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47816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2 21: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水平兼顾外板前部的外板拉伸刚度以及保护行人性能的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其具备形成外观的外板(10)、设于外板(10)的发动机室(20)侧的内板(30)以及设于内板(30)前部的加强件(40,内板(30)具有位于外板(10)中央侧的上侧面部(31)、从位于上侧面部(31)周缘的棱线部(X1)向下方延伸的连结面部(32以及从连结面部(32)周缘端部向外板(10)的边缘部(10a)侧延伸的下侧面部(33),加强件(40)具有与外板(10)接合的补强面部(41)以及从补强面部(41)向后方延伸的后侧固定部(42),后侧固定部(42)固定于棱线部(X1)附近。后侧固定部(42)固定于棱线部(X1)附近。后侧固定部(42)固定于棱线部(X1)附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发动机盖(bonnet)结构,该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具备形成外观的外板、设于该外板的发动机室(engine compartment)侧的内板以及设于该内板前部的加强件。

技术介绍

[0002]一直以来,已知一种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专利文献1),其具备形成外观的外板(具体来说是发动机盖外板)、在该外板的发动机舱(engine room)侧等发动机室侧设有的内板(具体来说是发动机盖内板)以及设于该内板前部的加强件。
[0003]上述内板具备位于外板中央侧的上侧面部、以及从该上侧面部周缘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前低后高状倾斜的连结面部。
[0004]另外,上述加强件固定于上述内板的连结面部,由此通过该加强件来确保外板刚度,并且,在保护行人的过程中,加强件上侧面会针对来自上方的冲击荷载向下方移动来吸收能量,从而降低对碰撞物产生的反作用力。
[0005]然而,例如,对于车高较高的车辆等而言,要求进一步提高发动机盖前部的保护行人性能,因此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现有结构还存在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0006]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

128169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水平兼顾外板前部的外板拉伸刚度以及保护行人性能的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
[0008]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在本专利技术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中,所述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具备形成外观的外板、设于上述外板的发动机室侧的内板以及设于上述内板前部的加强件,上述内板具有位于上述外板中央侧的上侧面部、从位于上述上侧面部周缘的棱线部向下方延伸的连结面部以及从上述连结面部周缘端部向上述外板的边缘部侧延伸的下侧面部,上述加强件具有与上述外板接合的补强面部以及从上述补强面部向后方延伸的后侧固定部,上述后侧固定部固定于上述棱线部附近。
[0009]如若是发动机驱动车辆,则上述发动机室为发动机舱,如若是电动汽车,则上述发动机室为电机室。
[0010]通过本专利技术,在通常情况下(非碰撞时),因为上述加强件固定于棱线部附近,所以,例如在用户手触外板等而从外板向下方向产生荷载时,外板的支撑刚度能够提高,从而抑制外板变形。
[0011]保护行人的过程中,在产生冲击荷载时,能介由加强件使棱线部变形,因此不仅能通过加强件的变形来吸收能量,也使内板发生变形,从而能够提高能量吸收量。
[0012]总而言之,能够高水平兼顾外板前部的外板拉伸刚度以及保护行人性能。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形态,可设计为:上述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具备从上述补强面部向前方延伸的前侧固定部,上述后侧固定部与上述补强面部之间的上下方向距离大于上述前侧固定部与上述补强面部之间的上下方向距离。
[0014]通过本专利技术,在保护行人时,能以后侧固定部的补强面部侧的前侧为起点产生向后下压该后侧固定部的力矩,通过该力矩产生旋转力(rotational force)而向下方压内板促进其变形。由此,能够提高能量吸收量。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形态,可设计为:上述后侧固定部与上述前侧固定部设在车宽方向上相同的位置。
[0016]通过本专利技术,后侧固定部与前侧固定部存在于相同车宽方向位置,因此,在保护行人时,能切实地向上述后侧固定部传递荷载,从而使应力集中于该后侧固定部。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形态,可设计为:上述补强面部介由该补强面部后部的曲折部与上述内板接合。
[0018]通过本专利技术,补强面部介由曲折部设于刚度通过棱线部得到提高的内板部位,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能够抑制补强面部和外板的变形。
[001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形态,可设计为:上述后侧固定部在车宽方向上分离开设有数个,在这些各个后侧固定部中,上述曲折部的前后方向位置在车宽方向上保持一致。
[0020]通过本专利技术,在保护行人时,能介由上述曲折部一起向后侧固定部传递荷载,使应力集中于棱线部附近。由此,能稳定地使内板向下方变形,从而提高能量吸收量。
[002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形态,可设计为:在上述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形成有接合座面,该接合座面与上述内板的上述棱线部相连接并接合上述后侧固定部。
[0022]通过本专利技术,接合座面与棱线部相连,因此,在保护行人时,能介由接合座面切实地向棱线部传递荷载。换言之,通过使接合座面与棱线部相连接,能够切实实现向棱线部的荷载传递。
[002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形态,可设计为:上述棱线部具有在上述接合座面的位置中断的中断部,在上述棱线部的中断部,上述接合座面设于上述棱线部的假想延长线上。
[0024]通过本专利技术,能更进一步地将荷载从接合座面切实传递至棱线部,并在保护行人时介由加强件使棱线部变形,从而不仅通过加强件的变形来吸收能量,也确保通过内板变形来吸收能量,从而提高能量吸收量。
[0025]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具有能高水平兼顾外板前部的外板拉伸刚度以及保护行人性能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的俯视图;图2为拆除外板后发动机盖结构前侧过半部的俯视图;图3为拆除外板后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的斜视图;
图4为图2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图5为从图4拆除加强件后内板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图6为加强件的斜视图;图7为沿图2A

A线的截面图;图8为沿图2B

B线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高水平兼顾外板前部的外板拉伸刚度以及保护行人性能,该目的通过如下结构来实现:一种车辆的发动机盖(bonnet)结构,其具备形成外观的外板、设在上述外板的发动机室侧的内板以及设在上述内板前部的加强件,上述内板具有位于上述外板中央侧的上侧面部、从位于上述上侧面部周缘的棱线部向下方延伸的连结面部以及从上述连结面部周缘端部向上述外板的边缘部侧延伸的下侧面部,上述加强件具有与上述外板接合的补强面部以及从上述补强面部向后方延伸的后侧固定部,上述后侧固定部固定于上述棱线部附近。
实施例
[0028]根据下述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29]附图所示为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图1为该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的俯视图,图2为外板拆除状态下的发动机盖结构前侧过半部的俯视图,图3为拆除外板后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的斜视图。
[0030]另外,图4为图2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图5为从图4拆除加强件后内板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图6为加强件的斜视图,图7为沿图2A

A线的截面图,图8为沿图2B

B线的截面图。
[0031]如图1、图7、图8所示,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1具备形成外观的外板10(具体来说是发动机盖外板)、设于该外板10发动机室20侧的内板30(具体来说是发动机盖内板)以及设于内板30前部的加强件40。
[0032]在车辆为发动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形成外观的外板;设于所述外板的发动机室侧的内板;设于所述内板前部的加强件;所述内板具有位于所述外板中央侧的上侧面部、从位于所述上侧面部周缘的棱线部向下方延伸的连结面部以及从所述连结面部的周缘端部向所述外板的边缘部侧延伸的下侧面部;所述加强件具有与所述外板接合的补强面部以及从所述补强面部向后方延伸的后侧固定部;所述后侧固定部固定于所述棱线部附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具备从所述补强面部向前方延伸的前侧固定部;所述后侧固定部与所述补强面部之间的上下方向距离大于所述前侧固定部与所述补强面部之间的上下方向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固定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塚耕三森和彦松本浩一水口浩尔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