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布鲁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取代的1H-咪唑并[1,2-b]吡唑-3-甲酰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8933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28
本申请公开了作为激酶抑制剂,特别是布鲁诺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由式I所示的取代的1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作为布鲁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取代的1H

咪唑并[1,2

b]吡唑
‑3‑
甲酰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系列作为激酶抑制剂、特别是布鲁诺酪氨酸激酶(Bruton

s Tyrosine Kinase,BTK)抑制剂的式I的取代的1H

咪唑并[1,2

b]吡唑
‑3‑
甲酰胺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使用其来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炎症性疾病、癌症和潜在的过敏的方法。
[0002]
技术介绍

[0003]布鲁诺酪氨酸激酶(BTK)是属于Tec家族的非受体酪氨酸激酶(Bradshaw et al,Cell Signal,2010,22,1175

184)。它在B细胞、骨髓细胞、肥大细胞和血小板的成熟中起重要的作用。BTK是B细胞受体(BCR)信号通路中的必需激酶,并且是CLL和其他B细胞恶性肿瘤的驱动力(Treon SP et al,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5,373,584

586;Treon SP et al,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5,372,1430

1440;Cao Y et al,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2015,170,134

138;Carrie J Li et al,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2018)。它主要在B细胞、肥大细胞和巨噬细胞等造血细胞中表达,存在于包括骨髓、淋巴结和脾脏等组织中。它们参与响应于生长因子受体、细胞因子受体、G

蛋白偶联受体、抗原

受体和整合素传递的几乎所有类型的细胞外刺激引起的信号转导(Qiu et al,Oncogene,2000,19,5651

5661)。在结构上它的特征在于具有普列克底物蛋白同源结构域(pleckstrin homology domain)、Src同源3结构域、Src同源2结构域和Src同源1结构域(激酶结构域)。普列克底物蛋白同源结构域结合磷脂酰肌醇(3,4,5)

三磷酸(PIP3),诱导BTK磷酸化磷脂酶Cγ,其然后将磷脂酰肌醇4,5

二磷酸(PIP2)水解为两个第二信使肌醇三磷酸(IP3)和二酰基甘油(DAG),进而调节下游B细胞信号传导。BTK异常活化是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并与许多癌症相关。BTK基因突变与免疫缺陷疾病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直接相关。具有这类疾病的患者的骨髓中具有未成熟的B细胞,但是它们不会进一步成熟并进入循环系统。
[0004]已经报道了几种小分子BTK抑制剂。作为第一代BTK抑制剂,依鲁替尼(结构A,Lee A.Honigberg et al,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0,107,13075

13080)已经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套细胞淋巴瘤和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Novero A et al,
Experimental Hematology&Oncology,2014,3,1

7;Treon SP et al,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5,372,1430

40;Wang ML et al,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3,369,507

16;Brown JR et al,Blood,2015,125,2915

22)。但是,依鲁替尼已显示出一些不利的副作用,如呕吐、恶心、出血、皮疹、腹泻和房颤,其中一些很严重。这些不良反应部分是由于其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除BTK以外的Tec家族蛋白质的脱靶作用(Schwartzberg PL et al,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2005,5,284

295;Byrd JC et al,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3,369,32

42;Rai K,Journal of Hematology&Oncology,2015,8,85;Treon SP et al,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5,372,1430

1440;Brown JR et al,Blood,2015,125,2915

2922;Wu JJ et al,Journal of Hematology&Oncology,2016,21,2

4)。基于这些发现结果,正在探索选择性更强的BTK抑制剂。
[0005]阿卡替尼(Acalabrutinib)(ACP

196,结构B,Barf et al,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2017,363,240

252;Robert B.Kargbo,ACS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2017,8,911

913)是一种新型的不可逆的第二代BTK抑制剂,其比依鲁替尼具有更高的选择性(Covey T et al,Cancer Research,2015,75,2596;Wu J et al,Journal of Hematology&Oncology,2016,9,21)。
[0006]ONO/GS

4059(结构C)是另一种新型的高效选择性BTK抑制剂。在临床前模型(Yasuhiro T et al,Cancer Research,2013,73,2452)和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的临床试验(Dyer M HC et al,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14,32,8553;Rule S SN et al,Blood,2013,122,4397;Jones R et al,Blood,2015,126,1749)中研究了其抗肿瘤活性。
[0007]泽布替尼(Zanubrutinib)(BGB

3111,结构D,WO2014/173289A1;WO2018/137681A1;Guo YH et al,Journ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式I表示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活性代谢物、互变异构体、立体异构体或前药:其中R1选自H,C1‑6烷基和C1‑6环烷基;R2和R3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氰基;CF3;芳基,独立地被卤素、氰基、C1‑6烷氧基、

NR6Y、F取代的C1‑6烷基取代的芳基;任选独立地被卤素、氰基、C1‑6烷氧基、

NR6Y、F取代的C1‑6烷基取代的杂芳基;含氮的C4‑7杂环烷基,其中该N原子被Y取代;C1‑6烷基;被C1‑6烷氧基、NR6Y取代的C1‑6烷基;C3‑6环烷基,被NR6Y取代的C3‑6环烷基;或者R2和R3可一起形成5

8元饱和碳环,其可以被NR6Y取代或者该环中含有被Y取代的氮原子;或者R2和R3一起形成含氮的C4‑7杂环烷基,其中该N原子被Y取代;R6选自氢;C1‑6烷基;被选自F、羟基和C1‑6烷氧基的基团取代的C1‑6烷基;C3‑6环烷基;被F取代的C3‑6环烷基;Y选自

CN、

C(=O)P、

S(=O)P和

S(=O)2P;其中P选自且R7选自氢;卤素;氰基;C1‑6烷基;被选自F、羟基和C1‑6烷氧基的基团取代的C1‑6烷基;C3‑6环烷基;被F取代的C3‑6环烷基;R8和R9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氰基;CF3;芳基;独立地被氢、卤素、氰基、C1‑6烷氧基和CF3取代的芳基;杂芳基;独立地被氢、卤素、氰基、C1‑6烷氧基和CF3取代的杂芳基;C1‑6烷基;被C1‑6烷氧基、NR
10
R
11
、卤素、羟基、C6或C
10
芳基、和杂芳基取代的C1‑6烷基;C3‑6环烷基;被卤素取代的C3‑6环烷基;C2‑6烯基;被C1‑6烷氧基、NR
10
R
11
、卤素、羟基、C6或C
10
芳基、和杂芳基取代的C2‑6烯基;Rx选自H、氰基、C1‑6烷基、C1‑6烷氧基、C3‑6环烷基、苯基、

(CH2)
m
NR
10
R
11
、被卤素、羟基取代的C1‑6烷基;R
10
和R
11
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6烷基、C3‑6环烷基;或者与它们取代的氮一起形成4

6元杂环烷基;m是选自1、2、3的整数;R4选自芳基、C1‑6烷基、(C1‑4)氟代烷基、C3‑6环烷基;独立地被卤素、氰基、C1‑6烷氧基、(C1‑4)氟代烷基取代的芳基;R5可取代其连接的苯环上的任何合适的位置,并且选自氢、卤素、(C1‑4)氟代烷基、氰基、C1‑6烷基、C3‑6环烷基、C1‑6烷氧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在式I中,R1是H或甲基;且R2、R3、R4和R5如权利要求1所定义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化合物,其中在式I中,R1是H或甲基;R3是氢;且R2、R4和R5如权利要求1所定义的。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在式I中,R2选自:其中R
12
独立地选自H、F、C1‑6烷基;被卤素、C1‑6烷氧基和NR6R7取代的C1‑6烷基;并且R
12
可以取代多于一个位置;或者在含氮的杂环烷基的情况下,R
12
可以在环中形成双键,或者与原始环形成稠合或螺合的3

6元环;R6和R7独立地选自氢;C1‑6烷基;被选自F、羟基和C1‑6烷氧基的基团取代的C1‑6烷基;C3‑6环烷基;被F取代的C3‑6环烷基。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化合物,其中在式I中,R2选自:其中R
12
和Y如权利要求4所定义的。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在式I中,R
12
是氢,且R6是氢。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在式I中,在R2中,Y选自

CN,

C(=O)P,

S(=O)P和

S(=O)2P;其中P选自其中R7选自氢;氰基;C1‑6烷基;被选自卤素、羟基和C1‑6烷氧基的基团取代的C1‑6烷基;R8选自氢;C1‑6烷基;被选自卤素、羟基和C1‑6烷氧基的基团取代的C1‑6烷基;R9选自氢;C1‑6烷基;被C1‑6烷氧基、NR
10
R
11
、卤素、羟基取代的C1‑6烷基;Rx选自H、C1‑6烷基。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7选自氢或甲基;R8选自氢或甲基;R9选自氢;甲基;乙基;

CF3;

CH2NR
10
R
11
,R
10
和R
11
均为甲基;Rx选自H或

CH3。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在式I中,
R4是其中,R
13
、R
14
、R
15
、R
16
和R
17
独立地选自H;卤素;CN;C1‑6烷基;C1‑6烷氧基;被卤素取代的C1‑6烷基。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
13
、R
14
、R
15
、R
16
和R
17
独立地选自H;卤素和C1‑6烷氧基。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
13
、R
14
、R
15
、R
16
和R
17
独立地选自H;F;Cl;Br和

OCH3。12.以下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活性代谢物、互变异构体、立体异构体或前药:7

(1

丙烯酰基哌啶
‑4‑
基)
‑2‑
(4

苯氧基苯基)

1H

咪唑并[1,2

b]吡唑
‑3‑
甲酰胺(E)
‑7‑
(1

(丁
‑2‑
烯酰基)哌啶
‑4‑
基)
‑2‑
(4

苯氧基苯基)

1H

咪唑并[1,2

b]吡唑
‑3‑
甲酰胺7

(1

甲基丙烯酰基哌啶
‑4‑
基)
‑2‑
(4

苯氧基苯基)

1H

咪唑并[1,2

b]吡唑
‑3‑
甲酰胺7

(1

(3

甲基丁
‑2‑
烯酰基)哌啶
‑4‑
基)
‑2‑
(4

苯氧基苯基)

1H

咪唑并[1,2

b]吡唑
‑3‑
甲酰胺7

(1

(丁
‑2‑
炔酰基)哌啶
‑4‑
基)
‑2‑
(4

苯氧基苯基)

1H

咪唑并[1,2

b]吡唑
‑3‑
甲酰胺2

(4

苯氧基苯基)
‑7‑
(1

丙炔酰基哌啶
‑4‑
基)

1H

咪唑并[1,2

b]吡唑
‑3‑
甲酰胺(E)
‑7‑
(1

(戊
‑2‑
烯酰基)哌啶
‑4‑
基)
‑2‑
(4

苯氧基苯基)

1H

咪唑并[1,2

b]吡唑
‑3‑
甲酰胺7

(1

丙烯酰基哌啶
‑4‑
基)
‑1‑
甲基
‑2‑
(4

苯氧基苯基)

1H

咪唑并[1,2

b]吡唑
‑3‑
甲酰胺7

(1

(丁
‑2‑
炔酰基)哌啶
‑4‑
基)
‑1‑
甲基
‑2‑
(4

苯氧基苯基)

1H

咪唑并[1,2

b]吡唑
‑3‑
甲酰胺(E)
‑2‑
(4

苯氧基苯基)
‑7‑
(1

(4,4,4

三氟丁
‑2‑
烯酰基)哌啶
‑4‑
基)

1H

咪唑并[1,2

b]吡唑
‑3‑
甲酰胺(E)
‑7‑
(1

(4

(二甲基氨基)丁
‑2‑
烯酰基)哌啶
‑4‑
基)
‑2‑
(4

苯氧基苯基)

1H

咪唑并[1,2

b]吡唑
‑3‑
甲酰胺7

(1

氰基哌啶
‑4‑
基)
‑2‑
(4

苯氧基苯基)

1H

咪唑并[1,2

b]吡唑
‑3‑
甲酰胺7

(1

丙烯酰基哌啶
‑4‑
基)
‑2‑
(4

(4

氟苯氧基)苯基)

1H

咪唑并[1,2

b]吡唑
‑3‑
甲酰胺7

(1

(丁
‑2‑
炔酰基)哌啶
‑4‑
基)
‑2‑
(4

(4

氟苯氧基)苯基)

1H

咪唑并[1,2

b]吡唑
‑3‑
甲酰胺2

(4

(4

氟苯氧基)苯基)
‑7‑
(1

丙炔酰基哌啶
‑4‑
基)

1H

咪唑并[1,2

b]吡唑
‑3‑
甲酰胺(E)
‑2‑
(4

(4

氟苯氧基)苯基)
‑7‑
(1

(4,4,4

三氟丁
‑2‑
烯酰基)哌啶
‑4‑
基)

1H

咪唑
并[1,2

b]吡唑
‑3‑
甲酰胺7

(1

丙烯酰基哌啶
‑4‑
基)
‑2‑
(4

(2,4

二氟苯氧基)苯基)

1H

咪唑并[1,2

b]吡唑
‑3‑
甲酰胺7

(1

(丁
‑2‑
炔酰基)哌啶
‑4‑
基)
‑2‑
(4

(2,4

二氟苯氧基)苯基)

1H

咪唑并[1,2

b]吡唑
‑3‑
甲酰胺2

(4

(2,4

二氟苯氧基)苯基)
‑7‑
(1

丙炔酰基哌啶
‑4‑
基)

1H

咪唑并[1,2

b]吡唑
‑3‑
甲酰胺7

(1

丙烯酰基哌啶
‑4‑
基)
‑2‑
(4

(4

甲氧基苯氧基)苯基)

1H

咪唑并[1,2

b]吡唑
‑3‑
甲酰胺7

(1

(丁
‑2‑
炔酰基)哌啶
‑4‑
基)
‑2‑
(4

(4

甲氧基苯氧基)苯基)

1H

咪唑并[1,2

b]吡唑
‑3‑
甲酰胺2

(4

(4

甲氧基苯氧基)苯基)
‑7‑
(1

丙炔酰基哌啶
‑4‑
基)

1H

咪唑并[1,2

b]吡唑
‑3‑
甲酰胺7

(1

丙烯酰基哌啶
‑4‑
基)
‑2‑
(4

(2

甲氧基苯氧基)苯基)

1H

咪唑并[1,2

b]吡唑
‑3‑
甲酰胺7

(1

(丁
‑2‑
炔酰基)哌啶
‑4‑
基)
‑2‑
(4

(2

甲氧基苯氧基)苯基)

1H

咪唑并[1,2

b]吡唑
‑3‑
甲酰胺2

(4

(2

甲氧基苯氧基)苯基)
‑7‑
(1

丙炔酰基哌啶
‑4‑
基)

1H

咪唑并[1,2

b]吡唑
‑3‑
甲酰胺7

(1

丙烯酰基哌啶
‑4‑
基)
‑2‑
(4

(2

氟苯氧基)苯基)

1H

咪唑并[1,2

b]吡唑
‑3‑
甲酰胺7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玉钦张丹丹丁清杰马春华徐桂清李伟杨守宁李阳张晨晨赵璐郝宗净石鑫史培培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知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