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导流散热鳍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0891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导流散热鳍片,使用于一般具有散热风扇的鳍片式散热器,其具有一本体,借助于于该本体上形成波浪形状而转折较大的波浪边,与相对于该波浪边平缓或呈直线的平缓边,发挥导流与整流的效果,使风扇所送出的气流能顺利自波浪边流入,且平顺的自平缓边排出,以帮助散热,而不易形成扰流,更有助于散热效率提升。(*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散热鳍片,尤涉及一种可导流散热鳍片。技术背景现有鳍片式散热器是由多个散热鳍片以适当间距堆栈而成,相邻散热鳍片间形成气流信道;其中散热鳍片呈平直片体,并为 至少一条热管所共同穿设,当热能通过热管传导至各散热鳍片, 可利用该散热鳍片增加散热面积,以加速散去来自热管的热量。使用前述散热器时,多配合一风扇使用,将风扇设置于平行 排列的散热鳍片的侧面,使风扇送出气流通过各散热鳍片与相邻 散热鳍片之间,以加速散热效果。然而,由于风扇所送出的气流呈螺旋状行进,而现有散热鳍 片形成为平直片体,彼此间又平行排列,并未配合该螺旋状行进 的气流做最佳化或调整,可知现有散热鳍片尚有可资改善的空间, 以达到更理想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改善前述现有散热鳍片的散热效果,本技术的目的在 于提供一可导流散热鳍片,其形成为配合风扇螺旋气流的形状, 使风扇的气流可以更顺利的流经所述散热鳍片以改善散热效果。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手段令该散热鳍 片具有一本体,该本体是一片体,其至少具有二侧边,该二侧边 位于互相相对的位置;并进一步包括有一波浪边,形成于上述本体的一侧边上,该波浪边形成为折 线状,其两端分别朝向外侧延伸,形成其中一端较高而另外一端 较低的形状;一平缓边,形成于上述本体的另一侧边上,也即相对于该波 浪边,且其两端分别朝向外侧延伸;多个穿孔,形成于该本体上,供热管插设的穿孔。借助于上述结构,在配合使用一风扇,自前述波浪边送风进 入本体时,可借助于波浪边的形状发生导流效果,另借助于该平缓端整流使气流平顺,减少扰流的形成以增强散热效果,其确可 提供一符合本技术目的的可导流散热鳍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2是将多个散热鳍片装设于热管的透视图。 图3是将多个散热鳍片装设于热管的正视图。 图4是将多个散热鳍片装设于热管的右侧视图。 图5是将多个散热鳍片装设于热管的透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l,示出了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是一可导流散热鳍片,具有一本体(1 0 ),该本体(10)是一呈波浪状的方形片体,且于对角处裁剪为圆弧状,其具有上下二平面及四侧边,四侧边分别是一波浪边(II) 、 一平缓边(12)、 一左侧边(13)及一右侧边(1 4 ),其中该波浪边(11)与该平缓边(12)互成对侧,该左 侧边(13)及该右侧边(14)还互成对侧。前述波浪边(11)形成为左高右低、转折较大的折线,其 一端连接于左侧边(13)而另端连接于右侧边(14),在两端 之间从左至右依序在适当位置形成有第一转折点(1 1 1 )、第二 转折点(112)及第三转折点(113),其中一第一转折点(11 1 )高于第二转折点(112),第三转折点(113)稍高于 第二转折点(112),但第三转折点(113)低于第一转折点C 1 1 1 );前述平缓边(12)则形成为平缓起伏的折线,其一端连接 于左侧边(13)而另端连接于右侧边(14),在两端间自左至 右依序在适当位置形成有第一起伏点(12 1)、第二起伏点(12 2 )及第三起伏点(12 3);在其它可选的实施例中,该平缓 边(1 2 )还可以形成为平直形状,此时该平缓边(12)上则 不形成起伏点C121)(122)(123 );前述第一转折点(111)与第一起伏点(12 1)、第二转 折点(112)与第二起伏点(122)、以及第三转折点(1 13 )与第三起伏点(12 3)之间,分别相连形成一折线,而这 些折线则使得本实施例形成其波浪形状;在该平缓边(1 2)形 成为平直形状的实施形式中,前述波浪边(11)的第一转折点(III) 、第二转折点(112)及第三转折点(1 1 3 )则分 别连接至该平缓边(12)上的相对位置而形成折线;在该散热鳍片之本体(10)上形成有多个穿孔供固定于热 管,在本实施例中,该本体(10)上形成有二列共八个穿孔(15 )以供设置该散热鳍片的本体(10)于多个热管上。请参阅图2及3,是将多个散热鳍片装设于热管的透视图及正 视图。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散热鳍片本体(10)设置于弯成U形 的热管(2 0 )上;该多个本体(10)平行排列且让四热管(20 )插设于前述穿孔(15),使热管(20)将所述散热鳍片的 本体(1 0 )串起,形成一鳍片式散热器。所述热管(2 0 )两 端向上弯曲,其中段位于下方,并以其中段接触产生热量的热源(图中未示)。来自热源的热量经过该热管(20)的传递到达所 述散热鳍片的本体(10),进而借助于其表面积进行散热。请参阅图4及5,是将多个散热鳍片装设于热管的右侧视图及 透视图。如前所述,所述散热鳍片装设于热管(20)而构成鳍片式 散热器,使用该散热器时,在大多数情况下配合一风扇(3 0) 使用。该风扇(30)设置于所述散热鳍片的波浪边(1 1 )上, 使气流可自该波浪边(11)吹过所述散热鳍片的本体(10) 之间。其中该风扇(3 0)所送出的气流呈螺旋状行进,因此该 气流将受到该波浪边(11)形状的导流,使风扇(3 0 )的气 流可以更顺遂的进入所述本体(1 0 )之间,不易在该波浪边(11 )上形成扰流;另外,由于所述散热鳍片的波浪边(1 1 )曲 折的转折角度较大,而位于其对侧的平缓边(12)的曲折角度 较为平缓,所以进入到所述本体(10)之间的气流在流出平缓 边(1 2 )时,会被整流成较平顺的方式排出,不易在该平缓边(12)处形成扰流而破坏气流顺畅的流动方式。相较之下,现有散热鳍片在气流进入时即容易于侧边上形成扰流而使得气流的流动不顺,该气流在现有散热鳍片之间也未被 另行整流,因此总体的气流流动均未臻理想,使散热效果差强人 意,或是需要使用更加耗费能源的高功率风扇来弥补其不足之处。由上述可知本技术配合风扇的螺旋气流,使风扇的气流 可以更顺利的进入与排出散热鳍片,确可改善散热效果。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0)本体C 11 )波浪边(111)第一转折点C 112)第二转折点(113)第三转折点(12 )平缓边(12 1)第一起伏点(12 2)第二起伏点(12 3)第三起伏点C 13 )左侧边(14)右侧边C 15 )穿孔(2 0)热管(30 )风扇权利要求1 . 一种可导流散热鳍片,具有一本体,该本体是一片体, 其至少具有二侧边,该二侧边位于互相相对的位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波浪边,形成于上述本体的一侧边上,该波浪边形成为折 线状,其两端分别朝向外侧延伸,形成其中一端较高而另外一端较低的形状;一平缓边,形成于上述本体的另一侧边上,也即相对于该波 浪边,且其两端分别朝向外侧延伸;多个穿孔,于该本体上形成有多个供热管插设的穿孔。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可导流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该 波浪边朝向左方的一端较高而朝向右方的一端较低。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导流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该 波浪边朝向右方的一端较高而朝向左方的一端较低。4. 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可导流散热鳍片,其特征 在于,该波浪边形成为起伏较该波浪边平缓的折线状。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导流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该 波浪边上配合其折线状形成有多个转折点,该平缓边上配合其较 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导流散热鳍片,具有一本体,该本体是一片体,其至少具有二侧边,该二侧边位于互相相对的位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波浪边,形成于上述本体的一侧边上,该波浪边形成为折线状,其两端分别朝向外侧延伸,形成其中一端较高而另外一端较低的形状;    一平缓边,形成于上述本体的另一侧边上,也即相对于该波浪边,且其两端分别朝向外侧延伸;    多个穿孔,于该本体上形成有多个供热管插设的穿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信州王弋青游翔麟
申请(专利权)人:双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