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前小导管可调节纵向、环向角度支撑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92960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超前小导管可调节纵向、环向角度支撑器,钻机机身支撑槽的下方设置两个旋转臂,旋转臂的上端与钻机机身支撑槽连接固定,旋转臂的侧面还安置有一个支撑柱,支撑柱中部和上部分别固定旋转臂底部支撑板和横向角度调节环,旋转臂的下端通过铰接轴铰接固定于旋转臂底部支撑板上,旋转臂的中部通过环向角度固定插栓固定于横向角度调节环上,支撑柱的底部均固定于稳定板上,稳定板的底部分布固定有多个底部支撑杆。以解决现有超前小导管无法保证环向、纵向角度,在插入围岩并注浆后无法形成有效的棚架式支护结构,失去超前支护应有的支护强度,在施工时仍然会出现不可预见的施工危险的问题。属于隧道超前小导管施工技术领域。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前小导管可调节纵向、环向角度支撑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超前小导管可调节纵向、环向角度支撑器,属于隧道超前小导管施工


技术介绍

[0002]超前小导管作为隧道区处于围岩破碎、地下水量较小的砂石土、砂卵(砾)石层、断层破碎带、软弱围岩及浅埋地段的一种超前支护方式,其作用为:对隧道开挖面前方软弱围岩进行注浆加固,形成隧道掌子面上方一定范围内的棚架式支护体系。以防止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发生大规模掉块和不同程度塌方。超前小导管作为隧道施工超前支护辅助措施中常见的一种支护手段,在施工过程中普遍为施工技术人员手持风钻,钻孔后用风钻将超前小导管顶推进钻孔内。
[0003]手风钻机的优势在于轻便、灵巧,为现有大部分隧道超前小导管施工时所采用的钻机,但是其弊端在于: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时,除了钻机后部有液压支撑杆以外,前方机身在钻孔或顶推时的角度全靠人工把握,而钻机在工作时与围岩碰撞、摩擦产生的晃动、摇摆是人力不可控制的,且人工无法精确的选择钻孔、顶推时的环向、纵向角度。如果超前小导管无法保证环向、纵向角度,在插入围岩并注浆后无法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前小导管可调节纵向、环向角度支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纵向设置的钻机机身支撑槽(1),钻机机身支撑槽(1)的上侧分布固定有钻机稳固绑带(2),钻机机身支撑槽(1)的下方立向设置有两个旋转臂(3),旋转臂(3)的上端均与钻机机身支撑槽(1)的底部连接固定,每个旋转臂(3)的侧面还对应安置有一个立向设置的支撑柱(4),支撑柱(4)的中部和上部分别固定有旋转臂底部支撑板(5)和横向角度调节环(6),旋转臂(3)的下端通过纵向设置的铰接轴(7)铰接固定于旋转臂底部支撑板(5)上,旋转臂(3)的中部通过环向角度固定插栓(8)固定于横向角度调节环(6)上,支撑柱(4)上还斜向固定有防倾杆(9),支撑柱(4)的底部均固定于稳定板(10)上,稳定板(10)的底部分布固定有多个底部支撑杆(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超前小导管可调节纵向、环向角度支撑器,其特征在于:钻机机身支撑槽(1)内的底部铺设有硬质海绵,旋转臂(3)的上端套设有连接套筒(13),连接套筒(13)的侧面沿长度方向分布开设有多组限位孔(14),旋转臂(3)上端的侧面也沿长度方向与限位孔(14)一一对应地开设有多个定位孔,通过横向依次穿入限位孔(14)和定位孔的限位插栓(15)以固定连接旋转臂(3)和连接套筒(13),且连接套筒(13)的上端通过横向铰接轴(16)铰接固定于钻机机身支撑槽(1)的下端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超前小导管可调节纵向、环向角度支撑器,其特征在于:钻机机身支撑槽(1)的下端面上对应两个旋转臂(3)的上端处分别固定有两组连接板(12),每组连接板(12)包括两个平行并分别固定于对应旋转臂(3)相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斯珏张丙文祁义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