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含氮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30048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2:46
一种取代含氮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其利用一种加强型加热套以实施,以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取代含氮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药物中间体制备的
,尤其涉及一种取代含氮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取代含氮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喹唑啉酮及其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可应用于医药领域,但是本申请提及的具体化合物(E)
‑3‑
(4

氯苄基)
‑2‑
(2

(吡啶
‑3‑
基)乙烯基)喹唑啉

4(3H)

酮和方法,鲜少有作为医药中间体的应用出现,或者有文献或者资料公开出来。由于该分子的特性,独特的合成路线,独有的较高的收率问题,该方法不能推广到其他类似结构的合成中。
[0003]由于该分子的特性,该方法不能推广到其他类似结构的合成中。这是由无数次试验得到的该制备方法的独创性、较高产率和较短反应时间的不可复制性决定的,其他路线基本无法有较高产率或者能够接受的反应时间。尤其是没有注意到本申请的温度控制的实际问题,更没有采取与本申请同样或类似的方法去进行装置上的改进。
[0004]此外,现有技术还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第一是(E)
‑3‑
(4

氯苄基)
‑2‑
(2

(吡啶
‑3‑
基)乙烯基)喹唑啉

4(3H)

酮的制备方法,产率较低,目前我们找到的或者问询的本领域人员,给出的产率没有高于10%的,而且一般都有比较难以处理的废物。
[0005]第二是本申请方法和很多此物质的制备方法一样,都需要加热很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一般的加热手段,很难保证温度保持一致,尤其是冬天或者风大的时候,体系的温度常常很难保持在跟加热装置或加热套所设定的温度一致(四口瓶或其他玻璃器皿,有大片面积裸露在空气中),经过我们多次对比实验,这样其实对产率有明显的不良影响。但现有技术没有关注这点缺陷的,最多用毯子,或者保温垫简单地予以保温,但是一,保温效果不够,二由于瓶身可能需要剧烈搅拌,这样的简单搭一个保温措施,并不能应对长期搅拌反应的瓶身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两个具体问题,一是从3

乙烯基吡啶出发,如何经过不多且产率又高的步骤得到(E)
‑3‑
(4

氯苄基)
‑2‑
(2

(吡啶
‑3‑
基)乙烯基)喹唑啉

4(3H)

酮的问题,而且需要产率高,废物少且容易处理,本申请方案完美解决了该问题,二是面对各个步骤都需要长时间加热反应,如何非常有效地长期保持稳定的温度,避免温度变化的不利影响,这在本申请中都得到了解决。
[0007]本专利技术要求保护一种加强型加热套,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固定套和上活动套。
[0008]所述下固定套包括下加热套、外壳、底脚、控制电路、控制面板和电源部。
[0009]上活动套包括上加热套和里衬、外衬;上加热套和里衬、外衬均具备侧壁和上缘。
[0010]下加热套和上加热套分别接入控制电路,由控制电路独立地供电并控制,并由控制面板一体地控温。
[0011]上加热套和下加热套均具备网状合金丝,网状合金丝均由无碱玻璃纤维包裹,并利用硅酸铝棉真空定型;下加热套为半球面形,上加热套、外衬、里衬均为以下形状:外壁为圆柱形侧壁,上端向内延伸形成圆环形的上缘;上加热套、外衬、里衬的一侧均具有开口;里衬和外衬为3

8mm厚度的特氟龙材质层,且均呈网状镂空;上加热套与控制电路的连接线位于上加热套外侧。
[0012]一种取代含氮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即(E)
‑3‑
(4

氯苄基)
‑2‑
(2

(吡啶
‑3‑
基)乙烯基)喹唑啉

4(3H)

酮的合成方法,其利用加强型加热套以实施,其步骤在于:(1)将物质的量之比为2:3:3的3

乙烯基吡啶、2

(7

氮杂苯并三氮唑)

N,N,N',N'

四甲基脲六氟磷酸酯和2

氨基苯甲酸乙酯溶解在N,N

二甲基甲酰胺溶液中(200

250mL)溶液中,3

乙烯基吡啶不超过10g;缓慢加入3

乙烯基吡啶的物质的量二倍的三乙胺,将混合后的四口瓶下部放在下加热套中,并将上加热套的开口张开,横向地套在四口瓶上部,并闭合开口;通过控制面板控制加热保持在25℃,并保持反应不少于12h,当TLC确定反应完全后,浓缩得到粗品,每次用300mL的乙酸乙酯萃取三次,再用不少于600ml水洗涤一次,再用不少于300mL的饱和食盐水洗涤3次,用10g无水硫酸镁干燥30min,过滤并旋干,用不少于100g的100

200目硅胶湿法过柱,石油醚比乙酸乙酯=50:1,得到淡黄色固体形式的中间体A:(E)
‑2‑
(3

(吡啶
‑3‑
基)丙烯酰胺基)苯甲酸乙酯。
[0013](2)取30

40mmol的中间体A,溶于不少于120ml的四氢呋喃中,并用含3eq的氢氧化钠的体积不小于80ml的水溶液处理,放于四口瓶中,将混合后的四口瓶下部放在下加热套中,并将上加热套的开口张开,横向地套在四口瓶上部,并闭合开口;通过控制面板控制加热保持在60℃,并保持反应不少于2h,当TLC确定反应完全后,去掉加热设备,将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后浓缩,一边搅拌下一边用稀盐酸调节至pH值至6,形成白色沉淀后,在搅拌至少5分钟,过滤,并用不少于80ml的纯水洗涤3次,合并并干燥,得到白色固体形式的中间体B:(E)
‑2‑
(3

(吡啶
‑3‑
基)丙烯酰胺基)苯甲酸。
[0014](3)取10

20mmol的中间体B,按照中间体B:卡特缩合剂:对氯苄胺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3的比例,将其混合并溶解在不少于100mL的二氯甲烷中,后逐步添加3份物质的量的N,N

二异丙基乙胺,放于四口瓶中,将混合后的四口瓶下部放在下加热套中,并将上加热套的开口张开,横向地套在四口瓶上部,并闭合开口;通过控制面板控制加热保持在25℃,并保持搅拌反应不少于12h,当TLC确定反应完全后,去掉加热设备,浓缩得粗品,每次用100mL的二氯甲烷萃取两次,每次用100mL食盐水洗涤有机相洗涤三次,无水硫酸镁10g干燥30min,过滤并旋干,用不少于50g的100

2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强型加热套,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固定套(1)和上活动套(2);所述下固定套包括下加热套(11)、外壳(12)、底脚(13)、控制电路(14)、控制面板(15)和电源部(16);上活动套(2)包括上加热套(21)和里衬(22)、外衬(23);上加热套(21)和里衬(22)、外衬(23)均具备侧壁和上缘;下加热套为半球面形,上加热套、外衬、里衬均为以下形状:外壁为圆柱形侧壁,上端向内延伸形成圆环形的上缘;下加热套和上加热套分别接入控制电路,由控制电路独立地供电并控制,并由控制面板一体地控温。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强型加热套,其特征在于:上加热套和下加热套均具备网状合金丝,网状合金丝均由无碱玻璃纤维包裹,并利用硅酸铝棉真空定型;上加热套、外衬、里衬的一侧均具有开口;里衬和外衬为3

8mm厚度的特氟龙材质层,且均呈网状镂空;上加热套与控制电路的连接线位于上加热套外侧。3.一种取代含氮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其利用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强型加热套以实施,其步骤在于:(1)将物质的量之比为2:3:3的3

乙烯基吡啶、2

(7

氮杂苯并三氮唑)

N,N,N',N'

四甲基脲六氟磷酸酯和2

氨基苯甲酸乙酯溶解在N,N

二甲基甲酰胺溶液中(200

250mL)溶液中,3

乙烯基吡啶不超过10g;缓慢加入3

乙烯基吡啶的物质的量二倍的三乙胺,将混合后的四口瓶下部放在下加热套中,并将上加热套的开口张开,横向地套在四口瓶上部,并闭合开口;通过控制面板控制加热保持在25℃,并保持反应不少于12h,当TLC确定反应完全后,浓缩得到粗品,每次用300mL的乙酸乙酯萃取三次,再用不少于600ml水洗涤一次,再用不少于300mL的饱和食盐水洗涤3次,用10g无水硫酸镁干燥30min,过滤并旋干,用不少于100g的100

200目硅胶湿法过柱,石油醚比乙酸乙酯=50:1,得到淡黄色固体形式的中间体A:(E)
‑2‑
(3

(吡啶
‑3‑
基)丙烯酰胺基)苯甲酸乙酯;(2)取30

40mmol的中间体A,溶于不少于120ml的四氢呋喃中,并用含3eq的氢氧化钠的体积不小于80ml的水溶液处理,放于四口瓶中,将混合后的四口瓶下部放在下加热套中,并将上加热套的开口张开,横向地套在四口瓶上部,并闭合开口;通过控制面板控制加热保持在60℃,并保持反应不少于2h,当TLC确定反应完全后,去掉加热设备,将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后浓缩,一边搅拌下一边用稀盐酸调节至pH值至6,形成白色沉淀后,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强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宁远药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