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电路板薄膜粘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31737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薄膜粘贴装置,所述装置把连续的薄膜切断成所规定的尺寸并将该切断后的薄膜粘贴于底板上,另外,通过接近及远离底板的支持部件,将所述连续的薄膜供入底板上的薄膜供入部件,以及将由该薄膜供入部件供入的供入方向上的薄膜的前端部定位于底板上的定位部件设置在装置本体上;把所述连续的薄膜切断成所规定的尺寸的切断装置固定到所述定位部件与底板之间的薄膜供入路径附近的装置本体上。(*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把连续的薄膜切断成所规定的尺寸并粘贴于底板上的薄膜粘贴装置。用于计算机等电子器械的印刷电路布线底板是通过在绝缘性底板的一面或两面形成铜等所规定图案的布线而制成的。这种印刷电路布线底板可由以下制造工序来制造。首先,将由感光性树脂层以及保护它的透光性树脂薄膜(保护膜)构成的层压体热接压成层在设于绝缘性底板上的导电层上。该热压成层是通过薄膜粘贴装置所谓的层压来进行批量生产的。此后,将布线图案薄膜叠置于所述层压体上,通过该布线图案薄膜及透光性树脂薄膜,使感光性树脂层曝光规定的时间。而且,在用分离装置分离透光性树脂薄膜之后,使曝光的感光性树脂层显影,从而形成腐蚀掩膜图案。此后,通过蚀刻除去所述导电层中不要的部分,再除去残存的感光性树脂层,从而就形成具有所规定的布线图案的印刷电路布线底板。在所述的印刷电路布线底板的制造工序中,必须要有用薄膜粘贴装置将层压体自动地热压到绝缘性底板的导电层上形成薄层的工序。该热压成层工序的概要如下述说明。首先,由主真空板将连续地卷绕到薄膜粘贴装置之供入辊上的层压体供入底板。该主真空板采用设有层压体供入面的多个吸附孔并且将层压体吸附、供给于该吸附孔上的结构。供入底板上的层压体的前端部通过主真空板的前端部上设置的定位部定位(暂时热压接)于绝缘性底板的导电层上。主真空板借助于接近及远离底板的支持部件固定在装置本体上,以便可进行层压体的供入及定位动作。然后,前端部被定位的层压体用热压接辊热压到底板上,形成薄层。将层压体热压成层一定量时,由切断装置把层压体切断成与底板相对应的所规定的尺寸。切断装置与主真空板一起设置在所述的支持部件上。但是,在这种薄膜粘贴装置中,由于具有一定重量的主真空板与切断装置设置在同一支持部件上,因此,存在着使支持部件移动的驱动源(例如,气缸)必须有大的驱动能力(容量)这样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为一种薄膜粘贴装置,把连续的薄膜切断成所规定的尺寸并将该切断后的薄膜贴于底板上,另外,借助接近及远离底板的支持部件,将所述连续的薄膜供入底板的薄膜供入部件、以及将由该薄膜供入部件供入的供入方向上的薄膜的前端部定位于底板上的定位部件设置在装置本体上;把所述连续的薄膜切断成所规定的尺寸的切断装置固定到所述定位部件与底板之间的薄膜供入路径附近的装置本体上。附图的简要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薄膜粘贴装置的结构简图。图2是所述图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结构图。图3是图1所示的主真空板的局部断面透视图。图4是从所述图2中的箭头IV方向所见的简要平面图。图5是沿所述图4中的V-V线剖开的主要部分的断面图。图6是所述图1及图2所示的热压接辊及基板导向部件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图7是所述图1及图2所示的薄膜矫正装置及薄膜突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以下,参见附图对适用于薄膜粘贴装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作具体地说明,其中,薄膜粘贴装置把层压体热压成层于印刷电路布线用底板上,所述层压体由感光性树脂层和透光性树脂薄膜构成。另外,在用于说明实施例的所有附图中,具有同样功能的部件用相同的符号表示,省略对其进行重复说明。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薄膜粘贴装置由图1(结构简图)及图2(图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结构图)来表示。如图1及图2所示,其结构为将由透光性树脂薄膜、感光性树脂层和透光性树脂薄膜三层结构构成的层压体1连续地卷绕于供入辊2上。供入辊2上的层压体1通过分离辊3分离成透光性树脂薄膜(保护膜)1A和层压体1B,所述层压体1B由一面(粘接面)露出的感光性树脂层及透光性树脂薄膜构成。已分离的透光性树脂薄膜1A由卷取辊4卷取。所述已分离的层压体1B的供入方向的前端部通过张力辊5后,吸附于主真空板6上。张力辊5采用对位于供入辊2和主真空板6之间的层压体1B施加适度的张力的结构。也就是说,张力辊5采用在层压体1B上不会发生折皱等情况的结构。主真空板(薄膜供入部件)6采用从供入辊2将层压体1B供入绝缘性底板12的导电层上的结构。主真空板6借助于支持部件7支持在装置本体(薄膜粘贴装置的机架)8上,所述支持部件7接近及远离(沿箭头A的方向移动)绝缘性底板12。支持部件7由使主真空板6移动的、例如由气缸构成的驱动源7A和将该驱动源7A支持在装置本体8上的支持部7B构成。驱动源7A并不限于气缸,例如可以由液压缸、电磁缸,或者步进马达以及将其移位传送到主真空板6上的传送机构等构成。如图3(局部断面透视图)所示,在主真空板6上沿输送方向设有多个槽部6A,所述槽部6A沿与层压体1B的供入方向大致垂直的供入宽度方向延伸。槽部6A的长度(层压体1B的供入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的尺寸与供入宽度方向上的层压体1B的尺寸大致相同,层压体1B覆盖槽部6A。在槽部6A的底部设有多个用于吸附层压体1B的吸附孔6B。虽然图中未示出,但是,吸附孔6B借助于排气管,与真空泵等真空源连接。槽部6A的端部6C采用从主真空板6的端部往下挖到中央部而成锥形的结构。吸附到主真空板6上的层压体1B的端部位于该端部6C(锥部)。构成该锥形的端部6C最大限度地确保了槽部6A与层压体1B的吸附面积,在提高吸附效果的同时,当吸附层压体1B时,即使槽部6A与层压体1B的吸附位置发生少许错位,由于比槽部6A浅,因而也能使层压体1B的端部与端部6C的吸附性保持良好,进而也使槽部6A与层压体1B的吸附效果更好。在层压体1B的供入方向上的主真空板6的前端部设有使层压体1B的吸附面形成为圆弧形状的定位部件6D。定位部件6D与主真空板6一体地构成。如图1及2所示,定位部件6D的内部设有加热圆弧形部分的加热器6E。该定位部件6D采用将由主真空板6供入的层压体1B的前端部定位(暂时热压接)于底板12上的结构。在接近于所述定位部件6D的位置,也就是定位部件6D与底板12的成卷的层压体1B的供入路径附近的装置本体8上设有副真空板9。该副真空板9,虽然图中未示出其吸引孔,它是由上部吸附部9a与下部吸附部9b形成为コ字的形状。副真空板9的上部吸附部9a采用主要是吸附供入方向上的层压体1B的前端部,使之吸附(保持)于定位部件6D上的结构。为了能将层压体1B的前端部吸附于定位部件6D上,副真空板9借助于接近及远离(沿箭头B的方向移动)层压体1B的供入路径的例如由气缸构成的驱动源9A,固定到装置本体8上。此外,副真空板9的下部吸附部9b采用用切断装置10把连续的层压体1B切断并吸附该切断的层压体1B的后端部的结构。下部吸附部9b这样来构成在热压成层开始后,与旋转真空板13之间,在层压体1B上形成垂弛弯曲(形成具有垂弛弯曲的层压体1B’)。具有该垂弛弯曲的层压体1B’可通过相对于主真空板6供入层压体1B的供入速度迟一些来控制热压接辊11的圆周速度(热压成层速度)来形成。例如,在热压接辊11的圆周速度为一定时,由主真空板6供入层压体1B的速度设定成比所述圆周速度要快。两者的控制,虽然图中未示出,但可以通过程序控制电路进行。在所述定位部件6D与底板12之间的层压体1B的供入路径附近的装置本体8(或前段输送装置14)上设有切断装置10。若详细描述的话,切断装置10介于层压体1B,在与副真空板9对峙的位置上构成。该切断装置10采用把由主真空板6连续地送入的层压体1B切断成与底板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薄膜粘贴装置,所述装置把连续的薄膜切断成所规定的尺寸并将该切断后的薄膜粘贴于底板上,其特征在于,通过接近及远离底板的支持部件,将所述连续的薄膜供入底板上的薄膜供入部件,以及将由该薄膜供入部件供入的供入方向上的薄膜的前端部定位于底板上的定位部件设置在装置本体上;把所述连续的薄膜切断成所规定的尺寸的切断装置固定到所述定位部件与底板之间的薄膜供入路径附近的装置本体上。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滨村文雄福田一夫
申请(专利权)人:索玛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