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侧叉式集成换电系统、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大型新能源车换电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侧叉式集成换电系统、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重卡换电技术主要是顶吊式换电,也是最早商用化的换电方案。该种方式使用钢索调用电池包,接近落座时,利用钢索柔性,实现误差兼容。顶吊换电模式技术简单、成本低、对驾驶技术要求高。顶吊式换电由于高驾驶技术的要求,适合司机经过严格系统培训的封闭式场景,如矿山、港口等。在该类场景中,司机的专业性得以最大化应用,充分发挥司机技术优势。顶吊式技术代表性企业为玖行能源,单车换电5分钟,拥有电池智能云端监管平台,重卡可依需求选择不同电量电池包。
[0003]侧向换电是由机器人刚性抓取电池进行对位,误差兼容小,对智能化技术和准度要求高,因而成本较高,对司机驾驶技术无较高要求。单侧换电不需要司机极高的专业性,智能化程度高,适合在城市中的牵引车、搅拌车等车型。现有的单侧换电系统方案为全自动换设计,可以实现单车5
‑
6分钟内的无人换电,整合分析换电车辆和电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叉式集成换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轨道(1);一大车行走机构(2),沿所述轨道(1)移动;一货叉机构(5),支撑电池包(7)两侧突出部,并向所述轨道(1)的至少一侧水平搬运所述电池包(7);以及一回转机构(4),设置于所述大车行走机构(2),基于所述大车行走机构(2)水平转动所述货叉机构(5),以令所述货叉机构(5)的伸出方向垂直于所述换电车辆的侧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叉式集成换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车行走机构(2)包括:一框架本体(26),所述框架本体(26)具有沿所述轨道(1)背离的两端以及垂直于所述轨道(1)的两侧;至少一组主动轮(23)和至少一组从动轮(24),分别基于所述轨道(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滚动,以驱动所述框架本体(26)沿所述轨道(1)移动;以及一电动马达(21),设置于所述框架本体(26)底部,通过一联轴器(22)连接所述主动轮(23)。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叉式集成换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车行走机构(2)还包括:至少一组反滚轮(25),基于所述轨道(1)的侧面滚动。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叉式集成换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提升机构(3),设置于所述回转机构(4),驱动所述货叉机构(5)进行垂直升降。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叉式集成换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机构(3)包括:一驱动电机(31),设置于所述框架本体(26)的一侧;若干定滑轮(33)和动滑轮(34),至少设置于所述框架本体(26)的顶部;两卷筒(32),设置于所述框架本体(26)的一端,通过传动钢丝绳(35)沿垂直方向升降所述货叉机构(5)。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叉式集成换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检测模块,检测换电车辆的相对姿态,获得所述货叉机构(5)的伸出方向与所述换电车辆的侧面的补偿角度。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叉式集成换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机构(4)基于所述补偿角度,相对于所述大车行走机构(2)进行转动,令至少一所述换电窗口垂直于所述换电车辆的侧面。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叉式集成换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模块通过检测换电车辆的型号以及换电车辆停在换电区域的相对姿态,获得基于车体的换电舱口的位置、高度、深度信息,从而建立货叉机构对准换电舱口所需要的起始姿态和代表货叉伸出行程的换电动作,基于所述起始姿态和换电动作建立换电行程。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叉式集成换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货叉机构(5)包括:一下层组件(53),包括两下插板;一中层组件(52),包括两中插板,所述中插板包括一个横截面为U型的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黎敏,江华,杨杰敏,袁刚,张洪波,王建云,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氪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