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包覆类应变计的制作方法及成型模具,模具本体顶部设置有矩形的型腔,型腔深度为应变计厚度的30~50倍,型腔面积为应变计面积的4~10倍,模具本体顶部在型腔侧面开有引出线的卡线槽。用热塑性高分子材料或临时固定压敏树脂将应变计基底朝下贴合在所述成型模具的型腔底面中心位置;从应变计焊盘引出漆包线,将漆包线自由端与防水引出线转接,将引出线卡在模具本体的卡线槽内;向模具型腔内注入包覆层材料至充满型腔,将包覆层材料固化成型;脱模并去除热塑性高分子材料或临时固定压敏树脂,得到包覆类应变计。使用该应变计能够缩短防护时间,避免防护层气泡、固化不充分、厚度不均一的问题,使整体厚度统一,提高测试精度。提高测试精度。提高测试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包覆类应变计的制作方法及成型模具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应变计制作领域,涉及一种包覆类应变计的制作方法及成型模具。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为应对水下、潮湿环境下的应力测试,最常用先对常规应变计贴片再做防水的方法,具体步骤为:
①
先将常规应变计贴装好并在其焊点部位引出引线;
②
再在应变计表面的4~10倍面积上,使用多种防护胶分多次进行胶封防护(一般为3~4次),且每次涂防护胶时均需等待上一次的包覆层完全固化。
[0003]上述方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0004]①
防护工艺复杂,每层防护胶完全固化约24h,整体防护时间约3~4天;
[0005]②
受施工人员操作水平、操作环境影响,防护胶层易出现气泡缺陷,使防护后的绝缘强度不达标;
[0006]③
可能存在因防护胶层材料之间配合不当而影响固化反应的情况,导致防护胶层的固化度、层间结合力较低;
[0007]④
包覆层较厚,不同位置处厚度2~5mm不等,影响测试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包覆类应变计的制作方法及成型模具,能够缩短防护时间,不容易出现气泡,避免了防护胶层材料之间的配合问题,减少了包覆层厚度,使整体厚度统一。
[0009]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10]一种包覆类应变计成型模具,包括模具本体;
[0011]模具本体顶部设置有矩形的型腔,型腔深度为应变计厚度的30~50倍,型腔面积为应变计面积的4~10倍,模具本体顶部在型腔侧面开有引出线的卡线槽。
[0012]优选的,卡线槽宽度比引出线宽度短0.2mm,卡线槽深度比引出线线径大0.5mm。
[0013]优选的,模具采用PTFE、模具钢或铝合金制成。
[0014]一种包覆类应变计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过程:
[0015]S1,用热塑性高分子材料或临时固定压敏树脂将应变计基底朝下贴合在所述成型模具的型腔底面中心位置;
[0016]S2,从应变计焊盘引出漆包线,将漆包线自由端与防水引出线转接,将防水的引出线卡在模具本体的卡线槽内;
[0017]S3,向模具型腔内注入流体状态的包覆层材料,直至充满型腔,并脱气除泡后,将包覆层材料固化成型;
[0018]S4,将带有包覆层的常规应变计脱模,去除基底面的热塑性高分子材料或临时固定压敏树脂,得到包覆类应变计。
[0019]优选的,引出线采用防水PVC或TPE制成。
[0020]优选的,S2完成,进行S3前,对模具本体内的腔体、应变计上表面和漆包线进行电晕或等离子处理。
[0021]优选的,包覆层材料采用环氧、聚氨酯类三防胶水或环氧模塑料。
[0022]优选的,S2完成,进行S3前,对模具整体预热至40~80℃。
[0023]优选的,S2中,使用焊接的方式从应变计焊盘引出漆包线,漆包线完全拉直后其自由端位于型腔内。
[0024]优选的,S4中,采用手工脱模。
[00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6]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模具,内部设置有型腔,型腔体积比应变计大很多倍,从而可以对应变计直接一次性进行包覆层的包覆,使包覆层只有一层,缩短了防护时间,不容易出现气泡,避免了防护胶层材料之间的配合问题,减少了包覆层厚度,使整体厚度统一,保证了测试精度。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包覆类应变计的制作流程图;
[0028]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应变计俯视图;
[0029]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应变计侧视图
[0030]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模具俯视图;
[0031]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模具侧向剖视图;
[0032]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模具放置应变计俯视图;
[0033]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模具放置应变计侧向剖视图;
[0034]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二应变计俯视图;
[0035]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二应变计侧视图
[0036]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二模具俯视图;
[0037]图1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二模具侧向剖视图;
[0038]图12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二模具放置应变计2俯视图;
[0039]图13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二模具放置应变计2侧向剖视图。
[0040]其中:1
‑
包覆层;2
‑
应变计;3
‑
漆包线;4
‑
引出线;5
‑
型腔;6
‑
卡线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2]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004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
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44]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包覆类应变计成型模具,如图4和图10所示,包括模具本体。
[0045]模具本体整体为矩形立方体形,顶面开有带圆角的矩形的型腔5,型腔5数量可以为多个,本实施例中,型腔5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型腔5平行设置,型腔5深度为应变计2厚度的30~50倍,型腔5面积为应变计2面积的4~10倍。
[0046]模具本体顶部在型腔5侧面开有引出线4的卡线槽6,卡线槽6宽度应比引出线4宽度短0.2mm以卡牢引出线4,卡线槽6深度比引出线4线径大0.5mm以确保引出线4可完全在包覆层1内。
[0047]模具本体的材料可以是PTFE、模具钢或铝合金。
[0048]如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包覆类应变计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过程:
[0049]首先根据应力应变的测量要求,选择合适的应变计2,应变计2可以是单轴、双轴应变计2或多轴应变花。
[0050]用热塑性高分子材料或临时固定压敏树脂将应变计2基底朝下贴合在模具型腔5底面的中心位置,使用焊接的方式从应变计2焊盘引出一段漆包线3,漆包线3长度应控制在线完全拉直后其自由端仍在模具型腔5以内的程度。接下来,将漆包线3自由端与防水PVC或TPE引出线4转接,再将防水的引出线4卡在模具上的卡线槽6内。
[005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包覆类应变计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具本体;模具本体顶部设置有矩形的型腔(5),型腔(5)深度为应变计(2)厚度的30~50倍,型腔(5)面积为应变计(2)面积的4~10倍,模具本体顶部在型腔(5)侧面开有引出线(4)的卡线槽(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覆类应变计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卡线槽(6)宽度比引出线(4)宽度短0.2mm,卡线槽(6)深度比引出线(4)线径大0.5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覆类应变计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模具采用PTFE、模具钢或铝合金制成。4.一种包覆类应变计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过程:S1,用热塑性高分子材料或临时固定压敏树脂将应变计(2)基底朝下贴合在权利要求1
‑
3任意一项所述成型模具的型腔(5)底面中心位置;S2,从应变计(2)焊盘引出漆包线(3),将漆包线(3)自由端与防水引出线(4)转接,将防水的引出线(4)卡在模具本体的卡线槽(6)内;S3,向模具型腔(5)内注入流体状态的包覆层(1)材料,直至充满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晏志鹏,雷宇哲,刘旭,付海亮,张勋,雒平华,马启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电测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