的外翻边之间具有分隔槽。
[0010]可选地,所述顶盖纵梁接头在所述下翻边的圆角根部设有电泳排气孔。
[0011]可选地,所述顶盖纵梁接头与所述第一顶盖横梁和第二顶盖横梁之间分别通过点焊连接。
[0012]可选地,所述顶盖纵梁本体的一端设有两个平行的X向腰型孔,且两个X向腰型孔在X方向上相互错位;所述顶盖纵梁本体的另一端设有两个平行的Y向腰型孔,且两个Y向腰型孔在Y方向上相互错位。
[0013]可选地,所述顶盖纵梁本体的两侧具有向下弯曲的侧翻边。
[0014]可选地,所述顶盖纵梁本体与顶盖外板相配合的匹配面设有膨胀胶条粘接槽,所述膨胀胶条粘接槽内设有膨胀胶条。
[0015]可选地,沿所述顶盖纵梁本体的长度方向首尾间隔地设有多组所述膨胀胶条粘接槽,每一组所述膨胀胶条粘接槽包括至少两道相平行的膨胀胶条粘接槽。
[0016]为实现上述另一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动力部件、底盘、车身以及轮胎,所述车身具有顶盖和位于所述顶盖左右两侧的侧围框架,所述顶盖下方设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高容差顶盖结构。
[0017]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高容差顶盖结构,其顶盖纵梁本体能够为顶盖外板中间偏软区域提供Z向支撑和加强,从而极大地提升顶盖的动刚度和模态,而且,顶盖纵梁本体两端的X向腰型孔和Y向腰型孔,能够有效吸收顶盖横梁的制造公差,省去繁杂的安装定位工装,简化制造工艺,同时还能够实现多车型的共用,大幅度降低轴距多元化的宽体轻客车型零部件开发工装投入。此外,本专利技术对于后顶盖面积较大的宽体轻客车型而言,纵向梁的加强梁布置,相比密集的横梁布置,提升模态的效率更高,减重效果更明显,对提升整车的燃油经济性意义重大。
[0018]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汽车设有所述高容差顶盖结构,由于所述高容差顶盖结构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则设有该高容差顶盖结构的汽车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高容差顶盖结构的示意图;
[0020]图2为图1中所示顶盖纵梁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图1中C部位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图1中沿A

A线的剖视示意图。
[0023]图中:
[0024]1‑
顶盖纵梁本体2

顶盖纵梁接头21.下翻边22.外翻边23.分隔槽3

第一顶盖横梁4

顶盖外板5

第二顶盖横梁6

Y向腰型孔7

膨胀胶条粘接槽8

X向腰型孔9

螺母10

焊点11

电泳排气孔12

承面凸焊螺栓13

膨胀胶条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6]在本文中,“上、下、左、右”等用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而确立的,根据附图的不同,相应的位置关系也有可能随之发生变化,说明书文字有对方向定义的部分,优先采用文字定义的方向,因此,并不能将其理解为对保护范围的绝对限定;而且,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与另一个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部件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0027]如图1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高容差顶盖结构,主要由顶盖纵梁本体1和顶盖纵梁接头2组成,顶盖纵梁本体1与位于其两端的顶盖纵梁接头2分别通过Z向的承面凸焊螺栓12和螺母9紧固连接。
[0028]顶盖纵梁本体1的主要作用是为顶盖外板4中间偏软区域提供Z向支撑和加强,其沿纵向方向设置在第一顶盖横梁3和第二顶盖横梁5之间,且处于中间位置,第一顶盖横梁3和第二顶盖横梁5相互平行且间隔分布,图中仅示出了车顶的局部结构,从整个车顶结构来讲,第一顶盖横梁3可以是从前向后的第三道横梁,第二顶盖横梁5可以是从前向后的第四道横梁,顶盖纵梁接头2分别与第一顶盖横梁3和第二顶盖横梁5焊接连接。
[0029]请一并参考图2、图3,顶盖纵梁本体1两端与顶盖纵梁接头2之间的安装孔分别为X向腰型孔和Y向腰型孔。
[0030]具体地,顶盖纵梁本体1可以采用板材冲压成型,其一端设有两个平行的X向腰型孔,且两个X向腰型孔在X方向上相互错位;顶盖纵梁本体1的另一端设有两个平行的Y向腰型孔,且两个Y向腰型孔在Y方向上相互错位。
[0031]此设计提升了顶盖纵梁本体1的X向和Y向制造容差率,省去了定位工装,简化了制造工艺,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容差顶盖结构,包括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顶盖横梁和第二顶盖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盖横梁与第二顶盖横梁之间设有位于中间的顶盖纵梁本体,所述顶盖纵梁本体的两端分别通过Z向螺栓连接有顶盖纵梁接头;所述顶盖纵梁接头分别与所述第一顶盖横梁和第二顶盖横梁焊接连接;所述顶盖纵梁本体两端与所述顶盖纵梁接头之间的安装孔分别为X向腰型孔和Y向腰型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容差顶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纵梁接头在横截面上呈开口向下的“U”形,其一端与所述顶盖纵梁本体部分重叠后通过螺栓相连接,其另一端形成有位于中间的下翻边和位于所述下翻边两侧的外翻边,并通过所述下翻边和外翻边与所述第一顶盖横梁或第二顶盖横梁焊接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容差顶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翻边与两侧的外翻边之间具有分隔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容差顶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纵梁接头在所述下翻边的圆角根部设有电泳排气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容差顶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纵梁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军帅姚光平金小红徐婷张彬詹民民彭硕方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