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体外合成RNA的T7-RNA聚合酶突变体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2204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3: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合体外合成RNA的T7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合体外合成RNA的T7

RNA聚合酶突变体及其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核酸工具酶与核酸生物领域,特别涉及适合体外合成RNA的T7

RNA聚合酶突变体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0002]RNA(核糖核酸)作为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一类极其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除最初鉴定的三大类RNA:mRNA、rRNA以及tRNA外,近些年陆续发现的几类新颖RNA也迅速成为RNA研究中的热点,如microRNA(miRNA)(Cheng et al.,2005)、long non

coding RNA(lncRNA)(Dey et al.,2014)、Circular RNAs(circRNA)(Memczak et al.,2013)等。此外,随着RNA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入,RNA在疾病治疗方面的价值也慢慢凸显出来,例如体外合成的mRNA有望成为蛋白质药物的绝佳替代品,而siRNA则有望成为靶向治疗领域的重要药物(Sahin et al.,2014;Wittrup et al.,2015)。一些大型制药公司如Merck、Shire等都已经着手研发RNA药物。体外合成的mRNA因具有可在体内瞬时表达蛋白、生产方便等优点,也已被作为一类全新的疫苗——mRNA疫苗被推广应用(Pardiet al.,2018)。
[0003]伴随着RNA相关研究的大量开展以及应用的迅速推广,业内迎来了供给高质量RNA的巨大挑战。RNA体外合成主要依赖化学合成和酶法合成两种方法。化学合成仅适用于合成短链RNA,其合成成本会随着RNA长度的增加急剧上升;当需要合成的RNA长度超过100个核苷酸时,由于生产成本的限制,化学合成法已不适用。然而,编码蛋白质的mRNA常常有几千个核苷酸,因此,酶法合成是目前制备长链mRNA的最佳方案。
[0004]癞子短尾噬菌体编码的单亚基RNA聚合酶具有结构简单、体外转录效率高等显著优点,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体外转录合成RNA,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来自大肠杆菌噬菌体T7的单亚基RNA聚合酶。T7RNA聚合酶于上世纪70年代被鉴定,此后广泛应用于RNA的体外合成、体内蛋白表达(细菌高表达系统)等(Davanloo et al.,1984),近年来T7RNA聚合酶转录系统在合成生物学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Wang et al.,2018)。然而,T7RNA聚合酶虽然优点显著,但其作为体外RNA合成工具也存在一些无法忽略的缺点,它在合成RNA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副产物,包括转录起始过程中产生的寡核苷酸、遇到终止信号产生的中断RNA产物、RdRp活性造成的3

末端延伸产物等(Katalin et al.,2011)。
[0005]研究发现,两类终止信号可造成T7RNA聚合酶转录终止,第一类终止信号是由RNA形成的茎环结构,第二类终止信号是特定的碱基序列—5
’‑
HAUCUGUU
‑3’
(Macdonald et al.,1994)。尽管存在一些纯化方法,比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能够去除转录终止造成的副产物,但在大规模生产中使用这种纯化方法会大大增加生产成本,而且纯化流程的增加也会降低RNA药物的稳定性。因而开发新的RNA合成工具酶使其在维持高效转录的同时减少RNA转录终止副产物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0006]现有技术中,美国专利申请US20190309337A1公开了多种RNA聚合酶突变体,其主要针对double

strand RNA(双链RNA)和run

on RNA(末端超长延伸产生的双链RNA)两种杂质问题,先采用alanine screen(丙氨酸突变筛选),把蛋白质一定区域的每个氨基酸逐一
突变成丙氨酸,然后用双链RNA特异性的抗体筛选产物中双链RNA最少的T7

RNA聚合酶突变体,结果发现S43A和G47A两个突变体即43位丝氨酸变为丙氨酸及47位甘氨酸变为丙氨酸的突变体,具有减少两种双链RNA的特征。
[0007]国际专利申请WO2004053089A3公开了第172和173位氨基酸同时缺失(Δ172

173)的T7RNA聚合酶,第140

143位氨基酸同时缺失的SP6RNA聚合酶,以及第173和174位氨基酸同时缺失的T3RNA聚合酶的。与野生型T7RNA聚合酶相比,突变型Δ172

173T7RNA聚合酶在富含G:C的模板上显示出显着提高的合成速率和产物产率。
[0008]中国授权专利CN102177236B提供了功能改善的RNA聚合酶突变体,通过将构成野生型T7RNA聚合酶的氨基酸序列中的786位的谷氨酰胺、179位的赖氨酸以及685位的缬氨酸中的至少1个位置的氨基酸残基被其它氨基酸取代,提高了这种T7RNA聚合酶突变体的热稳定性和/或比活性。又例如中国专利申请CN107460177A提供了可利用化学修饰核苷酸的RNA聚合酶突变体,通过将构成野生型T7RNA聚合酶的氨基酸序列中的632位的精氨酸被半胱氨酸取代的突变体,转录活力提高,并可以掺入2

修饰三磷酸核苷。
[0009]然而,这些技术依然不能使其在维持高效转录的同时减少RNA转录终止副产物。

技术实现思路

[0010]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适合体外合成RNA的T7

RNA聚合酶突变体及其应用,具体通过以下技术实现。
[0011]适合体外合成RNA的T7

RNA聚合酶突变体,是将SEQ ID NO.1所示的野生型T7RNA聚合酶的氨基酸序列的第173位的精氨酸,被丙氨酸或组氨酸替代后形成。
[0012]申请人通过噬菌体辅助的定向进化(PACE)系统对Syn5RNA聚合酶转录跨过二类终止信号(5
’‑
HAUCUGUU
‑3’
)的能力进行了筛选(Esvelt et al.,2010,Bin Zhu et al,.2014),最终我们发现Syn5RNA聚合酶的H145和T148氨基酸位点对其跨过二类终止信号的能力影响很大。
[0013]由于Syn5RNA聚合酶和T7RNA聚合酶同属短尾噬菌体单亚基RNA聚合酶,我们将二者的三级结构进行了对比,发现在T7RNA聚合酶上有与之对应的氨基酸位点,即L170和R173氨基酸位点。于是我们将这两个氨基酸位点及其中间的氨基酸位点分别突变成丙氨酸(L170A、N171A、K172A和R173A),同时把R173氨基酸位点突变成组氨酸(R173H),然后通过分子克隆的方法,将突变体基因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QE82L中,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蛋白表达并纯化。最后申请人通过体外转录的方法检测了T7RNA聚合酶突变体的终止效果,发现突变体L170A、R173A和R173H的终止效率显著降低,因此申请人推断L170和R173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适合体外合成RNA的T7

RNA聚合酶突变体,其特征在于,是将SEQ ID NO.1所示的野生型T7 RNA聚合酶的氨基酸序列的第173位的精氨酸,被丙氨酸或组氨酸替代后形成。2.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合体外合成RNA的T7

RNA聚合酶突变体在体外转录中的应用。3.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合体外合成RNA的T7

RNA聚合酶突变体在非治疗目的的非编码RNA或mRNA合成中的应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编码RNA为sgRNA、tRNA、siRNA、snoRN...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斌余兵兵陈逸凡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