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层次抗震设防结构支撑体系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桥梁和类似结构抗震和抗冲击
,具体地涉及一类抵抗水平和垂直地震波的多层次结构支撑体系及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我国抗震设计规范规定桥梁等结构抗震设防目的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在具体实施的步骤完成在E1和E2两水平抗震设防和对应的两阶段抗震设计。例如,对于单跨小于150米最常用的中小桥梁,E1阶段抗震设防目标是小震(E1地震作用,概率重现期约为50
‑
100年)不坏,E2阶段抗震设防目标是设防大震(E2地震作用,重现期约为2000年)不倒。满足了这两个阶段的性能目标要求后,中震(重现期约为475年)可修的目标即认为已隐含满足中震(概率重现期约为475年)。如何在工程实践中保证中震可修仍是一个工程师经常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0003]例如,在E2抗震设防阶段对以弯矩内力为主的钢筋混凝土桥梁,国内外工程实践上多采用基于位移抗震设计设防和能力保护原则的延性设计,即在弯矩最大位置预设允许出现塑性应变和密集分布裂纹的“塑性铰”区域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层次抗震设防结构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用于传递结构系统中一个构件重力和所承受载荷到另一构件同时限制这两个构件沿水平和垂直方向相对位移的一类支撑体系;所述结构系统包括建筑物,桥梁,和其它类似土木工程结构,所述构件是所述结构系统中承受主要载荷的结构部件,包括桥的梁体和承担梁体的盖梁,盖梁和桥墩;所述主要载荷包括所述一个构件所承担重力载荷和水平方向载荷,包括但不局限于梁体上承车载,梁体侧风载,地震造成的水平和垂直惯性力和其它类似冲击载荷;所述一个构件和另一构件又称作“构件对”;当所述构件对在所述主要载荷作用下开始沿某一方向发生相对位移时,所述支撑体系产生抵抗所述相对位移的阻力和确定所述相对位移的极限,或者限定所述相对位移的方向;或者同时产生所述阻力,确定所述极限,和限制所述方向;所述支撑体系包括至少一个体积块,由钢筋混凝土或金属或高强度复合材料制成;所述支撑体系还包括至少一个由金属或高强度复合材料制成的稳定销,所述稳定销一端插入或固定在所述体积块内部,另一端插入或固定在所述构件对中一个构件内以限制其与所述体积块的相对位移和位移方向;所述支撑体系还包括至少一个在所述体积块内或在所述稳定销连接的构件内预制并可以让所述稳定销插入的V形空腔,所述V形空腔包含两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内部几何和尺寸同所述稳定销插入端外部几何尺寸一致,所述稳定销插入后只能沿插入的轴线方向滑动;所述V形空腔的第二部分是口径逐渐增大的开口;所述V形空腔第二部分设计的内壁曲率和所述开口设计的直径允许所述稳定销插入后在所述载荷作用下不产生塑性铰的径向非弹性弯曲变形,所述塑性铰指的是塑性应变集中并布满所述稳定销任一截面的变形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次抗震设防结构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系统包括建筑物,桥梁,和其它类似土木工程结构,所述构件是所述结构系统中承受主要载荷的结构部件,包括桥的梁体和承担梁体的盖梁,盖梁和桥墩;所述主要载荷包括所述一个构件所承担重力载荷和水平方向载荷,包括但不局限于梁体上承车载,梁体侧风载,地震造成的水平和垂直惯性力和其它类似冲击载荷;所述两个相邻结构又称作“构件对”;当所述构件对在所述主要载荷作用下开始沿某一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苏,苏永华,过超,钱正富,戴君武,李明,朱传征,朱尧于,陈翼军,邓永星,杨永强,徐源庆,
申请(专利权)人:郝苏,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