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巷道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0211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30 09: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巷道支护结构,涉及巷道支护领域,包括支撑梁,所述支撑梁的外侧设有混凝土层,所述支撑梁的内侧设有多个钢带,所述钢带的中部且位于支撑梁的顶端设有第一锚索和第二锚杆,通过在支撑梁的顶端和两侧均设置分别设置多个第一锚索和多个第二锚索,并通过在巷道内侧注浆形成混凝土层,再通过深度注浆使第一锚索、第二锚索的一端固定,使支撑梁的侧边强度通过第二锚索增强,同时支撑梁顶端的强度因侧面固定的第二锚索而提高,同时通过第一锚索、第二锚索一端的注浆,使其对巷道围岩进行支撑固定,再通过支撑梁的侧面底端连接第一锚杆,并使多个第一锚杆连接成一体,提高支撑梁底板表面支护刚度和增大有效支护面积。积。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巷道支护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巷道支护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巷道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巷道支护是影响煤矿井下施工进度的重要结构,因而,巷道支护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目前,多使用锚杆支护进行支护,但,由于锚杆支护是在顶端设置锚索和外侧设置锚杆,仅通过锚索和锚杆并不能缓和与减少围岩的移动,且由于锚杆支护结构与巷道围岩相比,从材料刚度、强度、变形特性、结构特性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在巷道围岩移动破碎时,会导致锚杆支护顶板下沉,顶部U形钢弯曲,锚杆在托盘处发生断裂,锁腿梁发生断裂、弯曲、后移,因此,提出一种可固定巷道围岩且使两帮对顶板加强的巷道支护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下问题:由于锚杆支护是在顶端设置锚索和外侧设置锚杆,仅通过锚索和锚杆并不能缓和与减少围岩的移动,且由于锚杆支护结构与巷道围岩相比,从材料刚度、强度、变形特性、结构特性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在巷道围岩移动破碎时,会导致锚杆支护顶板下沉,顶部U形钢弯曲,锚杆在托盘处发生断裂,锁腿梁发生断裂、弯曲、后移。
[0004]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巷道支护结构,包括支撑梁,所述支撑梁的外侧设有混凝土层,所述支撑梁的内侧设有多个钢带,所述钢带的中部且位于支撑梁的顶端设有第一锚索和第二锚杆,所述支撑梁的两侧且位于钢带的中部设有第三锚杆和第二锚索,所述支撑梁的底端两侧且位于钢带的中部设有第一锚杆。
[0005]优选的,所述支撑梁的顶端及两侧均设有多个第一注浆管和第二注浆管,所述第一锚索、第二锚索位于第二注浆管的内侧,所述第一锚杆、第二锚杆、第三锚杆位于第一注浆管的内侧,该结构用于使第一锚索、第二锚索的一端通过注浆固定在巷道深处,且使第一锚索、第二锚索和注浆连接形成支撑壳。
[0006]优选的,所述支撑梁顶端的第一锚索横向数量为七个,所述第一锚索具有六排,其排间距为800mm
×
1100mm,所述支撑梁顶端的第二锚杆横向数量为六个,所述第二锚杆具有六排,其排间距为800mm
×
1100mm,该结构用于使支撑梁的顶端进行支撑。
[0007]优选的,所述支撑梁侧面顶端的第三锚杆具有五排,其排距为800mm,所述支撑梁侧面中部的第三锚杆和第二锚索横向数量均为三个,所述支撑梁侧面中部的第三锚杆和第二锚索均具有四排,其排间距为800mm
×
1100mm,该结构用于利用锚杆内外固定约束控制围岩的扩容变形。
[0008]优选的,所述支撑梁的形状呈圆切拱形,所述支撑梁的外侧尺寸为高3600mm、宽5345mm,该结构用于避免支撑梁的应力集中。
[0009]优选的,所述第二锚杆的一端且位于钢带的侧面设有托盘,所述托盘的尺寸为
150mm
×
150mm
×
10mm,该结构用于增强第二锚杆的牢固性。
[0010]优选的,所述支撑梁的外侧且位于混凝土层的内侧设有金属网。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锚索的长度与第二锚索的长度相同,且所述第一锚索的长度大于第二锚杆和第三锚杆,该结构用于使支撑梁侧面具有深孔锚索,提高支撑梁侧面强度增强。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本技术通过在支撑梁的顶端和两侧均设置分别设置多个第一锚索和多个第二锚索,并通过在巷道内侧注浆形成混凝土层,再通过深度注浆使第一锚索、第二锚索的一端固定,使支撑梁的侧边强度通过第二锚索增强,同时支撑梁顶端的强度因侧面固定的第二锚索而提高,同时通过第一锚索、第二锚索一端的注浆,使其对巷道围岩进行支撑固定,再通过支撑梁的侧面底端连接第一锚杆,并使多个第一锚杆连接成一体,提高支撑梁底板表面支护刚度和增大有效支护面积。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锚索处放大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支撑梁处放大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混凝土层剖视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的第二锚杆处放大示意图;
[0018]图5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1、支撑梁;2、第一注浆管;3、第一锚杆;4、第一锚索;5、第二锚杆;6、第三锚杆;7、第二锚索;8、第二注浆管;9、钢带;10、混凝土层;11、金属网;12、托盘。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1]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
[0022]实施例1
[0023]如图1

4所示,一种巷道支护结构,由以下部件装配而成:
[0024][0025]装配说明:首先将巷道浅部围岩注浆形成混凝土层10,并将金属网11放置在混凝土层10的内侧,并通过支撑梁1使金属网11固定,并使支撑梁1固定在巷道内侧,再将巷道且位于多个支撑梁1之间开设锚固孔,并使第一注浆管2和第二注浆管8安装到锚固孔内侧,第一锚索4、第二锚索7的一端穿过第二注浆管8位于锚固孔内侧,第一锚杆3、第二锚杆5、第三锚杆6的一端穿过第一注浆管2位于锚固孔内侧,再将第一锚杆3、第一锚索4、第二锚杆5、第三锚杆6、第二锚索7的另一端穿过钢带9,同时将第二锚杆5的一端且位于钢带9的一侧套接托盘12,并使第一锚杆3、第一锚索4、第二锚杆5、第三锚杆6、第二锚索7固定到钢带9上,同时将钢带9固定在支撑梁1上,再使锚固孔通过第一注浆管2、第二注浆管8进行注浆,并通过化学浆的快速膨胀特性快速封孔。
[0026]工作原理说明:巷道浅部围岩注浆形成混凝土层10来封闭巷道周边破碎围岩,使巷道底板破碎裂隙围岩强度提高,巷道周围形成连续强应力壳,抵抗围岩的位移变形,形成完整的围岩自承结构,且浅部注浆可有效阻止巷道底板水对巷道底板的影响,并使第一锚索4、第二锚索7的一端深度注浆固定在巷道的锚固孔内侧,使第一锚索4、第二锚索7、钢带9、支撑梁1和巷道形成承载壳体,使凝固后的注浆为锚索提供着力根基,同时深度注浆使围岩具有自承支护构造,并加固深部围岩体,阻隔深部地应力和变形的传播和扩展,再使第一锚杆3的一端通过注浆固定在巷道的锚固孔内侧形成支护,并采用高强度的、大面积托盘护表,同时用废旧钢梁连接相邻锚索束形成连续支护结构,提高底板表面支护刚度和增大有效支护面积,且通过使支撑梁1的形状呈切圆拱形,以避免应力集中。
[0027]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技术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巷道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梁(1),所述支撑梁(1)的外侧设有混凝土层(10),所述支撑梁(1)的内侧设有多个钢带(9),所述钢带(9)的中部且位于支撑梁(1)的顶端设有第一锚索(4)和第二锚杆(5),所述支撑梁(1)的两侧且位于钢带(9)的中部设有第三锚杆(6)和第二锚索(7),所述支撑梁(1)的底端两侧且位于钢带(9)的中部设有第一锚杆(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巷道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1)的顶端及两侧均设有多个第一注浆管(2)和第二注浆管(8),所述第一锚索(4)、第二锚索(7)位于第二注浆管(8)的内侧,所述第一锚杆(3)、第二锚杆(5)、第三锚杆(6)位于第一注浆管(2)的内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巷道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1)顶端的第一锚索(4)横向数量为六个,所述第一锚索(4)具有六排,其排间距为800mm
×
1100mm,所述支撑梁(1)顶端的第二锚杆(5)横向数量为七个,所述第二锚杆(5)具有六排,其排间距为800mm
×
110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纪宝柱周宜山李君刘洋桑传伟刘兴臣牛洋洋李迪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亳州煤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