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热交换器芯体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43322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机柜用热交换器,所述机柜用热交换器包括热交换器芯体、内循环风扇和外循环风扇,所述内循环风扇,用于将机柜内部气流提供给所述热交换器芯体;所述外循环风扇,用于将所述机柜外部气流提供给所述热交换器芯体;其中,所述热交换器芯体由多个薄片按照间距层叠而成,每个薄片为N乘以N的网格结构,每个薄片共N层网格,每层网格设置有N个网格,N为自然数,当N为奇数时,除每个薄片网格结构中心的一个网络外,其余网格冲有凹坑或凸台,当N为偶数时,每个网格冲有凹坑或凸台。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了热管理系统、热交换器芯体以及热交换器芯体的制造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方案提高了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技术,尤其涉及机拒用热交换器、热管理系统、热交 换器芯体以及热交器芯体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分别进行介绍。通讯设备常置于通讯机拒内,为了满足通讯设备的防护(IP, International Protect)等级要求,解决通讯设备的散热,通讯机拒上需要使用热交换器, 这类热交换器称为机拒用热交换器。随着通讯系统集成度越来越高,通讯设 备发热量越来越大,在不改变通讯机拒和机拒用热交换器体积的条件下,现 有的机拒用热交换器已经不能满足散热量增加的需求,因此需要在不增加机 拒用热交换器体积的条件下提高机拒用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参见图l(a),为现有技术中机拒用热交换器的内循环流场示意图,图 1 (b)为现有技术中机拒用热交换器的外循环流场示意图,其机拒用热交换 器主要包括内循环风扇ll、外循环风扇13、热交换器芯体12、壳体16和隔板 17。壳体16,用于放置热交换器芯体12、内循环风扇11和外循环风扇13。 热交换器芯体12与壳体16成45度角摆放,热交换器芯体12由多个金属薄 片按照间距层叠而成,金属薄片用特定的封装方式封装成热交换器内相隔离的 内循环风道和外循环风道,两个相邻风道内的气流通过金属壁的导热实现热 量的交换。每个金属薄片为N乘以N的网格结构,N为自然数,表示网格结构的 层数,每个网格冲有凹坑或凸台,通常,上一层薄片的凸台与下一层薄片的凹坑相对应。如图中标注出的凸台14和凹坑15:图中在金属薄片的不同方向上 分别均匀冲有8个凸台和8个凹坑,用空白表示的圈为凸台,用阴影表示的圈 为凹坑,凸台和凹坑相间隔。内循环风扇11,用于将机拒内部气流提供给热交换器芯体12的内循环风 道进行热交换。外循环风扇13,用于将机拒外部气流提供给热交换器芯体12的外循环风 道进4于热交换。由内循环风扇11提供的机拒内部气流经过热交换器芯体12的内循环风 道进行热交换后,输出到机柜内部。由外循环风扇13提供的机柜外部气流经 过交换器芯体12的外循环风道进行热交换器后,输出到机拒外部。这样,在 机拒内部气流通过热交换器芯体时,通过机拒外部气流经过该热交换器芯体 后,降低了通过热交换器芯体12的机拒内部气流的温度,从而实现了机拒内 部气流与^/l拒外部气流的热交换。隔板17,用于隔离内循环与外循环的气流。实际运用时,可将传统热交换器放置于通风管道内,此时,热交换器芯 体与通风管道壁成45度,不包括内循环风扇和外循环风扇,内部气流和外部 气流通过通风管道提供给热交换器芯体。专利技术人在实现本专利技术过程中发现,现有的热交换器因其凸台与凹坑的均 匀间隔分布形式,导致内、外循环风道内气流阻力大,噪音高;并且将出现 换热死区,如图1 (c)中示出的气流无法到达的阴影部分,该阴影部分就是 换热死区,从而导致换热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 热效率。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机拒用热交换器,该机拒用热交换器能够提高换一种热管理系统,该热管理系统能够提高换热效率。 一种热交换器芯体,该热交换器芯体能够提高换热效率。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热交换器芯体的制造方法,该方法能够提高换热 效率。一种机拒用热交换器,包括热交换器芯体、内循环风扇和外循环风扇,所述内循环风扇,用于将机拒内部气流提供给所述热交换器芯体;所述外循 环风扇,用于将所述机拒外部气流提供给所述热交换器芯体;其中,所述热 交换器芯体由多个薄片按照间距层叠而成,每个薄片为N乘以N的网格结 构,每个薄片共N层网格,每层网格设置有N个网格,N为自然数,当N 为奇数时,除每个薄片网格结构中心的一个网络外,其余网格沖有凹坑或凸 台,当N为偶数时,每个网格冲有凹坑或凸台;在每个薄片网格结构的第一层网格上从顺时针方向第 一个网格开始在该层 网格冲有N-1个凸台,凸台数从第一层网格往内逐层减少两个,直到网格结 构的前l/2部分处,后1/2部分的凸台与前1/2部分的凸台关于垂直通过该薄片 中心点的直线成轴对称。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内通风管道、外通风管道和热交换器芯体,所述热 交换器芯体设于所述内通风管道和外通风管道中,其中,所述热交换器由多个 薄片按照间距层叠而成,每个薄片为N乘以N的网格结构,每个薄片共N层 网格,每层网格设置有N个网格,N为自然数,当N为奇数时,除每个薄片网 格结构中心的一个网络外,其余网格沖有凹坑或凸台,当N为偶数时,每个网 格冲有凹坑或凸台;在每个薄片网格结构的第一层网格上从顺时针方向第一个网格开始在该层网格沖有N-1个凸台,凸台数从第一层网格往内逐层减少两 个,直到网格结构的前1/2部分处,后1/2部分的凸台与前1/2部分的凸台关于 垂直通过该薄片中心点的直线成轴对称。一种热交换器芯体,所述热交换器芯体由多个薄片按照间距层叠而成,每 个薄片为N乘以N的网格结构,每个薄片共N层网格,每层网格设置有N个 网格,N为自然数,当N为奇数时,除每个薄片网格结构中心的一个网络外, 其余网格沖有凹坑或凸台,当N为偶数时,每个网格沖有凹坑或凸台;在每个薄片网格结构的第一层网格上从顺时针方向第一个网格开始在该层 网格沖有N- l个凸台,凸台数从第一层网格往内逐层减少两个,直到网格结构的前l/2部分处,后1/2部分的凸台与前1/2部分的凸台关于垂直通过该薄片 中心点的直线成轴对称。一种热交换器芯体的制造方法,包括在组成热交换器芯体的每一薄片上,从网格结构的第 一层网格顺时针方向 的第一个网格开始在第一层网格上沖N-1个凸台,从第一层网格往内逐层减 少两个凸台,直到网格结构的前1/2部分处,后1/2部分的凸台与前1/2部分的 凸台关于垂直通过该薄片中心点的直线成轴对称;每个薄片上的网格结构以N 乘以N排列,N为自然数,当N为奇数时,除每个薄片网格结构中心的一个网 络以及冲有凸台的网格外,其余网格沖凹坑,当N为偶数时,除沖有凸台的网格外,其余网格冲凹坑;将多个薄片按照间距层叠;将所述层叠后的多个薄片封装为相隔离的内循环风道和外循环风道,构成 热交换器芯体。凸台、凹坑位置关系来改变热交换器芯体内气流的方向,使内、外循环风道 内气流场均匀分布,从而,消除了换热死区,提高了热交换的换热效率。附图说明图1 (a)为现有技术中机柜用热交换器的内循环流场示意图; 图1 (b)为现有技术中机拒用热交换器的外循环流场示意图; 图1 (c)为现有技术中机拒用热交换器的换热死区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机拒用热交换器的总体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3 (a)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构成内循环通道的其中一个薄片4x4网格结 构示意图; '图3 (b)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构成外循环通道的其中一个薄片4x4网格结构示意图4 (a)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构成内循环通道的其中一个薄片5x5网格结 构示意图4 (b)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构成外循环通道的其中一个薄片5 x 5网格结 构示意图5 (a)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构成内循环通道的其中一个薄片6x6网格结 构示意图5 (b)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构成外循环通道的其中一个薄片6x6网格结 构示意图6(a)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x4网格结构的机拒用热交换器的内循环流场 分布示意图6(b)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x4网格结构的机拒用热交换器的外循环流场 分布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柜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柜用热交换器包括热交换器芯体、内循环风扇和外循环风扇,所述内循环风扇,用于将机柜内部气流提供给所述热交换器芯体;所述外循环风扇,用于将所述机柜外部气流提供给所述热交换器芯体;其中,所述热交换器芯体由多个薄片按照间距层叠而成,每个薄片为N乘以N的网格结构,每个薄片共N层网格,每层网格设置有N个网格,N为自然数,当N为奇数时,除每个薄片网格结构中心的一个网络外,其余网格冲有凹坑或凸台,当N为偶数时,每个网格冲有凹坑或凸台; 在每个薄片网格结构的第一层网格上从顺时针方向第一个网格开始在该层网格冲有N-1个凸台,凸台数从第一层网格往内逐层减少两个,直到网格结构的前1/2部分处,后1/2部分的凸台与前1/2部分的凸台关于垂直通过该薄片中心点的直线成轴对称。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智欧道才程北锋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