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山地城市干线通道与隧道间槽谷地带的互通立交
[0001]本申请涉及道路交通
,特别涉及一种山地城市干线通道与隧道间槽谷地带的互通立交。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山地城市是指城市主要区域分布在山地、丘陵和崎岖不平的高原的城市,与平原地区城市迥然不同的城市形态和生态环境。随着经济发展,山地城市可建设用地逐年减少,且受地形限制,山间槽谷因交通出行不便导致可开发价值不高,如何利用狭小空间建立槽谷地带与两侧城市规划区的交通联系尤为重要。
[0003]在一些相关技术中,山地城市槽谷地带具有南北向的主干道,而槽谷地带东西两侧设有城市规划区;另外东西两侧山区具有与外界联系的隧道,但是由于槽谷地带的特殊性,空间狭小常规建设难以进行,因此如何实现在狭小空间内将南北向的主干道和隧道进行衔接互通,实现槽谷片区对外交通联系,提高出行率是急需要解决的。
[0004]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现行《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JTG/TD21
‑
2014与《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
‑
2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山地城市干线通道与隧道间槽谷地带的互通立交,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双向主干道(1),其沿槽谷的南北向设置;第一线路,其沿槽谷东西向设置,并包括两个单向道(2),每个单向道(2)的两端连接有单向隧道(3);第一线路从所述双向主干道(1)的底部穿设而出;第二线路,其沿槽谷东西向设置,并包括两个单向道(2),每个单向道(2)的两端连接有单向隧道(3);第二线路从所述双向主干道(1)的顶部穿设而出;第一互通立交结构,其将第一线路与所述双向主干道(1)的北侧连接,形成槽谷至西侧出行线路;第二互通立交结构,其将第二线路与所述双向主干道(1)的南侧连接,形成槽谷至东侧出行线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城市干线通道与隧道间槽谷地带的互通立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路中的两个单向道(2)分为东西向道和西东向道;所述双向主干道(1)包括南北向道和北南向道;所述第一互通立交结构包括第一结构和第二结构;第一结构将东西向道与南北向道和北南向道连通;第二结构将西东向道与南北向道和北南向道连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山地城市干线通道与隧道间槽谷地带的互通立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构包括第一环形道(I)、第一双向连接道(K)、第二环形道(J)和第一匝道(M);第一环形道(I)的两端分别与南北向道和东西向道连通;第一匝道(M)与北南向道连通,第二环形道(J)与东西向道连通,第一双向连接道(K)将第一匝道(M)和第二环形道(J)连通成一个整体。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山地城市干线通道与隧道间槽谷地带的互通立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结构包括第二匝道(H)和第三环形道(L),第二匝道(H)的北侧端具有两个连接匝口,该两个连接匝口分别与第三环形道(L)和南北向道连通,第三环形道(L)与北南向道连通;第二匝道(H)的南侧端与西东向道连通。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山地城市干线通道与隧道间槽谷地带的互通立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构包括第一环形道(I)、第一双向连接道(K)、第二环形道(J)和第一匝道(M),第一环形道(I)的两端分别与南北向道和东西向道连通;第一匝道(M)与北南向道连通,第二环形道(J)与东西向道连通,第一双向连接道(K)将第一匝道(M)和第二环形道(J)连通成一个整体;第一双向连接道(K)位于双向主干道(1)下方;所述第二结构与第一结构共用第一双向连接道(K),并包括第二匝道(H)和第三环形道(L),第二匝道(H)的北侧端具有两个连接匝口,该两个连接匝口分别与第一双向连接道(K)和南北向道连通,第一双向连接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永辉,蔡敦松,何万阳,梁明暤,刘昌裕,杨宏,胡小军,周立,柴皓,刘权富,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