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光板,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上设有呈连续或非连续的光学微结构,所述光学微结构呈类“凵”形结构。所述光学微结构与导光板的出光面平行。所述光学微结构凸出和/或凹陷于导光板上。所述光学微结构的截面V形结构和/矩形结构和/弧形结构。所述光学微结构包括第一横段,第一横段的一端设有第一竖段,第一竖段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横段,第二横段的另一端设有第二竖段,第一横段与第一竖段之间形成第一夹角,第一竖段与第二横段之间形成第二夹角,第二横段与第二竖段之间形成第三夹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导光板成形呈连续或非连续的呈类“凵”形结构的光学微结构,以提高导光板的遮瑕及雾化效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导光板
[0001]本技术涉及光电薄膜
,尤其涉及一种导光板。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光学微结构应用于TFT LCD显示器或背光板技术的演进,呈高对比、高演色性及薄形化的TFT LCD显示器或背光模块/背光板已为研发的重点,现阶段TFT LCD显示器或背光模块/背光板生产上有以下问题:TFT LCD显示器或背光板的画面上呈现出点状或线状不良缺陷。这是因为TFT LCD显示器或背光板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环境脏乱或设备加工不良或人为因素导致的,而这些不良影响,容易造成画面呈现出点状或线状缺陷。一般改善方案是加强生产环境整洁或人员教育训练,但此方式为非直接改善且效果有限,因此如何通过对导光片的结构设计对缺陷进行修正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导光板,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通过在导光板上设置光学微结构,提高导光板的遮瑕和雾化效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0004]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拟采用以下技术:
[0005]一种导光板,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上设有呈连续或非连续的光学微结构,所述光学微结构呈类“凵”形结构。
[0006]进一步地,所述光学微结构与导光板的出光面平行。
[0007]进一步地,所述光学微结构凸出和/或凹陷于导光板上。
[0008]进一步地,所述光学微结构的截面呈V形结构和/矩形结构和/弧形结构。
[0009]进一步地,所述光学微结构包括第一横段,第一横段的一端设有第一竖段,第一竖段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横段,第二横段的另一端设有第二竖段,第一横段与第一竖段之间形成第一夹角,第一竖段与第二横段之间形成第二夹角,第二横段与第二竖段之间形成第三夹角。
[0010]进一步地,第一竖段与第二竖段的长度小于等于0.1mm。
[0011]进一步地,第一横段与第二横段的长度大于等于10μm。
[0012]进一步地,第一夹角、第二夹角及第三夹角的角度为88
°‑‑
92
°
。
[0013]上述技术方案的优点在于:
[0014]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导光板成形呈连续或非连续的呈类“凵”形结构的光学微结构,以提高导光板的遮瑕及雾化效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5]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16]图1示出了实施例2的立体结构图。
[0017]图2示出了实施例3的立体结构图。
[0018]图3示出了实施例4的立体结构图。
[0019]图4示出了实施例4单个光学微结构的结构图。
[0020]图5示出了实施例1至实施例4实施效果对比图。
[0021]图6示出了实施例3与实施例4中具体实施对比图。
[0022]图7示出了实施例3与实施例4中光路传播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实施例1
[0024]一种导光板,其上不带有光学微结构。
[0025]实施例2
[0026]如图1所示,一种导光板,其上设有多根呈直线状的光学微结构10,该光学微结构凸出于或者凹陷于导光板上,并且该光学微结构的截面为V形结构和/矩形结构和/弧形结构。
[0027]实施例3
[0028]如图2所示,一种导光板,其上设有多根呈波浪状结构的光学微结构20,且可以理解为由多个V形结构首尾相连而成,该光学微结构凸出于或者凹陷于导光板上,该光学微结构的截面呈V形结构和/矩形结构和/弧形结构。
[0029]实施例4
[0030]如图3~图4所示,一种导光板,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上设有呈连续或非连续的光学微结构30,所述光学微结构呈类“凵”形结构。所述光学微结构与导光板的出光面平行。所述光学微结构凸出和/或凹陷于导光板上。所述光学微结构的截面V形结构和/矩形结构和/弧形结构。
[0031]所述光学微结构包括第一横段1b,第一横段1b的一端设有第一竖段1c,第一竖段1c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横段1d,第二横段1d的另一端设有第二竖段1e,第一横段1b与第一竖段1c之间形成第一夹角1a,第一竖段1c与第二横段1d之间形成第二夹角1h,第二横段1d与第二竖段1e之间形成第三夹角1g。第一竖段1c与第二竖段1e的长度小于等于0.1mm。第一横段1b与第二横段1d的长度大于等于10μm。第一夹角1a、第二夹角1h及第三夹角1g的角度为88
°‑‑
92
°
。
[0032]如图5所示,从图中不难发现实施例1中不带有光学微结构的导光片基本不具有遮瑕及雾化的功能。实施例2中带有直线状光学微结构的导光板虽然具有一定的遮瑕和雾化效果,但是在光学微结构之间的遮瑕效果较差,同时对于较大的瑕点边界界线较为清晰,因此其遮瑕效果,当然其相对于实施例1中的遮瑕效果来说具有一定的改善。实施例3中带有波浪状光学微结构的导光板,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遮瑕效果,并且可以看出较小的瑕点则被雾化,而对于较大的瑕点虽然对瑕点的边界具有一定的雾化及模糊的作用,但是并未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遮瑕效果。实施例4中当采用类“凵”形结构的光学微结构时,瑕点边界基本消失,表现出了优异的遮瑕效果。
[0033]就实施例3和实施例4对比,并借助图6可知,若以相同的长和宽设置实施例3和是实施例4中的光学微结构。从图6中可以得知,实施例4中提出的光学微结构的数量多于波浪
型或R型。而光学微结构的数量越多,光的反射和折射次数也就越多,光源扩散也就越好,而光源扩散有助于遮瑕效果。
[0034]就实施例3和实施例4对比,并借助图7可知,若以相同的长和宽设置实施例3和是实施例4中的光学微结构。从图7中可以得出,实施例4的直线光路径优于波浪型或R型,光比较容易从入射端传播到光路的尾端,从而提高了近光源到远光源中光的利用率,进而实现光更好的调整。而实施例3中提出的光学微结构在圈画位置处明显不利于光的传播。综上所述,实施例4中所提出的光学微结构的遮瑕效果优于实施例3中所提出的光学微结构的遮瑕效果。
[003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技术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上设有呈连续或非连续的光学微结构,所述光学微结构呈类“凵”形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微结构与导光板的出光面平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微结构凸出和/或凹陷于导光板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微结构的截面呈V形结构和/矩形结构和/弧形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微结构包括第一横段(1b),第一横段(1b)的一端设有第一竖段(1c),第一竖段(1c)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横段(1d),第二横段(1d)的另一端设有第二竖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刁锐敏,赖新益,李佳霖,朱邦峯,范家榕,卢芳志,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龙华光电薄膜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