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前围板及汽车,包括前围板主体、至少一根连杆、第一横梁以及第二横梁,连杆的一端与前围板主体连接,连杆的另一端用于与前纵梁连接,连杆用于分散前纵梁传递的冲撞力;第一横梁的一端与前围板主体连接;第二横梁的一端与第一横梁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横梁的另一端与前围板主体连接,第一横梁、第二横梁以及前围板主体间构成至少一个封闭腔体,封闭腔体用于缓冲连杆分散的冲撞力。在受到冲撞力时连杆将前纵梁传递的冲撞力分散,避免都集中在前围板主体上。此外,通过设置两个横梁与前围板主体间形成至少一个封闭腔体,封闭腔体能有效地抵御冲撞力,减少汽车前围板的侵入量,从而保证乘员的安全。从而保证乘员的安全。从而保证乘员的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前围板及汽车
[0001]本申请涉及汽车前围板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前围板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汽车车身的吸能、抵抗变形及碰撞力的传递路线对车内乘客的保护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在目前的汽车设计中,为防止汽车发生碰撞时,机舱中动力总成及电器件侵入汽车前围板,导致汽车前围板发生严重变形,从而使乘员生存空间受到影响。因此,需要重点关注汽车前围板的设计。
[0003]如图1所示,传统的汽车前围板1一般仅设置有一根前围板横梁16,该前围板横梁16的两侧与A柱3的内板焊接在一起,前围板横梁16与汽车前围板1形成一个前围板封闭腔体。由于受周边设备的限制,前围板横梁16的断面结构不能做得太冗余。因此,在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动力总成及电器件后移接触汽车前围板1,汽车前围板1能够有效地抵御外部冲击力效果不明显,同时力的传递路线也不佳,导致汽车前围板1发生严重变形,侵入到乘员舱,严重威胁到乘员的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汽车前围板及汽车,用于解决汽车受正面碰撞时,汽车前围板不能有效地抵御外部冲击力且力的传递路线也不佳,导致汽车前围板发生严重变形,影响乘员安全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专利技术人提供了一种汽车前围板,包括前围板主体、至少一根连杆、第一横梁以及第二横梁,连杆的一端与前围板主体连接,连杆的另一端用于与前纵梁连接,连杆用于分散前纵梁传递的冲撞力;第一横梁的一端与前围板主体连接;第二横梁的一端与第一横梁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横梁的另一端与前围板主体连接,第一横梁、第二横梁以及前围板主体间构成至少一个封闭腔体,封闭腔体用于缓冲连杆分散的冲撞力。
[0006]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杆包括第一连杆以及第二连杆,前纵梁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一前纵梁以及第二前纵梁;第一连杆的一端与前围板主体连接,第一连杆的另一端用于与第一前纵梁连接,第二连杆的一端与前围板主体连接,第二连杆的另一端用于与第二前纵梁连接。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杆与第一前纵梁倾斜设置,第二连杆与第二前纵梁倾斜设置。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横梁的截面呈L形,第二横梁的截面呈U形。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一体成型,第一横梁的一端与前围板主体焊接,第二横梁的另一端与前围板主体焊接。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封闭腔体包括第一封闭腔体以及第二封闭腔体,第二横梁的一端以及第一横梁的另一端与前围板主体连接;第一横梁与前围板主体间形成第一封闭腔体,第二横梁与前围板主体间形成第二封闭腔体。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前围板主体包括上部以及下部,上部与下部连接;第一横梁的一端与上部连接,第二横梁的另一端与下部连接。
[0012]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为分散汽车正面受到的冲撞力,设置有至少一根连杆,通过连杆连接前纵梁以及前围板主体。由此,在受到冲撞力时连杆将前纵梁传递的冲撞力分散,避免都集中在前围板主体上。此外,为了使汽车前围板具有更好地缓冲受到的冲撞力,在前围板主体上设置有第一横梁以及第二横梁,通过设置两个横梁与前围板主体间形成至少一个封闭腔体,封闭腔体能有效地抵御冲撞力,减少汽车前围板的侵入量,从而保证乘员的安全。
[0013]为实现上述目的,专利技术人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底盘、车厢以及车头;底盘上设置有车厢;车头与车厢连接,车头上设置有发动机舱,发动机舱包括如专利技术人上述提供的任一项的汽车前围板、前纵梁、A柱以及前防撞梁,前纵梁的前端与前防撞梁连接,汽车前围板与前纵梁以及A柱连接;其中,连杆的另一端与前纵梁连接,第二横梁的两侧与前纵梁连接,第一横梁的两侧与A柱的内板连接。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前纵梁上安装有安装塔,连杆的另一端通过安装塔与前纵梁连接。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车厢包括踏板,踏板安装在第二横梁的上方,踩踏踏板用于增强汽车前围板的强度。
[0016]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为分散汽车正面受到的冲撞力,设置有至少一根连杆,通过连杆连接前纵梁以及前围板主体。由此,在受到冲撞力时连杆将前纵梁传递的冲撞力分散,避免都集中在前围板主体上。此外,为了使汽车前围板具有更好地缓冲受到的冲撞力,在前围板主体上设置有第一横梁以及第二横梁,通过设置两个横梁与前围板主体间形成至少一个封闭腔体,封闭腔体能有效地抵御冲撞力,减少汽车前围板的侵入量,从而保证乘员的安全。
[0017]上述
技术实现思路
相关记载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让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而可以依据说明书的文字及附图记载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目的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易于理解,以下结合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及附图进行说明。
附图说明
[0018]附图仅用于示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其他相关内容的原理、实现方式、应用、特点以及效果等,并不能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
[0019]在说明书附图中:
[0020]图1为
技术介绍
所述发动机舱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发动机舱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发动机舱受正面冲撞力的传递路线示意图;
[0023]图4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前围板主体、第一横梁以及第二横梁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图4中A的放大图;
[0025]图6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前围板主体、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及踏板相配合的结构示
意图。
[0026]上述各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7]100、发动机舱;
[0028]101、底盘;
[0029]1、汽车前围板;
[0030]11、前围板主体;
[0031]111、上部;
[0032]112、下部;
[0033]12、连杆;
[0034]121、第一连杆;
[0035]122、第二连杆;
[0036]13、第一横梁;
[0037]14、第二横梁;
[0038]15、封闭腔体;
[0039]151、第一封闭腔体;
[0040]152、第二封闭腔体;
[0041]16、前围板横梁;
[0042]2、前纵梁;
[0043]21、第一前纵梁;
[0044]22、第二前纵梁;
[0045]3、A柱;
[0046]31、第一A柱;
[0047]32、第二A柱;
[0048]4、前防撞梁;
[0049]5、安装塔;
[0050]51、第一安装塔;
[0051]52、第二安装塔;
[0052]6、踏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53]为详细说明本申请可能的应用场景,技术原理,可实施的具体方案,能实现目的与效果等,以下结合所列举的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本文所记载的实施例仅用于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前围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围板主体;至少一根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前围板主体连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用于与前纵梁连接,所述连杆用于分散所述前纵梁传递的冲撞力;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横梁的一端与所述前围板主体连接;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梁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横梁的另一端与所述前围板主体连接,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以及所述前围板主体间构成至少一个封闭腔体,所述封闭腔体用于缓冲所述连杆分散的冲撞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包括第一连杆以及第二连杆,所述前纵梁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一前纵梁以及第二前纵梁;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前围板主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一前纵梁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前围板主体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二前纵梁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前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一前纵梁倾斜设置,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二前纵梁倾斜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的截面呈L形,所述第二横梁的截面呈U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横梁的一端与所述前围板主体焊接,所述第二横梁的另一端与所述前围板主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为为,赵明,肖胜杰,
申请(专利权)人:云度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