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端子组件及车用控制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端子组件及车用控制系统,尤其是涉及提高电性连接的稳定性的一种端子组件及车用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一般传统的端子组件用于汽车线控制动系统(One
‑
box)的ESC(Electronic Stability Controller,车身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中,传统的端子组件的对接部和固定部之间通过分开成型后再锡接的方式实现固定和电性导通。现有中国专利CN102668265B揭示了连接器端子包括连接体端子单元和联接端子单元,连接体端子单元插入联接端子单元内,连接体端子单元后端设有与电线连接的夹持部,则还需要通过夹持电线与其他元件连接。
[0003]现有技术中用于ESC中的端子组件中的固定部和对接部需要通过焊接进行固定和电性连接,该方式在制备时不仅工艺过程多,且因为焊接连接会出现连接不牢固、电性连接不稳定的问题,影响该产品的使用性能。而中国专利CN102668265B中的连接体端子单元插入联接端子单元实现组装配合,二者之间组装后通常会发生松动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端子组件,用于固定在一壳体中以与一电路板插接配合,所述端子组件包括基部以及套设于所述基部的套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包括固定在所述套筒内的对接部及连接所述对接部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壳体中,所述固定部的另一端安装于所述电路板,所述对接部与所述固定部为一体成型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呈夹角设置,所述对接部和所述固定部之间设置折弯部,所述对接部、所述折弯部和所述固定部的整体为一体冲压成型结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和所述固定部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90
°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用于成型所述基部的金属板材的厚度定义为板材厚度,所述对接部的所述板材厚度小于所述固定部的所述板材厚度,所述折弯部的所述板材厚度小于等于所述对接部的所述板材厚度。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及所述折弯部在折弯之前先通过材料去除或压延的方式实现减薄,以使所述对接部及所述折弯部的所述板材厚度小于所述固定部的所述板材厚度。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的所述对接部呈框口形状设置并具有收容空间,所述对接部的上下相对的两侧壁的其中之一者向后延伸形成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经由所述折弯部与所述固定部一体连接设置。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设置为框口形状且围设于所述对接部的外周,所述对接部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两平板部及自所述平板部的边缘向内弯折并且插设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分别与所述对接部和一插接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对接端子机械接触以实现电性连接。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的两所述侧壁分别设置有凹口,所述套筒的所述两所述平板部设置有向所述收容空间凹伸的弹片,所述弹片与对应的所述凹口卡扣配合以使所述对接部与所述套筒互锁。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的所述弹性件设置有自所述平板部的前端边缘向内并向后180度弯折延伸的弧形反折部以及多个接触部,所述多个接触部包括位于前侧且连接至所述反折部的第一内接触部和位于后侧的第二外接触部,所述第一内接触部和所述第二外接触部为凸伸方向相反的圆弧形凸包,所述第一内接触部向背向所述平板部的方向凸伸,所述第二外接触部朝向所述平板部的方向凸伸,当所述对接端子未插入所述收容空间时,所述第一内接触部不与所述对接部接触,所述第二外接触部与所述对接部抵接以形成预接触。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对应所述第一内接触部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一内接触部凸伸的凸点,当所述对接端子插入所述收容空间时,所述第一内接触部以所述反折部作为支点向外变形且所述第一内接触部的所述圆弧形凸包与所述凸点对准并抵持,所述第二外接触部保持与所述对接部的机械接触。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形凸包设有面向对应所述凸点的弧形凹面,所述凸点设有面向所述圆弧形凸包以在所述第一内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国炜,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昀冢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