钳夹器输送装置和钳夹器输送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34687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2 21: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钳夹器输送装置和钳夹器输送系统,涉及医疗器械领域,该钳夹器输送装置包括主操控手柄接管组件、调弯手柄接管组件以及外套管摆动控制组件;主操控手柄接管组件至少包括主手柄壳体、第一第二上夹臂牵引丝手柄、外套管、中部套管以及连接杆;外套管摆动控制组件包括第一第二外套管控制丝、传动组件以及驱动部,使外套管前端第一工况下朝第一方向偏转,第二工况下朝相反的第二方向偏转。该钳夹器输送系统包括前述钳夹器输送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缓解了现有钳夹器输送装置难以保证钳夹器位于二尖瓣两个叶之间沿对合缘方向上的正中位置,手术效果完全依赖医生技术的纯熟度,从而,手术效果上还不是很理想的技术问题。手术效果上还不是很理想的技术问题。手术效果上还不是很理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钳夹器输送装置和钳夹器输送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钳夹器输送装置和钳夹器输送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MitraClip)作为重度二尖瓣返流且外科手术高危患者的一种微创导管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部分重度二尖瓣返流的首选介入手术。具体地,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MitraClip)是在外科修缘对缘二尖瓣修复技术的启发下,采用类似的技术原理,使用一个特制的二尖瓣钳夹器(Clip),经人体血管到达心脏,在三维超声引导下,夹住二尖瓣两个叶的中部,使二尖瓣在收缩期由大的单孔变成小的双孔,从而减少二尖瓣反流。简单的说:就是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技术通过人体血管将器械送入心脏,伤口极小,不损伤心脏,在操作过程中心脏正常搏动,不需要体外心肺循环支持,患者恢复较快,通常在术后2

3日可以出院,术后1周内就可以参加日常活动。
[0003]现有技术中,钳夹器的具体结构有多种,例如包括专利《二尖瓣钳夹器和二尖瓣钳夹输送装置》(专利申请公布号CN113940791A)和专利《二尖瓣钳夹器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钳夹器输送装置,包括主操控手柄接管组件(100);所述主操控手柄接管组件(100)至少包括主手柄壳体(11)、第一上夹臂牵引丝手柄、第二上夹臂牵引丝手柄、外套管(12)、中部套管(13)以及连接杆(14);所述第一上夹臂牵引丝手柄的远端和所述第二上夹臂牵引丝手柄的远端均连接于所述主手柄壳体(11)且内腔均与所述主手柄壳体(11)的内腔连通;所述外套管(12)的近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主手柄壳体(11)且与所述主手柄壳体(11)的内腔连通;所述中部套管(13)的近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套管(12)内部且所述中部套管(13)与所述外套管(12)之间设有连通所述外套管(12)的近端和远端的拉线通道,所述中部套管(13)的远端伸出所述外套管(12),且在所述中部套管(13)的远端设有用于螺纹连接或卡接于钳夹器的固定座近端的安装部;所述连接杆(14)自远端向近端依次穿过所述中部套管(13)、所述外套管(12)以及所述主手柄壳体(11),且所述连接杆(14)的远端管壁设有用于螺纹连接于钳夹器的驱动杆(1)近端的螺纹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钳夹器输送装置还包括外套管摆动控制组件;所述外套管摆动控制组件包括第一外套管控制丝、第二外套管控制丝、传动组件以及驱动部;所述第一外套管控制丝的前端和所述第二外套管控制丝的前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外套管(12)前端管壁,且所述第一外套管控制丝的前端和所述第二外套管控制丝的前端在所述外套管(12)的同一径向圆周线上的投影点分别处于所述同一径向圆周线所在圆的同一条直径上;所述第一外套管控制丝的后端和所述第二外套管控制丝的后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安装于所述主手柄壳体(11)的内腔,所述驱动部安装于所述主手柄壳体(11)且所述驱动部一部分位于所述主手柄壳体(11)外部,另一部分与所述传动组件连接;所述驱动部配置成能够控制所述传动组件动作,以在第一工况下,向后拉紧所述第一外套管控制丝以及向前释放所述第二外套管控制丝,以使所述外套管(12)的前端朝向第一方向偏转,以及在第二工况下,向前释放所述第一外套管控制丝以及向后拉紧所述第二外套管控制丝,以使所述外套管(12)的前端朝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偏转。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钳夹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包括驱动杆(1)和旋钮(2);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螺纹杆(3)、第一螺母件(4)、第二螺纹杆(5)、第二螺母件(6)、第一锥齿轮(7)、第二锥齿轮(8)、第三锥齿轮(9)以及第四锥齿轮(10);以前后方向为轴向:所述外套管摆动控制组件还包括固定安装于所述主手柄壳体(11)内腔的安装座(110),所述安装座(110)包括前板(111)、轴向连接管(113)和后板(112),所述前板(111)和所述后板(112)均沿所述主手柄壳体(11)的径向平面延伸并固定于所述主手柄壳体(11)内壁,所述轴向连接管(113)连接于所述前板(111)和/或所述后板(112);所述第一螺纹杆(3)的两端和所述第二螺纹杆(5)的两端分别转动安装于所述前板(111)和所述后板(112),所述第一螺母件(4)螺纹套接于所述第一螺纹杆(3)外部,所述第二螺母件(6)螺纹套接于所述第二螺纹杆(5)外部,并且,在所述轴向连接管(113)的管壁设有第一轴向限位轨道和第二轴向限位轨道,所述第一螺母件(4)轴向限位于所述第一轴向限位轨道,所述第二螺母件(6)轴向限位于所述第二轴向限位轨道,所述第一外套管控制丝的后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螺母件(4),所述第二外套管控制丝的后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螺母件
(6);所述驱动杆(1)沿径向穿过所述主手柄壳体(11)的侧壁且转动安装于所述安装座(110),所述第一锥齿轮(7)和所述第二锥齿轮(8)间隔固定于所述驱动杆(1)位于所述主手柄壳体(11)内腔中的部位,所述第三锥齿轮(9)固定于所述第一螺纹杆(3)的后端且与所述第一锥齿轮(7)啮合,所述第四锥齿轮(10)固定于所述第二螺纹杆(5)的后端且与所述第二锥齿轮(8)啮合;所述第一锥齿轮(7)、所述第二锥齿轮(8)、所述第三锥齿轮(9)、所述第四锥齿轮(10)、所述第一螺纹杆(3)、所述第二螺纹杆(5)的旋向配置成在所述驱动杆(1)正向转动的情况下,驱动所述第一螺母件(4)相对所述第一螺纹杆(3)向前滑动,以及驱动所述第二螺母件(6)相对所述第二螺纹杆(5)向后滑动;在所述驱动杆(1)反向转动的情况下,驱动所述第一螺母件(4)相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兆琛李鹭郑炜李联喜韩乌恩杨凡
申请(专利权)人:科瑞迈吉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