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吸能装置、车辆转向装置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37737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20
本申请提供一种碰撞吸能装置、车辆转向装置及车辆,该碰撞吸能装置用于吸收被撞机构的碰撞能量,被撞机构包括固定主体及与固定主体滑动连接的滑动主体,碰撞吸能装置包括:固定座,与固定主体固定连接;吸能组件,设置在固定座上,且与滑动主体连接,用于基于碰撞条件调节吸能能力,并吸收滑动主体传递的碰撞能量。通过上述方式,碰撞吸能装置可基于碰撞条件选择性的调节自身的吸能能力,以使吸能装置以最佳的吸能能力吸收碰撞能量,从而有效的将被撞机构所受到的碰撞能量转换到碰撞吸能装置上。机构所受到的碰撞能量转换到碰撞吸能装置上。机构所受到的碰撞能量转换到碰撞吸能装置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碰撞吸能装置、车辆转向装置及车辆


[0001]本申请吸能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碰撞吸能装置、车辆转向装置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在被撞机构设计定下来后,其吸能力及方式就固定下来,但是被撞机构发生碰撞的条件确是千变万化的,如运动速度不一样,碰撞物体不一样,碰撞位置不一样,等等,都会影响碰撞冲击能量的大小,为了更好的保护被撞机构,希望被撞机构的碰撞吸能装置吸能能力能够随着碰撞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这样就能发挥碰撞吸能装置的最优表现,从而更好的被撞机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提供一种碰撞吸能装置、车辆转向机构及车辆,用以根据碰撞条件选择性的调节吸能装置的吸能能力,以使吸能装置以最佳的吸能能力吸收碰撞能量。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碰撞吸能装置,用于吸收被撞机构的碰撞能量,被撞机构包括固定主体及与固定主体滑动连接的滑动主体,碰撞吸能装置包括:固定座,与固定主体固定连接;吸能组件,设置在固定座上,且与滑动主体连接,用于基于碰撞条件调节吸能能力,并吸收滑动主体传递的碰撞能量;吸能组件包括:吸能钢带,其第一端及第二端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一弯曲部及多个第二弯曲部,滑动主体与吸能钢带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固定主体与吸能钢带的第二端连接,其中,第一弯曲部相对于第二弯曲部靠近吸能钢带的第一端设置,吸能钢带的长度方向与滑动主体的滑动方向相同;固定保持柱,与固定座固定连接,固定保持柱穿设于第一弯曲部内,并与第一弯曲部面接触;多个调节组件,与多个第二弯曲部一一对应设置,调节组件基于碰撞条件选择性穿设于对应的第二弯曲部内,以调节吸能钢带的吸能能力。
[0005]其中,碰撞吸能装置用于车辆的转向机构,被撞机构为所述车辆的转向机构,碰撞条件包括车辆的运动参数和/或驾驶员的身体指标参数,碰撞吸能装置还包括:处理电路,与调节组件连接,用于获取车辆的运动参数和/或驾驶员的身体指标参数,并基于运动参数和/或身体指标参数确定吸能参数,且利用吸能参数控制调节组件选择性穿设于对应的第二弯曲部内,以调节吸能钢带的吸能能力。
[0006]其中,碰撞能量包括第一次碰撞能量,处理电路获取车辆第一次碰撞时的第一运动参数和/或驾驶员的第一身体指标参数,并基于第一运动参数和/或第一身体指标参数确定第一吸能参数,且利用第一吸能参数,沿调节方向依次控制对应数量的调节组件穿设于对应的第二弯曲部,以使吸能钢带获取与第一次碰撞能量对应的吸能能力;其中,调节方向为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
[0007]其中,碰撞能量还包括第二次碰撞能量;在吸能钢带吸收第一次碰撞能量后,处理电路获取车辆第二次碰撞时的第二运动参数和/或驾驶员的第二身体指标参数,并基于第二运动参数和/或第二身体指标参数确定第二吸能参数,且利用第二吸能参数,继续沿调节
方向依次控制未调节的调节组件穿设于对应的第二弯曲部,以使吸能钢带获取与第二次碰撞能量对应的吸能能力。
[0008]其中,调节组件穿设于对应的第二弯曲部内,以增加吸能钢带的吸能能力;调节组件从对应的第二弯曲部脱离,以减小吸能钢带的吸能能力。
[0009]其中,调节组件包括:磁吸保持柱,其轴向与固定保持柱的轴向平行设置;弹性件,其一端与磁吸保持柱连接;电磁件,设置于弹性件的另一端,且用于接收电信号,并基于电信号产生磁吸力,以吸回磁吸保持柱;磁吸保持柱在电磁件未接收电信号时,被弹性件弹出。
[0010]其中,调节组件还包括:仓管,设有沿轴向设置的滑动腔,且滑动腔的端壁设有开口,电磁件、弹性件设置于滑动腔内,磁吸保持柱与弹性件连接的一端设置于滑动腔内,并可沿滑动腔滑动;仓管设置在固定座上。
[0011]其中,磁吸保持柱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一限位部,滑动腔的侧壁设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配合以限定磁吸保持柱在滑动腔内的周向运动。
[001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车辆转向装置,该车辆转向装置包括上述的碰撞吸能装置,车辆转向装置还包括转向机构,转向机构包括:固定主体及与固定主体滑动连接的滑动主体。
[001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转向装置。
[0014]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供一种吸能装置,其中,该吸能装置包括吸能组件,吸能组件可基于碰撞条件选择性的调节自身的吸能能力,以使吸能装置以最佳的吸能能力吸收碰撞能量,从而有效的将被撞机构所受到的碰撞能量转换到吸能装置上。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申请车辆转向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图1中碰撞吸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图2中吸能钢带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是图2中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是图2中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21]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
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0022]本申请的碰撞吸能装置可以用于车辆的转向机构,即被撞机构为转向机构,还可以用于其它被撞机构,下文以车辆的转向机构为例进行描述。
[0023]车辆的转向机构是保证驾驶员安全的主要装置之一,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提供溃缩吸能,降低对驾驶员伤害和被撞人或生物的保护装置。然而转向柱设计定下来后,吸能力及方式就固定下来,但是车辆发生碰撞的条件确是千变万化的,如车速不一样,碰撞物体不一样,碰撞位置不一样,以及驾驶员的体重不同等等,都会影响碰撞冲击能量的大小,为了更好的保护驾驶员,我们希望转向柱碰撞吸能装置能够随着碰撞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吸能力大小及变化,这样就能发挥碰撞吸能装置的最优表现,从而更好的保护驾驶员。
[0024]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碰撞吸能装置10,如图1及图2所示,图1是申请车辆转向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碰撞吸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碰撞吸能装置10用于吸能被撞机构的碰撞能量,其中,被撞机构(图1中转向机构40为本实施例的被撞机构)包括固定主体30及与固定主体30滑动连接的滑动主体20。
[0025]被撞机构为与驾驶者直接碰撞接触的机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吸收被撞机构的碰撞能量,所述被撞机构包括固定主体及与固定主体滑动连接的滑动主体,所述碰撞吸能装置包括:固定座,与所述固定主体固定连接;吸能组件,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上,且与所述滑动主体连接,用于基于碰撞条件调节吸能能力,并吸收所述滑动主体传递的所述碰撞能量;所述吸能组件包括:吸能钢带,其第一端及第二端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一弯曲部及多个第二弯曲部,所述滑动主体与所述吸能钢带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主体与所述吸能钢带的第二端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弯曲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弯曲部靠近所述吸能钢带的第一端设置,所述吸能钢带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滑动主体的滑动方向相同;固定保持柱,与所述固定座固定连接,所述固定保持柱穿设于所述第一弯曲部内,并与所述第一弯曲部面接触;多个调节组件,与所述多个第二弯曲部一一对应设置,所述调节组件基于碰撞条件选择性穿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弯曲部内,以调节所述吸能钢带的吸能能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吸能装置用于车辆的转向机构,所述被撞机构为所述车辆的转向机构,所述碰撞条件包括所述车辆的运动参数和/或驾驶员的身体指标参数,所述碰撞吸能装置还包括:处理电路,与所述调节组件连接,用于获取所述车辆的运动参数和/或所述驾驶员的身体指标参数,并基于所述运动参数和/或所述身体指标参数确定吸能参数,且利用所述吸能参数控制所述调节组件选择性穿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弯曲部内,以调节所述吸能钢带的吸能能力。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能量包括第一次碰撞能量,所述处理电路获取所述车辆第一次碰撞时的第一运动参数和/或所述驾驶员的第一身体指标参数,并基于所述第一运动参数和/或所述第一身体指标参数确定第一吸能参数,且利用所述第一吸能参数,沿调节方向依次控制对应数量的所述调节组件穿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弯曲部,以使所述吸能钢带获取与所述第一次碰撞能量对应的吸能能力;其中,所述调节方向为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浩梁敬府巫存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