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静电干扰和电磁干扰的布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0333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以可拆卸形式相互连接的第一外壳部(1)与第二外壳部(2)的过渡区中防止外壳内的电子元件受到静电干扰和电磁干扰的布置结构。在此,外壳(1和2)对应的端面(9和10)彼此紧密安放,从而在外壳部(1和2)之间尽可能大的表面上产生电接触,而且端面(9和10)上具有至少一个对应的折弯角(11)。(*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在以可分开地相互连接的第一外壳部与另一外壳部的过渡区中防止在外壳内的电气元件受到静电干扰和电磁干扰的布置结构。
技术介绍
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从事电子元器件制作的人身上,或是经过生产过程的物体上分离出的对电子元件有害的静电荷,都会或多或少产生快速迁移。静电放电会对电子器件造成损坏,这些损坏常常只有在随后的操作中才能表现出来。此外,在带有电子元件的装置上,需要保持电磁的相容性。特别是在脉冲频率进入千兆赫兹范围的半导体器件中,应当注意和避免因电磁影响产生的干扰。如果电气装置或电子装置具有由多个外壳部组成的外壳,那么,在各外壳部之间的结合部上会出现电磁波泄漏。同样,与通过外壳部在外壳部间的过渡区内静电放电相关,要注意过渡电阻,从静电电荷可靠放电的意义上来说,过渡电阻应尽可能地小。专利文献DE195 07 846 C1公开了一种PC-外壳或者类似物的外壳主体和可移去的侧壁之间的接触件。在这里,至少一个外壳部由一片薄板制成,其中弹性构成的接触件由构成外壳部的薄板整体制成并且可导电地紧贴在另一外壳部上。公开出版物WO01/39331 A1同样介绍了一种在外壳部之间的接触件,从该公开文献中可得知,其接触件按照一定距离布置在外壳部之一上。这些措施对一定的频率范围可以有效地实施BSD-和EMW-保护。随着半导体元件的进一步发展,其脉冲速率也在不断增长,平均范围超过1-GHz-界限。在该频率和更高范围内的脉冲速率下,电磁波的波长非常短,以至于仅通过接触件的有规律地布置不能有效进行屏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屏蔽,即使在很高的频率范围内或在很高的脉冲速率下,也能保证电磁场有效屏蔽和静电电荷安全放电。这一目的通过一种可防止外壳内的电子元件在以可拆卸方式相互连接的第一外壳部与第二外壳部过渡区受到静电干扰和电磁干扰的布置结构得以实现,其中,外壳部的对应端面彼此紧贴着,从而在外壳部之间的一尽可能大的表面上产生电接触,并且在端面上至少具有一个对应的折弯角。依据本专利技术,在此不仅要考虑外壳部之间的接触,而且应考虑到使外壳部之间的接触面尽可能大,以及在外壳部端面之间的由制造公差造成的空隙要尽可能小。进入空隙中的电磁波在该空隙中传播,直至它们碰到外壳部两个端面之间的接触部分。因为外壳部之间在端面上的这些接触具有偶然性,并由于制造公差而使端面不可能100%接触,所以,依据本专利技术,在两个接触面上设置折弯角,它的作用是使电磁波在该折弯角上发生反射或者折射。由此,即使在没有100%接触的情况下也能保证对电磁场产生屏蔽。两个接触面中的折弯角彼此对应构成,从而形成迷宫密封,电磁波在此发生反射和折射。为了电磁场和静电电荷放电的屏蔽功能而言使特别是在板件情况下存在的制造公差最佳化,在一个优选的变型实施例中提出了,在外壳部的两个端面之间设置所谓的“垫片”。这种“垫片”由易变形的导电材料制成,由此确保了两个端面之间的导电性并增加了电磁波通过迷宫密封路径的难度。此外,通过给迷宫密封加上其它的折弯角,可以提高对电磁波的屏蔽效果。显而易见的是,要提高每一折弯角的屏蔽质量。在此,本专利技术并不仅仅限定在由薄板制成的外壳部上,它同样能在由实心的且材料厚度更大的部件构成的外壳部中发挥作用,只要这种材料由导电金属制成就行。在此关键的是,使外壳部端面尽可能接触上并由此在两个外壳部之间形成电接触并且端面具有对应的折弯角,电磁波在折弯角上如同在迷宫密封中一样产生折射并停止进一步散播。在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特别是与电接触有关地,接触件布置在至少两个端面之一上。这些接触件在预定点上确保了外壳部之间的电接触。优选的是,这些接触件按照一定距离沿端面长度方向扩展。接触件之间距离的选择有时也取决于所要屏蔽的电磁波或其波长或脉冲频率。对于依据本专利技术所述屏蔽电磁场布置结构的功能来说,折弯角的角度无关紧要。但是优选将其设成90°,因为由此对外壳部端面的加工成本较低。如果外壳部之一由薄板制成,那么优选的方式是接触件同样用这种薄板制成。此外,通过在外壳部的制造过程中冲压出一个围绕接触件的窗口来获得接触件,从而为接触件提供一个板接片,该板接片可弹动地布置在薄板窗口内。此时,为了确保以预定方式在接触件的自由端上形成接触,而以下述形式设置触点位置,即触点表面凸出在外壳部平面之上并伸向另一外壳部的方向。为实现这一点,一是可以通过压凸在接触件的自由端上形成压凸部。但也可以采用许多其它办法在此形成接触点,例如设置接触铆钉,但与压凸部相比,由于制造成本较高而不是优选方式。压凸部可以通过简单的压凸步骤完成,因此与其它制造接触点的方法相比,优选压凸部。此外,所介绍的接触件的优点是,接触件与外壳部及其端面处于同一平面内。因此,凸出该平面的只是触点本身。由此很好地避免了在安装外壳部时因相邻外壳部上的接触件成“钩”形或者产生弯曲而损害其功能。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以下六个附图和一个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说明。其中图1示出两个相邻的由薄板制成的外壳部之间过渡区中的屏蔽;图2示出带有垫片的两个相邻外壳部过渡区中的屏蔽;图3示出带有一个以上折弯角的两个外壳部之间过渡区中的屏蔽;图4示出一优选的实施方式,其中两个相邻的薄板制外壳部带有两个折弯角和接触件;图5表示在轴线I-I处的接触件剖面图;图6示出两个非薄板制成的外壳部过渡区中的屏蔽。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局部示出了第一外壳部1和第二外壳部2。因为外壳部在这里由薄板制成,所以由于制造公差,外壳部之间很难或不可避免地存在细小间隙3。因此电磁场或电磁波会进入该间隙中。若无其它措施,在该部位上,电磁波或电磁场会透过外壳。因此,形成电磁波和电磁场泄漏。为有效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本专利技术在外壳部9和10的端面上设置了对应的折弯角11。在该折弯角上,进入的电磁波将产生折射并停止继续传播。如图所示的折弯角11为一直角。该折弯角11的大小对本专利技术的功能或屏蔽的功能来说无关紧要。但90°的结构在加工成本方面具有优势。端面9和10与外壳部1和2之间的角度12在附图中同样为90°。它在外壳部的加工方面和在外壳部的进一步处理以及安装方面是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但在该部位上也可以考虑其它角度。重要的是,两个外壳部上的角要相对应,也就是说,端面必须相互平行地布置并彼此紧靠在一起。为减少由于制造公差产生的、可造成电磁场和电磁波泄漏的间隙,图2示出了设置“垫片”4来代替间隙3的形式。在该实施方式中,同样可以考虑图1中已经介绍的所有其它变型方式。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其中迷宫密封附加上其它的折弯角11。这也适用在图1中已经介绍的变型方式。如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所介绍的那样,角度是否为90°无关紧要。也可以是其它彼此对应的角度。在这里,在两个端面9和10之间也可以布置“垫片”,它能提高两个端面之间的电接触并附加改善了迷宫密封的效果。图4示出了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它在主要方面与图3相同。它还在外壳部上具有一接触件5。该接触件5沿端面9的长度方向并以一定距离7布置在外壳部1中。接触件由构成外壳部的薄板冲压而成。在接触件5的自由端上,朝向另一端面10地设有压凸部。该压凸部6确保两个外壳部1和2之间电接触。接触件的厚度D与外壳部薄板的厚度相等。除了冲压工序和压凸工序外,不需要进一步加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在可分开地相互连接的第一外壳部(1)与第二外壳部(2)的过渡区中防止在一外壳内的电子元件受到静电干扰和电磁干扰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外壳部(1,2)的对应端面(9,10)紧贴在一起,从而在外壳部(1,2)之间的一尽可能大的表面上产生电接触,所述端面(9,10)具有至少一个对应的折弯角(11)。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S施密德特W诺伊坎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通西门子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