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盘式造粒碳化控温一体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32464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3: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土木工程试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盘式造粒碳化控温一体化装置,包括:加热釜,其包括加热套、造粒转盘和进水装置;动力装置,其包括电机、传动装置以及用于连系造粒转盘的转动杆;支撑装置,用以对加热釜本体和动力装置形成的整体进行支撑固定;转速时间控制器,与动力装置接通;温度时间控制器,与加热釜接通;储气罐,其用于向加热釜提供二氧化碳气体;气泵,用于将二氧化碳储气罐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输送至加热釜中。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加热釜为碳化反应提供一定的高温环境和造粒初成型,通过调节气泵将不同压力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加热釜参与碳化,实现碳化加热一体化制备固废粒。实现碳化加热一体化制备固废粒。实现碳化加热一体化制备固废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盘式造粒碳化控温一体化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土木工程试验
,尤其涉及一种盘式造粒碳化控温一体化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针对高钙固废以及硅铝质固废,目前已经有一些成熟的工艺实现这类固废的资源化,如电石渣作为水泥添加料生产水泥,粉煤灰、炉渣作为硅质原料用于生产建筑制品,但是此类资源化应用都基于烧结工艺,不利于实现日前的“双碳”目标。因此,急需研发新的绿色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0003]高钙固废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钙,其作为矿化原料具有很高的可矿化活性,其他硅铝质固废如粉煤灰等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和铝酸盐,不具有化活性,但其可作为凝胶材料的原料。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适当的引入CO2能够使得钙离子矿化为碳酸钙成分,同时硅元素则形成二氧化硅,不仅保证了基体良好的结构强度,也吸收了大量的CO2,贯通了低碳绿色的生产理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烧结造粒制备过程中所需要的能源消耗较大,同时还会产生较大的污染的缺陷,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碳化加热一体化盘式造粒装置以克服上述缺陷。
[0005]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盘式造粒碳化控温一体化装置,该装置包括:
[0007]加热釜,包括设置于外部用于调节内腔温度的加热套、设置于内腔中用于造粒的造粒转盘以及能与内腔连通的进水装置;
[0008]动力装置,包括与电机输出轴相连的传动装置以及能将传动装置转动力传导至造粒转盘的转动杆;
[0009]支撑装置,用以对加热釜和动力装置形成的整体进行支撑固定;
[0010]转速时间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动力装置的电机转速;
[0011]温度时间控制器,用于反馈调节加热釜内腔的温度;
[0012]储气罐,用于通过气泵为加热釜内腔提供二氧化碳气体。
[0013]作为优选,所述加热釜为由釜体和釜盖构成的具有密封内腔的整体结构,釜盖可拆卸式安装于釜体顶部。
[0014]进一步的,所述进水装置包括两对独立的进水管道和喷头;所述进水管道的一端贯穿釜盖伸入内腔且连接有喷头,另一端位于加热釜外部;位于加热釜外部的进水管道上设有能控制管路启闭的阀门;所述喷头的喷洒区域横截面为圆形。
[0015]进一步的,所述釜盖上贯穿开设有温度传感器套管,温度传感器套管内部插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一端位于加热釜内腔,另一端与温度时间控制器电路连接。
[0016]进一步的,所述釜盖设有用于实时测量显示加热釜内腔气压的第一数显压力传感器;所述加热釜内腔中设有用于防止原料与所述造粒转盘同步运动的造粒挡板,造粒挡板的顶部安装于釜盖内侧。
[0017]进一步的,所述釜盖上开设有贯穿的进气管路和出气管路;所述进气管路的一端与加热釜内腔连通,另一端与气泵连通;所述出气管路的一端与加热釜内腔连通,另一端位于加热釜外部;位于加热釜外部的进气管路和出气管路上分别设有能控制管路启闭的阀门。
[0018]更进一步的,位于所述加热釜外部的进气管路上设有保压阀。
[0019]作为优选,所述储气罐的出口连接有第二数显压力传感器。
[0020]作为优选,所述传动装置的一端与电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另一端转动杆的端部传动连接,传动装置固定于釜体上;所述转动杆的另一端固定于造粒转盘底部,能带动造粒转盘转动。
[0021]作为优选,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架、转动平板、转轴、连系杆和圆弧轨;所述转动平板与动力装置固定连接,通过转轴设置于支撑架上;所述支撑架上还设有圆弧轨;连系杆的一端固定于转动平板上,另一端滑动连接于圆弧轨上;通过调节连系杆的转动方向,使转动平板绕转轴转动,以改变加热釜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
[0022]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3](1)本专利技术通过加热釜为碳化反应提供一定的高温环境和造粒初成型,通过调节气泵将不同压力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加热釜参与碳化,实现碳化加热一体化制备固废粒;
[0024](2)碳化反应消耗能量较少,同时在反应过程中不会排放污染环境的物质,并且通过碳化反应后的固废粒其结构强度较高,同时内部缺陷更少,使得制备得到的固废粒的稳定性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0025](3)本专利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加热釜内部的空间利用率,避免占用宝贵的釜内空间。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装置中加热釜与动力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0028]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装置中釜盖的结构示意图。
[0029]其中:釜体10、釜盖20、加热釜100、加热套101、造粒转盘102、进水装置103、温度传感器套管104、温度传感器105、进气管路1061、出气管路1062、阀门107、保压阀108、第一数显压力传感器109、造粒挡板110、温度时间控制器200、储气罐300、第二数显压力传感器301、气泵400、转速时间控制器500、电机601、传动装置602、转动杆603、进水管道1031、喷头1032、支撑架701、转动平板702、转轴703、连系杆704、圆弧轨705。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阐述和说明。本专利技术中各个实施方式的技术特征在没有相互冲突的前提下,均可进行相应组合。
[0031]实施例1
[0032]如图1~3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盘式造粒碳化控温一体化装置,本装置主
要包括加热釜100、气泵400、二氧化碳储气罐300和动力装置,气泵400可实现加热釜100和储气罐300之间的连通或阻断,从而控制二氧化碳气体参与反应的开始时间、参与反应的持续时间和参与反应的压力,实现不同气压下造粒开始前、进行中和结束后碳化的多种反应情况探究。
[0033]本实施例的装置中,加热釜100具有密封内腔,包括釜体10和釜盖20。釜盖20的边沿与釜体10的顶端口沿上设有用于固定二者的法兰。釜盖20能够打开,且能够与釜体10密封固定为密闭的反应容器。釜体10内有用于造粒初成型的造粒转盘102和用于防止原料与所述造粒转盘同步运动的造粒挡板110。加热釜本体10的外壁上套接有加热套101,用于对反应提供温度环境。加热釜100上的釜盖20上连接有进水装置103、进气管路1061、出气管路1062、第一数显压力传感器109和温度时间控制器200。
[0034]具体的,进水装置103包括两对独立的进水管道1031和喷头1032。其中,进水管道1031的一端贯穿釜盖20伸入内腔且连接有喷头1032,另一端位于加热釜100外部。位于加热釜100外部的进水管道1031上设有能控制管路启闭的阀门107。喷头1032的喷洒区域横截面为圆形。本专利技术将进水装置103放置在加热釜的顶部,避免占用宝贵的加热釜100的釜内空间,当造粒开始时可将水通过进水装置103均匀喷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盘式造粒碳化控温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釜(100),包括设置于外部用于调节内腔温度的加热套(101)、设置于内腔中用于造粒的造粒转盘(102)以及能与内腔连通的进水装置(103);动力装置,包括与电机(601)输出轴相连的传动装置(602)以及能将传动装置(602)转动力传导至造粒转盘(102)的转动杆(603);支撑装置,用以对加热釜(100)和动力装置形成的整体进行支撑固定;转速时间控制器(500),用于控制所述动力装置的电机(601)转速;温度时间控制器(200),用于反馈调节加热釜(100)内腔的温度;储气罐(300),用于通过气泵(400)为加热釜(100)内腔提供二氧化碳气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盘式造粒碳化控温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釜(100)为由釜体(10)和釜盖(20)构成的具有密封内腔的整体结构,釜盖(20)可拆卸式安装于釜体(10)顶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盘式造粒碳化控温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装置(103)包括两对独立的进水管道(1031)和喷头(1032);所述进水管道(1031)的一端贯穿釜盖(20)伸入内腔且连接有喷头(1032),另一端位于加热釜(100)外部;位于加热釜(100)外部的进水管道(1031)上设有能控制管路启闭的阀门(107);所述喷头(1032)的喷洒区域横截面为圆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盘式造粒碳化控温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釜盖(20)上贯穿开设有温度传感器套管(104),温度传感器套管(104)内部插设有温度传感器(105);所述温度传感器(105)的一端位于加热釜(100)内腔,另一端与温度时间控制器(200)电路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盘式造粒碳化控温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釜盖(20)设有用于实时测量显示加热釜(100)内腔气压的第一数显压力传感器(109);所述加热釜(100)内腔中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楼洪海陈新才李阳洋鲍琪琪陈晨郝翠翠杜遥
申请(专利权)人:申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