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25356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3: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电绝缘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电绝缘壳体上的多个信号触头和接地触头,所述多个信号触头和接地触头均包括相应配合端和安装端,每一相应配合端均包括沿中心轴线延伸的第一延伸区段、自所述第一延伸区段延伸的第二延伸区段、自所述第二延伸区段沿第一方向反向弯折后形成的弯折区段以及自所述弯折区段向所述第一延伸区段方向延伸的折回区段;所述第二延伸区段与所述弯折区段的交接处形成第一拐点,所述弯折区段与所述折回区段的交接处形成第二拐点,所述第一拐点形成有第一接触部位,所述第一延伸区段的第一表面形成有第二接触部位;第一或第二延伸区段形成有一通槽,所述折回区段的末端伸入所述通槽中。段的末端伸入所述通槽中。段的末端伸入所述通槽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0002]美国专利公开文献No.2011/0009011公开了一种具有边缘耦合型差分信号对的电连接器,其能够在可接受的串扰水平下以13GHz(近26吉比特/秒)运行。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电连接器生产供应方提供了可升级的性价比解决方案,设计的电连接器具有单独屏蔽的宽侧面对宽侧面差分信号对(twinax),用于提供高达40吉比特/秒的数据传输速率。然而,即使是40吉比特/秒的数据传输速率,亦越来越无法满足现今需求,因此需要研发更高速的电连接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速的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电绝缘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电绝缘壳体上的多个信号触头和接地触头,相邻的信号触头形成差分信号对;所述多个信号触头和接地触头均包括相应配合端和相应安装端,每一所述相应配合端均具有朝向第一方向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每一所述相应配合端均包括沿中心轴线延伸的第一延伸区段、自所述第一延伸区段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方向正向偏离所述第一延伸区段的第二延伸区段、自所述第二延伸区段沿第一方向反向弯折后形成的弯折区段以及自所述弯折区段向所述第一延伸区段方向延伸形成的折回区段;所述第二延伸区段与所述弯折区段的交接处形成第一拐点,所述弯折区段与所述折回区段的交接处形成第二拐点,所述第一拐点朝向所述第一方向正向的第一表面形成第一接触部位,所述第一延伸区段朝向所述第一方向正向的第一表面形成第二接触部位;所述第一延伸区段或第二延伸区段对应于所述折回区段的末端的位置处形成有一通槽,所述折回区段的末端伸入所述通槽中并与其连接。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电连接器以及作为与第一电连接器相互插接配合的互补型的第二电连接器,所述第一电连接器的相应配合端与第二电连接器对应的互补配合端插接配合时,所述第一电连接器的相应配合端的第一接触部位抵靠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的互补配合端,并且沿互补配合端骑跨着行进一段刮擦距离,直至所述相应配合端的第一接触部位与所述互补配合端的第二接触部位接触,所述相应配合端的第二接触部位与所述互补配合端的第一接触部位接触;所述第一电连接器的安装端安装于第一基板上,第二电连接器的安装端安装于第二基板上。
[0006]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采用上述实施方式所示出的结构,至少可实现以下功能及效果:(一)电触头的
相应配合端均采用折回部末端与贯穿设置的通槽相配合,形成了闭环结构的折回部,可以使信号形成自回流路径,降低相对信号端子之间的串扰,有部分辐射能量改成回流能量,有利于高速信号的传输;(二)还是由于电触头的相应配合端均采用闭环结构的折回部,电触头正向力增加;在公母对插后,端子不易疲劳;(三))还是由于电触头的相应配合端均采用闭环结构的折回部,互补的两个电触头的折回区段可以形成相对的平面且相互平行,亦有利于高速信号的传输;(四)使第二拐点与第一延伸区段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一接触部位至第一延伸区段的垂直距离,且使第二拐点至所述中心轴线的水平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拐点至中心轴线的水平距离,可使得所述第二拐点和第一拐点不具有对称性,且第二拐点偏移中心轴线的偏移量更大,使得第二拐点具有方向性,便于安装、插接时辩认方向,防止安装错误、插接错误等问题,进一步起到保护电触头的作用,延长电触头的使用寿命;(五)接地触头的相应配合端设计至少一长形通孔,可以改善相应配合端的弹性性能,以上可以使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能够实现至少高达56吉比特/秒的数据传输速率。
附图说明
[0007]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08]图1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组件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09]图2a和图2b是图1中第一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3是图1中第一电连接器的俯视图。
[0011]图4是图3中多个引线框的分布图。
[0012]图5是图4中其中一个引线框的拆分图。
[0013]图6是图5反方向的示意图。
[0014]图7是图5中一对差分信号对和接地触头的分布图。
[0015]图8a是电触头在自然状态下的立体图
[0016]图8b是电触头在自然状态下的侧视图。
[0017]图9是图8b中的电触头的相应配合端的侧视图。
[0018]图10是其中一实施方式中电触头与相应配合端与互补电触头的互补配合端的插接状态图。
[0019]图11是其中一实施方式中电触头与相应配合端与互补电触头的互补配合端的插接状态图。
[0020]图12是其中一实施方式中电触头与相应配合端与互补电触头的互补配合端的插接状态图。
[0021]图13是图1中第二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14是图13中外壳体的俯视角立体图。
[0023]图15是图14的仰视图。
[0024]图16是图15中A

A的剖视图。
[0025]图17是图13的仰视图。
[0026]图18是图17中多个引线框的分布图。
[0027][0028]图19是第一电连接器的引线框对和第二电连接器的引线框对的插接配合图。
[0029]图20是图18中其中一个引线框的拆分图。
[0030]图21是图20反方向的示意图。
[0031]图22是图18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0032]图23是图22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34]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0035]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
[0036]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电连接器1000以及作为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000插接配合的互补的第二电连接器2000。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000的安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电绝缘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电绝缘壳体上的多个信号触头和接地触头,相邻的信号触头形成差分信号对;所述多个信号触头和接地触头均包括相应配合端和相应安装端,每一所述相应配合端均具有朝向第一方向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每一所述相应配合端均包括沿中心轴线延伸的第一延伸区段、自所述第一延伸区段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方向正向偏离所述第一延伸区段的第二延伸区段、自所述第二延伸区段沿第一方向反向弯折后形成的弯折区段以及自所述弯折区段向所述第一延伸区段方向延伸形成的折回区段;所述第二延伸区段与所述弯折区段的交接处形成第一拐点,所述弯折区段与所述折回区段的交接处形成第二拐点,所述第一拐点朝向所述第一方向正向的第一表面形成第一接触部位,所述第一延伸区段朝向所述第一方向正向的第一表面形成第二接触部位;所述第一延伸区段或第二延伸区段对应于所述折回区段的末端的位置处形成有一通槽,所述折回区段的末端伸入所述通槽中并与其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区段为一端与所述第二延伸区段圆弧过渡、另一端与所述折回区段圆弧过度的弯弧区段;或者所述弯折区段一端与所述第二延伸区段折弯过渡、另一端与所述折回区段折弯过渡的折弯区段。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拐点至所述第一延伸区段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位至所述第一延伸区段的垂直距离;且所述第二拐点至所述中心轴线的水平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拐点至所述中心轴线的水平距离。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位至所述第二拐点的距离为0.5~0.95mm;所述第一接触部位至所述折回区段末端的距离为3.05~5mm;和/或所述相应配合端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安装端的中心轴线的水平距离为0.1~0.5mm。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相应配合端与对应的互补配合端插接配合时,所述相应配合端的中心轴线沿第一方向靠近所述互补配合端,所述安装端的中心轴线沿第一方向远离所述互补配合端。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区段具有靠近安装端方向的圆弧段以及由所述圆弧段向远离所述安装端方向延伸的第一平直段,所述圆弧段的顶点沿第一方向反向凸出于所述第一平直段的第二表面。7.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应配合端与对应的互补配合端插接配合时,所述第一接触部位抵靠于所述互补配合端,并且沿互补配合端骑跨着行进一段刮擦距离,直至所述相应配合端的第一接触部位与所述互补配合端的第二接触部位接触,所述相应配合端的第二接触部位与所述互补配合端的第一接触部位接触;所述相应配合端的第二延伸区段面向所述互补配合端的第一表面与所述互补配合端的第二延伸区段面向所述相应配合端的第一表面之间的水平距离为0~0.2mm;所述相应配合端的第二拐点至所述互补配合端的第二拐点的垂直距离为2.5~4.5mm;所述相应配合端的第二拐点至所述互补配合端的第二拐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为0.7~2.0mm;和/或相应配合端的圆弧段的圆心至互补配合端的圆弧段的圆心之间的垂直距离为3.0~4.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小硕踪清顾海山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