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衬底上形成金属敷层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32106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制造印刷电路板,特别是带微孔和精细结构的印刷电路板时在带聚合物表面的衬底上形成金属敷层的方法它通过涂敷导电聚合物层,并接着再进行金属化,其中导电聚合物层在金属化工序之前用一种含锡的钯胶体溶液掺杂,其中该导电聚合物为聚-3,4-亚乙二氧基噻吩,在金属化之前与铜(Ⅱ)盐溶液接触。(*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制造印刷电路板,特别是带微孔和精细结构的印刷电路板时在带聚合物表面的衬底上形成金属敷层的方法,它是通过涂敷导电的聚合物层并接着再进行金属化,其中导电聚合物层在金属化工序之前宜用含锡的胶体钯溶液掺杂。带微孔和精细结构的印刷电路板多用所谓的装配工艺(Buied Up-Technologie)制造。在这种情况下通常用已制成的双面线路作芯体,再用聚合物涂敷,按照当前的技术水平其上的微孔采用光刻或藉助激光制造,该微孔作为盲通路通向下一导电面。接着按照DE-A-19502988所叙述的技术进行聚合物的表面结构化、Pd-引晶以及藉助无外部电流的铜沉积使整个线路表面金属化。该“化学”铜层有时用电解加强。在其余的工序中用相应的导线组形成走线图。通过多次重复这种操作方式可形成较多层数的多层体,因此称为顺序装配。DE 3806884报导了一种形成印刷电路板通路孔(即孔壁的金属化)方法,该法基于内在导电聚合物。衬底在一种具氧化作用的溶液中进行预处理、漂洗、然后浸入一种吡咯、呋喃、噻吩和/或其衍生物的单体水溶液中,再在酸性溶液中进行后继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在不导电的表面上(聚合物,玻璃等)上选择性地生成一种内在导电的聚合物膜,该膜接着以电流金属化。孔壁的金属化要接通相当于印刷电路板厚度的距离。一般说来要金属化的距离很少>4mm。内在导电的聚合物的电导率通常足够使金属化在数分钟内完成。铜在这类聚合物上的横向生长率随聚合物的种类不同在0.1-2.5mm/min之间波动。按照这种生长值,整个面积达0.2m2(有时更大)的印刷电路板的表面金属化只能在很长的时间内以极差的层厚分布完成。这种印刷电路板无论如何都不符合技术要求。因此需要明显提高这类内在导电聚合物的电导率,并要明显增大这种聚合膜上的横向金属生长率。DE 195 02 988叙述了一种方法以解决上面提出的问题。按照DE 38 06 884叙述的方法,首先在衬底聚合物上覆以一种导电聚合物。但在以电流金属化之前仍用一种含金属离子的水溶液,优选一种含锡的胶体钯溶液处理。其间该内在导电聚合物被补充掺杂。用这种方式可达到改进电导率值,以及首先增大横向生长率。在聚-3,4亚乙二氧基噻吩的情况下,金属生长值可达5mm/min。然而这样的值对于表面金属化仍不能令人满意。导电聚合物在衬底的聚合物上的附着是有缺陷的。因此需要形成能牢固附着在衬底聚合物上的导电聚合膜,这种情况下附着强度值至少需要达到5N/cm,甚至需要达到10N/cm。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首先在聚合物衬底上提供有足够附着的导电聚合物膜以及进一步提高铜的横向生长率。这些目的通过下列方式达到,印在金属化之前与一种铜(Ⅱ)盐溶液接触。最好是衬底的表面在涂敷导电聚合物之前至少用下列工序处理一次。a)藉助强碱水溶液、有机溶剂或碱性溶剂溶胀,b)用碱性高锰酸盐溶液处理,以及c)用一种还原剂处理。衬底表面因而先进行结构化。这发生在工序a),即用一种浸渍剂、一种适当的溶剂混合物以及用苛性钠或苛性钾处理。经过这样处理的衬底聚合物表面接着在碱性高锰酸盐溶液中进一步结构化。这种情况下应形成尽可能多的、尽可能在整个面积上均匀分布的微孔,其直径只有数μm或更小,这些微孔能改善导电聚合物的附着。已知这类浸渍剂和碱性高锰酸盐溶液对于所谓的多层Desmear-方法是很典型的,未曾报导的是通过这些工序可明显改善导电聚合物层的附着能力。随衬底聚合物的不同,宜多次进行浸渍和高锰酸盐处理,以便得到相应的表面结构化。该方法的最后一个工序在各种情况下都是一还原过程,其中来自高锰酸盐处理的残渣,即二氧化锰被还原,从而使表面重新不含残渣。作为还原剂H2O2特别合适。为了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法,衬底聚合物的浸渍用一种溶剂或一种溶剂混合物进行,有时甚至优选添加一种碱金属氢氧化物,然后用碱性高锰酸盐溶液处理,最后再进行上述的还原工序。这些措施导致衬底聚合物均匀粗糙化和结构化,并保证与要涂敷的导电聚合物层的良好附着。曾经表明,如果在化学处理之前聚合物衬底先经机械预处理,则可得到特别好的附着力值,为此适宜采用刷、喷砂或者优选采用浮石粉处理,后者称为“浮石刷”或“浮石喷砂”。这种方式可再将附着力提高大约30-40%。导电聚合物层的形成原则上按DE 38 06 884叙述的方式实现。按本专利技术预处理的,即结构化的表面先在一种具有氧化作用的浴中,优选一种pH范围为1-14,更优选为5-8的高锰酸钾溶液预处理。为了改进待生成的聚合物膜的附着,可在氧化工序之前先在所谓的调理槽中按DE-A-42 05 190所述进行浸渍。然后经漂洗,再将衬底送入3,4-亚乙二氧基噻吩的单体溶液中,接着将附着有单体的衬底不经漂洗放入酸性溶液中,由于氧化聚合的结果形成导电聚合物膜。在以高锰酸钾作氧化剂的情况下,第一步生成衬底聚合物和KMnO4的反应产物,即二氧化锰层,该二氧化锰层是浸渍过聚合物的,在上述酸性溶液中起氧化剂的作用。酸宜选用硫酸、磷酸或磺酸;特别适宜的是多磷酸或聚合型磺酸。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方案采用聚苯乙烯磺酸或其盐。这种方式形成的导电聚合物层的电阻与工作参数以及首先是与所用的酸或所用的单体化合物有关,通常界于5-500KΩ之间。而电阻通过印刷电路板穿孔测量。测量时板的厚度d=1.6mm,孔直径为1.0mm。采用3,4-亚乙二氧基噻吩以及聚苯乙烯磺酸可获得最低电阻值。对于大面积金属化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铜的横向生长率,采用3,4-亚乙二氧基噻吩和聚苯乙烯磺酸时其最佳值可达30mm/min。但这个值对表面沉积仍然不够。因此,按照本专利技术先进行一种后继处理,即按照DE-A-195 02 988通过一种含锡的钯胶体溶液掺杂,以提高铜的横向生长率。为此,以导电聚合物敷层的衬底放入一种这类的含金属的溶液中。该溶液涉及一种钯的胶体溶液,它用锡(Ⅱ)盐作胶体稳定剂。这种钯“催化剂”多年来用作塑料衬底的化学金属化的活化溶液。但是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溶液所含的钯浓度高于常规溶液,即约50mg/l-数克/l。通过这种后继处理,导电聚合物膜上加载了金属,即Pb和Sn2+,经过漂洗之后,加载过的板放入铜(Ⅱ)盐溶液,该溶液有时含络合剂、稳定剂和pH-调节剂。这时看起来铜以离子交换沉积到导电聚合物膜上。这不仅导至电阻下降,而且导至铜横向生长率的增高。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导电聚合物、金属掺杂和与铜(Ⅱ)盐溶液接触的组合,铜的横向生长率从2.5mm/min增大到40mm/min或更高;这就可能进行下一步大面积电解金属化,例如镀铜,使平面衬底上在足够短的时间内获得均匀的金属分布和良好的附着。曾经设想,通过补充加入金属可使金属化过程中的晶种形成明显加快,从而并使横向生长加快。本专利技术的工艺步骤优选如下1.浸渍 T:40-85℃ t:0.5-15min漂洗2.碱性KMnO4T:60-95℃ t:1-30min漂洗3.还原 T:20-45℃ t:0.2-5min漂洗这种操作有时可完整或部分地,有时亦可多次重复进行。4.调理 T:20-60℃ t:0.1-5min漂洗5.KMnO4T:50-95℃ t:0.3-10min(pH 1-14)6.漂洗有时可采用漂洗顺序,即用水、硫酸溶液(pH 1-5)、水、弱碱溶液(pH 7-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在制造印刷电路板,特别是带微孔和精细结构的印刷电路板时在带聚合物表面的衬底上形成金属敷层的方法,该方法通过涂敷导电聚合物层并接着进行金属化,其中导电聚合物层在金属化工序之前用含锡的钯胶体溶液掺杂,其特征在于,该导电聚合物为聚3,4-亚乙二氧基噻吩,并在金属化之前与铜(Ⅱ)盐溶液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J胡佩S菲克斯O斯泰纽斯
申请(专利权)人:布拉斯伯格表面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