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搭接式前端骨架与车体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0298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2: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搭接式前端骨架与车体连接结构,包括前端骨架、车体,所述前端骨架包括后圈梁、前端立柱、横梁、纵梁,所述车体与前端骨架的后圈梁连接;所述后圈梁包括横梁和两个对称设置的侧梁,横梁包括一体连接的横梁突起部、横梁框架部和横梁支撑部;两个对称设置的侧梁一端分别与所述横梁的两端相连,且所述侧梁包括一体连接的侧梁突起部、侧梁框架部和侧梁支撑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前端骨架后圈梁与车体连接端设置突起部、支撑部,使前端骨架和车体形成搭接结构,使之与车体车长方向可调节,通过前端骨架后圈梁的框架部形成的倾斜面,使同种车型可兼容不同材质车头。使同种车型可兼容不同材质车头。使同种车型可兼容不同材质车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搭接式前端骨架与车体连接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轨道车辆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搭接式前端骨架与车体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轨道交通体系的不断发展和日臻完善,轨道车辆设计的标准化、平台化成为提高设计效率,保障设计质量的趋势。轨道车辆前端骨架作为车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列车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BS EN 12663
‑1‑
2010中规定的一位端车辆端部压缩载荷工况,对于前端骨架与车体的连接结构强度、前端骨架后圈梁强度要求尤为严苛。传统的前端骨架后圈梁与车体对接焊接(如图1、图2所示),焊接面即为后圈梁背部与车体端部,此种连接结构无法调整车长方向的尺寸偏差,导致前端骨架与车体因车体长度公差累积造成组装困难大,前端骨架后圈梁强度低等问题。
[0003]另外,随着轨道车辆多元化发展,前端外罩材质由最初的玻璃钢外罩,发展到现在的碳纤维外罩、铝合金车头,头罩材质的多样性对于前端骨架与车体连接结构的兼容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有前端骨架后圈梁结构存在因头罩材质不同,不可兼容,统型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上述技术问题和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搭接式前端骨架与车体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在保证后圈梁强度的同时,通过在前端骨架后圈梁与车体连接端设置突起部、支撑部,使前端骨架和车体形成搭接结构,使之与车体车长方向可调节,解决前端骨架与车体因车体长度公差累积造成的组装困难大、前端骨架后圈梁强度低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新型搭接式前端骨架与车体连接结构,包括前端骨架、车体,所述前端骨架包括后圈梁、前端立柱、横梁、纵梁,所述车体与前端骨架的后圈梁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圈梁包括:
[0007]横梁,其包括一体连接的横梁突起部、横梁框架部和横梁支撑部;
[0008]两个对称设置的侧梁,其一端分别与所述横梁的两端相连,且所述侧梁包括一体连接的侧梁突起部、侧梁框架部和侧梁支撑部;
[0009]所述横梁框架部和所述侧梁框架部均依次由第一框架部、第二框架部和第三框架部一体连接而成,且所述横梁框架部和所述侧梁框架部均在所述连接结构的内侧形成平面结构,所述第一框架部和所述第二框架部的横截面均为矩形,所述第三框架部的横截面为直角梯形,且所述第三框架部的底面与所述第二框架部的侧面连接;
[0010]所述横梁突起部和所述横梁支撑部均分别相对设置在所述横梁的第一框架部的外侧面上;
[0011]所述侧梁突起部和所述侧梁支撑部均分别相对设置在所述侧梁的第一框架部的外侧面上;
[0012]所述车体设有与横梁突起部、横梁支撑部和侧梁突起部、侧梁支撑部搭接的搭接端,车体与后圈梁搭接后通过焊接方式固定。
[0013]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横梁还包括横梁外延部,所述横梁外延部设置在所述横梁的第三框架部的外侧面上,且间隔相对设置;所述侧梁还包括侧梁外延部,所述侧梁外延部设置在所述侧梁的第三框架部的外侧面上。
[0014]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横梁突起部垂直设置在所述横梁的第一框架部的外侧面上;所述侧梁突起部垂直设置在所述侧梁的第一框架部的外侧面上。
[0015]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横梁支撑部包括一体连接的横梁第一支撑部和横梁第二支撑部;其中,所述横梁第一支撑部与所述横梁的第一框架部的外侧面形成74
°
夹角,且向所述横梁突起部一侧倾斜;所述横梁第二支撑部与所述横梁突起部平行设置;
[0016]所述侧梁支撑部包括一体连接的侧梁第一支撑部和侧梁第二支撑部;其中,所述侧梁第一支撑部与所述侧梁的第一框架部的外侧面形成74
°
夹角,且向所述侧梁突起部一侧倾斜;所述侧梁第二支撑部与所述侧梁突起部平行设置。
[0017]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横梁支撑部的长度小于所述横梁框架部的长度;所述侧梁支撑部的长度小于所述侧梁框架部的长度。
[0018]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横梁突起部和所述侧梁突起部的垂直高度为30mm。
[0019]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横梁外延部与横梁的第三框架部的外侧面形成平面结构,侧梁外延部与侧梁的第三框架部的外侧面形成平面结构。
[0020]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横梁支撑部和侧梁支撑部的厚度均为4mm,横梁外延部和侧梁外延部的厚度均为5mm,形成横梁框架部和形成侧梁框架部的外部框架面的厚度均为5mm,横梁框架部和侧梁框架部在内侧形成的平面结构的宽度w1为170mm,横梁的第一框架部和横梁的第二框架部在外侧形成的平面结构的宽度w2为120mm,侧梁的第一框架部和侧梁的第二框架部在外侧形成的平面结构的宽度为120mm,横梁的第三框架部与横梁的第二框架部在外侧面的连接处与外侧面的垂直距离s3为20mm,侧梁的第三框架部与侧梁的第二框架部在外侧面的连接处与外侧面的垂直距离s4为20mm,横梁框架部和侧梁框架部的整体厚度t1均为83mm;所述横梁的第一框架部和横梁的第二框架部相连接面的厚度t2为4mm,横梁的第二框架部和横梁的第三框架部相连接面的厚度t3为4mm,横梁的第一框架部形成的空腔内部宽度为53mm,侧梁的第一框架部和侧梁的第二框架部相连接面的厚度为4mm,侧梁的第二框架部和侧梁的第三框架部相连接面的厚度为4mm,侧梁的第一框架部形成的空腔内部宽度为53mm。
[002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所述横梁第二支撑部与所述连接结构的外侧面的垂直距离s1为29.5mm~30.5mm,横梁支撑部的垂直高度h1为50mm;所述侧梁第二支撑部与所述连接结构的外侧面的垂直距离s2为44.5mm~45.5mm;侧梁支撑部10的垂直高度h2为50mm。
[002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所述横梁外延部和所述侧梁外延部的垂直高度h3为25mm。
[0023]本技术的优点及积极效果是:
[0024]本技术相比于传统的前端骨架后圈梁与车体对接焊接结构,两者在组装工艺性、不同材质车头兼容性等方面均有明显改进,主要优势如下:
[0025](1)组装工艺性好:考虑车体挠度及焊接公差,铝车体生产时会设置一定的工艺放长量;本技术前端骨架后圈梁自带突起部和支撑部,可满足车体车长方向的尺寸偏差的调整,以实现对整车车长方向的尺寸控制,提高前端骨架与车体组装的工艺性。
[0026](2)结构强度高:本技术在传统前端骨架后圈梁的基础上,合理布置型腔尺寸,车长方向型材总尺寸增加到170mm,经过有限元强度分析,强度明显高于常规结构。
[0027](3)统型率高、降本增效:本技术的框架部形成的倾斜面可与各种材质车头外罩相匹配,同种车型即可使用,同种车型前端骨架后圈梁通用,可大大降低后圈梁型材模具、工装模具费用,同时通用的模块化接口可提高前端骨架与车体焊接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搭接式前端骨架与车体连接结构,包括前端骨架、车体,所述前端骨架包括后圈梁、前端立柱、横梁、纵梁,所述车体与前端骨架的后圈梁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圈梁包括:横梁,其包括一体连接的横梁突起部、横梁框架部和横梁支撑部;两个对称设置的侧梁,其一端分别与所述横梁的两端相连,且所述侧梁包括一体连接的侧梁突起部、侧梁框架部和侧梁支撑部;所述横梁框架部和所述侧梁框架部均依次由第一框架部、第二框架部和第三框架部一体连接而成,且所述横梁框架部和所述侧梁框架部均在所述连接结构的内侧形成平面结构,所述第一框架部和所述第二框架部的横截面均为矩形,所述第三框架部的横截面为直角梯形,且所述第三框架部的底面与所述第二框架部的侧面连接;所述横梁突起部和所述横梁支撑部均分别相对设置在所述横梁的第一框架部的外侧面上;所述侧梁突起部和所述侧梁支撑部均分别相对设置在所述侧梁的第一框架部的外侧面上;所述车体设有与横梁突起部、横梁支撑部和侧梁突起部、侧梁支撑部搭接的搭接端,车体与后圈梁搭接后通过焊接方式固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搭接式前端骨架与车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还包括横梁外延部,所述横梁外延部设置在所述横梁的第三框架部的外侧面上,且间隔相对设置;所述侧梁还包括侧梁外延部,所述侧梁外延部设置在所述侧梁的第三框架部的外侧面上。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新型搭接式前端骨架与车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突起部垂直设置在所述横梁的第一框架部的外侧面上;所述侧梁突起部垂直设置在所述侧梁的第一框架部的外侧面上。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新型搭接式前端骨架与车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支撑部包括一体连接的横梁第一支撑部和横梁第二支撑部;其中,所述横梁第一支撑部与所述横梁的第一框架部的外侧面形成74
°
夹角,且向所述横梁突起部一侧倾斜;所述横梁第二支撑部与所述横梁突起部平行设置;所述侧梁支撑部包括一体连接的侧梁第一支撑部和侧梁第二支撑部;其中,所述侧梁第一支撑部与所述侧梁的第一框架部的外侧面形成74
°
夹角,且向所述侧梁突起部一侧倾斜;所述侧梁第二支撑部与所述侧梁突起部平行设置。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新型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炅任陈茜李琪隋礼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