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盖内板、机盖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9222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03: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机盖内板、机盖及车辆,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机盖内板包括内板本体,所述内板本体包括顶板部和位于所述顶板部两侧的侧板部,所述侧板部形成有翼子板功能区。机盖内板的侧板部上集成有翼子板功能区,使得车辆的前舱覆盖一体化,集成度高,无需在机盖内板之外另设翼子板,能够减少零部件数量,缩短开发周期,减少了翼子板的装配工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并且,翼子板功能区集成于侧板部上,可以在综合考虑翼子板功能区等部分的抗凹需求及行人保护需求的基础上对机盖内板进行整体结构设计,有利于在机盖内板进行整体结构布局从而提高机盖的综合性能。进行整体结构布局从而提高机盖的综合性能。进行整体结构布局从而提高机盖的综合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盖内板、机盖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机盖内板、机盖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车辆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对于作为影响汽车造型重要部件之一的机盖的支撑性能和行人保护性能要求逐渐提高。但是,传统机盖的机盖内板与翼子板分开设计,然后进行组装,这种设置方式成型部件多,开发周期长,成本高,且二者连接处受力情况复杂,可靠性较差,难以兼顾轻量化、支撑性能和行人保护性能等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手问题的至少一个方面。
[0004]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机盖内板,包括内板本体,所述内板本体包括顶板部和位于所述顶板部两侧的侧板部,所述侧板部形成有翼子板功能区。
[0005]可选地,所述顶板部包括向上突出的中央隆起结构,所述中央隆起结构上形成有多个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用于与机盖外板连接;所述内板本体在所述中央隆起结构左右两侧的部分用于连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上设置有铰链安装区域。...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盖内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板本体,所述内板本体包括顶板部(1)和位于所述顶板部(1)两侧的侧板部(2),所述侧板部(2)形成有翼子板功能区(2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盖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部(1)包括向上突出的中央隆起结构(12),所述中央隆起结构(12)上形成有多个支撑部(125),所述支撑部(125)用于与机盖外板连接;所述内板本体在所述中央隆起结构(12)左右两侧的部分用于连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板(6),所述第一加强板(6)上设置有铰链安装区域(6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盖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本体在所述中央隆起结构(12)左右两侧的部分的前端位置设置有第一凹槽(111),所述第一凹槽(111)用于安装锁扣或锁扣加强板(7),所述第一加强板(6)的前端向前延伸至靠近所述第一凹槽(111)。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盖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本体上沿前后方向设置有多个吸能变形引导结构(4),所述吸能变形引导结构(4)用于在对应的标定线处使所述内板本体发生预定方向的折弯吸能变形,所述吸能变形引导结构(4)对应的所述标定线位于所述铰链安装区域(61)的前方;所述吸能变形引导结构(4)包括引导槽(41)和/或弱化孔(42)。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盖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隆起结构(12)的顶端部分从前至后间隔设置地形成有凸出部(123),各所述凸出部(123)内分别形成有至少一个减重孔(124),所述减重孔(124)的边缘形成所述支撑部(125);所述引导槽(41)包括凹引导槽(411)和/或凸筋引导槽(412);其中,所述凹引导槽(411)由前后不同的所述凸出部(123)的分界区域及所述凸出部(123)共同形成,所述中央隆起结构(12)在所述凹引导槽(411)的端部位置对应开设有所述弱化孔(42);所述凸筋引导槽(412)位于所述内板本体上所述中央隆起结构(12)的左右两侧,所述凸筋引导槽(412)对应于所述减重孔(124)设置,所述中央隆起结构(12)上在所述减重孔(124)和所述凸筋引导槽(412)之间的区域对应设置有所述弱化孔(42)。6.如权利要求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正刚周大永廖慧红彭鸿丁伟朋郑轩张元君张俊苟黎刚曾维和
申请(专利权)人: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