鳍片环列式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34931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鳍片环列式散热装置,包括一导热基座、二鳍片组及一热管;二鳍片组皆为一金属片以连续迂回折叠且呈环状排列所构成,另热管乃具有一受热段与一冷凝段,其受热段与导热基座作热传连结,而其冷凝段则由导热基座延伸而出,并进一步呈扁平状,且于其冷凝段呈扁平状的部位上形成二相背对的扁平面;其中,热管冷凝段的二扁平面是分别与二鳍片组相贴附而被夹置其中。如此即可增加热管冷凝段与鳍片组间的接触面积,以大幅提升传热效果。(*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散热器有关,特别涉及一种可用以解决如CPU等电子发热组件所产生的热能问题的散热装置。技术背景为解决如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CPU)等高发热量的电子组件的散热问题, 热管(Heat pipe)已成为现今散热装置上所不可或缺的构件之一。此外,为使得 散热装置上的鳍片能与风扇所提供的风量产生良好的分布与配合,亦有将鳍片环 设于一筒状的导热座上,犹如中国台湾公告第575154号「热管散热装置」的新型 专利案即是。所述新型专利案揭露一种热管散热装置,是包括一平板状基座、 一两端开口 的圆柱状导热筒、多个热管及多个散热鳍片,其中的导热筒横置于基座上并与其 结合一体,而热管则水平穿过基座并呈环路状结合于导热筒的筒壁上,鳍片以放 射状分布于导热筒内部作接触,并可于导热筒内部装设一风扇,以令所述风扇可 发挥最好的散热功效。然而,上述热管散热装置虽可与风扇所提供的风量产生良好的分布与配合, 但却忽视热管与鳍片间的接触面积过少、而无法有效发挥各热管的传热效果。盖 因所述热管散热装置不仅以导热筒作为热管与鳍片间的导热介质,造成热能无法 直接传递至鳍片上而影响传热效果,同时各热管与导热筒相接触而呈扁平状的部 位上,更仅有单一的扁平面与导热筒作接触,而相对的另一扁平面则无连结任何 鳍片或散热结构,是以造成热管于冷凝部位与散热结构相接触的面积较少,难以 将其所传导的热能尽速驱离,如此即使得热管内的工作流体无法快速冷凝而回复成液态,自无法顺利进行热交换现象。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为改善并解决上述的缺失,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 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鳍片环列式散热装置,可增加热管 冷凝段与各鳍片组间的接触面积,大幅提升传热效果。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是提供一种鳍片环列式散热装置,包括一 导热基座、二鳍片组及一热管;二鳍片组皆为一金属片以连续迂回折叠且呈环状 排列所构成,另热管乃具有一受热段与一冷凝段,其受热段与导热基座作热传连 结,而其冷凝段则由导热基座延伸而出,并进一步呈扁平状,且于其冷凝段呈扁 平状的部位上形成二相背对的扁平面;其中,热管冷凝段的二扁平面是分别与二 鳍片组相贴附而被夹置其中。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其主要是以热管作为散热装置的导热基座与鳍片组 间的传热组件,并令热管与鳍片组作热传连结的冷凝段呈扁平状,以便于为二或 二以上的鳍片组所夹置,如此即可增加热管冷凝段与各鳍片组间的接触面积,达 到大幅提升传热效果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组合图;图3是本技术的侧视平面图;图4是本技术于使用状态中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于使用状态中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又一实施例于使用状态中的剖面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再一实施例于使用状态中的剖面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导热基座l;底面10;顶部ll;下凹槽110;散热器12;底 部120;鳍片121;上凹槽122;鳍片组2;中空部位20;盖板21;热管3;受热 段30;冷凝段31;扁平面310;电子发热组件4。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 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 新型加以限制。请参阅图1及图2,是分别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及立体组合图。本技术是提供一种鳍片环列式散热装置,包括一导热基座1、至少二鳍片组2及至少一热管3;其中所述导热基座1是以导热性良好的材质所制成,如铝、铜等,其底面10乃用 以与一如中央处理器(CPU)等电子发热组件4 (如图4所示)作贴合;而其顶 部11则可进一步设置一散热器12。所述散热器12可为一铝挤型,其具有一与导 热基座1相贴合而作热传连结的底部120、以及间隔成型于所述底部120上的多 个鳍片121所构成,可进一步提供导热基座l作散热。所述鳍片组2是分别以一长条金属片连续迂回折叠后,再环绕弯曲而成环状 排列,并彼此间隔相对而竖立于上述导热基座1及散热器12的上方处,而于环列 成型后,即可于各鳍片组2所围绕的中心处形成一中空部位20,以便于作为外界 空气的流通、或进一步提供风扇(图略)安置时的所需空间等。请一并参阅图3所示,各所述热管3皆至少具有一受热段30与一冷凝段31, 用以热传连结于上述导热基座1与所述鳍片组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热管 3的数量为多个,且以各热管3的二端部分别作为其受热段30与冷凝段31,并于 导热基座1顶部11凹设有多个下凹槽110,而于散热器12底部120则凹设有分 别与各下凹槽IIO相对应的多个上凹槽122,而当散热器12结合于导热基座l顶 部11时,即可令各上、下凹槽122、 110相合并以使各热管3的受热段30能插入 其中,进而热传连结于导热基座1与散热器12之间。再如图3及图4所示,承上所述,各热管3亦可以交错排列方式令其冷凝段 31由导热基座1相对应的二侧处向上延伸而出,且各热管3的冷凝段31进一步 呈扁平状,并于冷凝段31呈扁平状的部位上形成二相背对的扁平面310,以分别 与上述彼此间隔相对的二鳍片组2作贴附而被夹置其中,藉以增加冷凝段31与各 鳍片组2相接触的表面积,进而达到热传连结与大幅提升热传效率,能有效发挥 热管3的传热效果。此外,于最外侧的二鳍片组2外端面处,亦可各增加一环状 的盖板21,各盖板21乃为导热性佳的材质所制,可进一步帮助鳍片组2进行散 热。再者,如图4所示,上述各热管3的冷凝段31亦可进一步随着所述鳍片组2 的环状排列而弯曲,且因各热管3交错排列而使任二相邻的热管3的冷凝段31 可进一步于其末端处相对接触。 另,如图5所示,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于使用状态中的剖面示意图。在 本实施例中,所述热管3是以其中段部作为受热段30,并直接穿过导热基座l而 令其二端部由所述导热基座i相对应的二侧处向上延伸而出,且所述热管3 二端 部则皆作为冷凝段31。又,如图6所示,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于使用状态中的剖面示意图。在 本实施例中,所述热管3仍以其一端部作为受热段30、另一端部作为冷凝段31; 然而,其冷凝段31皆仅由所述导热基座1的一侧处向上延伸而出,并无交错排列 的设计。再,如图7所示,为本技术再一实施例于使用状态中的剖面示意图。在 本实施例中,所述热管3是以其中段部作为冷凝段31,并相对位于导热基座l上 方处,以令所述热管3 二端部向下延伸而分别由导热基座1相对应的二侧处外向 内穿入其中,且所述热管3的二受热段30彼此呈交错排列设置。是以,通过上述的构造组成,即可得到本技术鳍片环列式散热装置。综上所述,本技术实为不可多得的新型技术产品,其确可达到预期 的使用目的,而解决现有的缺失。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即拘限本技术的专 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技术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同理 皆包括于本技术的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鳍片环列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导热基座;二鳍片组,分别为一金属片以连续迂回折叠且呈环状排列所构成;及一热管,具有一受热段与一冷凝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鳍片环列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导热基座;二鳍片组,分别为一金属片以连续迂回折叠且呈环状排列所构成;及一热管,具有一受热段与一冷凝段,其受热段是与所述导热基座作热传连结,而其冷凝段由所述导热基座延伸而出,并进一步呈扁平状,且于所述冷凝段呈扁平状的部位上形成有二相背对的扁平面;其中,所述冷凝段的二扁平面是分别与所述二鳍片组相贴附而被夹置其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继平
申请(专利权)人: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