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晶面板框架组接结构,该液晶面板框架由上下同状的第一框件及左右侧同状的第二框件所共同构成;并于各构成框件的各角落接合处形成叠置结构,彼此相叠的角落位置各冲铆形成一体铆接凸部及一体铆接凹部,供于各冲铆位置形成以内外锥壁相卡的凸铆端壁及凹铆端壁,从而可强化此类框架的结构强度,并提升其平面度及接合处质感。(*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液晶面板框架组接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经 由角落接合位置互叠及一体冲铆成型的液晶面板框架改进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如液晶显示器之类薄形显示装置大都以金属框架来固定面板 及背光模块。此类公知的金属框架通常是以大面积的金属板料冲压成 型,亦即,在整片金属板材上保留框架所需部份,其余则完全冲压裁 除,此种传统加工方式所造成的缺点为耗费材料及成本高,同时,此 种冲压成型方式应力过于集中,而使得平面度不理想。为改善上述缺点,有使用L型或长条型工件对接组成框架,其虽 然有节省耗材及降低成本的优点,但其对接组合方式不容易准确定位, 在衔接处往往会形成歪斜偏差,使得接合处及平面度质感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即在提供一种液晶面板框架组接结构,其 可使整体面板框架的结构强度更为强化,并有效提升此类框架的平面 度及接合处质感。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液晶面板框架由上下同状的第一框件及左右侧同状的第二框件所共同构成;上述第一框件含有端折边以 形成两侧盖片,其正面两侧各设有遮片;上述第二框件设有与上述第 一框件端折边相配宽度的侧折边,于该侧折边与上述盖片相对位置形 成内折片,其正面与上述遮片相对位置设有内凹片;上述第一框件的 各盖片上下叠合于第二框件的各相对内折片,其各遮片前后叠置于第 二框件的各内凹片;上述彼此相叠的角落位置各冲铆形成一体铆接凸 部及一体铆接凹部,供于各冲铆位置形成以内外锥壁相卡的凸铆端壁 及凹铆端壁。于较佳实施例中,上述内凹片具有一配合材料厚度的内斜导面。于理想实施例中,上述第二框件的侧折边与内凹片之间形成一缺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结构图2为图1的左上角放大立体图3为图1的右上角放大立体图4显示图2的背视图5为图2的加工前元件分解图6为图5的初步组接状态图7显示图6正面部位剖视图;以及图8为图7的已加工状态图。元件符号说明(10)、 (11)第一框件 (12)(13)遮片 (14)(15) —体铆接凸部 (16) (17)锥壁(20)、 (21)第二框件 (22)(23)内凹片 (24)(25) —体铆接凹部 (26)(27)锥壁 (28) (29)缺槽端折边生fr 皿/i凸铆端壁侧折边 内折片 凹铆端壁 内斜导面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优点及其它特点将于配合以下附图较佳实施例而进 行详细说明。首先请参阅图1,于图示较佳实施例中,本技术液晶面板金属 框架由上下同状的第一框件IO、 11,以及左右侧同状的第二框件20、 21所共同构成。以其中一第一框件10及一第二框件20为例,如图2、图5所示,第一框件10含有端折边12以形成两侧盖片14,其正面两侧则冲设缺 口形成一小面积遮片13。第二框件20设有与上述第一框件10端折边 12相配宽度的侧折边22,并于该侧折边22与上述盖片14相对位置形 成小宽度内折片24,同时,在其与上述小面积遮片13相对位置则设有 内凹片23。于图示较佳实施例中,上述内凹片23最好以一配合材料厚 度的内斜导面28冲凹形成。同时上述侧折边22与内凹片23之间形成 一缺槽29,以方便折制成型。如图l、图6、图7所示,上述第一框件IO、 11及第二框件20、 21因而可使其四角落彼此进行初步搭接,使第一框件IO、 11的各盖片 14上下叠合于第二框件20、 21的各相对内折片24;同时,第一框件 10、 11的各遮片13则前后叠置于第二框件20、 21的各内凹片23。现请参阅图2、图3、图4及图8,上述彼此相叠的各角落位置, 因而可冲铆形成一体铆接凸部15及一体铆接凹部25,供于该组接冲铆 位置形成以内外锥壁17、 27相卡的凸铆端壁16及凹铆端壁26。本技术依上述改进结构,由于各角落位置均为相叠及各自铆 接,因而具有整体结构强度佳,加工快速,框架体平整的优点,同时, 更因形成一体铆接冲压部而能形成完整端壁,有效提升此类框架的平 面度及接合处质感。以上所举实施例仅用为方便说明本技术,而并非加以限制, 在不离本技术精神范畴,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作的各种简易变 化与修饰,均仍应含括于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权利要求1.一种液晶面板框架组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液晶面板框架由上下同状的第一框件及左右侧同状的第二框件所共同构成;上述第一框件含有端折边以形成两侧盖片,其正面两侧各设有遮片;上述第二框件设有与上述第一框件端折边相配宽度的侧折边,于该侧折边与上述盖片相对位置形成内折片,其正面与上述遮片相对位置设有内凹片;上述第一框件的各盖片上下叠合于第二框件的各相对内折片,其各遮片前后叠置于第二框件的各内凹片;上述彼此相叠的角落位置各冲铆形成一体铆接凸部及一体铆接凹部,供于各冲铆位置形成以内外锥壁相卡的凸铆端壁及凹铆端壁。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面板框架组接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框件的内凹片具有一配合材料厚度的内斜导面。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面板框架组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框件的侧折边与内凹片之间形成一缺槽。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液晶面板框架组接结构,该液晶面板框架由上下同状的第一框件及左右侧同状的第二框件所共同构成;并于各构成框件的各角落接合处形成叠置结构,彼此相叠的角落位置各冲铆形成一体铆接凸部及一体铆接凹部,供于各冲铆位置形成以内外锥壁相卡的凸铆端壁及凹铆端壁,从而可强化此类框架的结构强度,并提升其平面度及接合处质感。文档编号G12B9/04GK201075299SQ20072000214公开日2008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2007年1月24日 优先权日2007年1月24日专利技术者宋贵修 申请人:嘉彰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晶面板框架组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液晶面板框架由上下同状的第一框件及左右侧同状的第二框件所共同构成;上述第一框件含有端折边以形成两侧盖片,其正面两侧各设有遮片;上述第二框件设有与上述第一框件端折边相配宽度的侧折边,于该侧折边与上述盖片相对位置形成内折片,其正面与上述遮片相对位置设有内凹片;上述第一框件的各盖片上下叠合于第二框件的各相对内折片,其各遮片前后叠置于第二框件的各内凹片;上述彼此相叠的角落位置各冲铆形成一体铆接凸部及一体铆接凹部,供于各冲铆位置形成以内外锥壁相卡的凸铆端壁及凹铆端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贵修,
申请(专利权)人:嘉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