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停车库技术领域,具体为立体停车库,包括车库主体,所述车库主体的一侧设置有用于检测车高的车高检测装置,该车高检测装置位于车库主体的前侧;所述车库主体是由车库架、停车机构、循环机构以及道闸组合而成,所述车库架两侧的内壁上固定有循环机构,且相邻循环机构之间连接有多组可上下运动的停车机构,所述车库架底部的一侧还安装有道闸,该道闸用于对汽车的阻挡工作,所述道闸与车高检测装置相互电性连接;所述车库主体的表面固定有传动杆,该传动杆相邻循环机构之间的传动工作。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仅实现车高检测功能,避免了由于识别系统的灵敏度问题出现的不准确现象,而且实现了循环停车工作。循环停车工作。循环停车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立体停车库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停车库
,具体为立体停车库。
技术介绍
[0002]立体停车库,是用来最大量存取储放车辆的机械或机械设备系统,立体停车库属于仓储设施,专门为各类车辆自动停放,科学寄存,其由钢构架、回转台(采用埋入式)、输送车或升降电梯、监控操作台及辅助设备(消防、配电、防盗机构)六大部分联合构成,在国内一些经济较发达,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中开发推广,专业车场管理公司采用此类设备的时机日趋成熟。
[0003]目前市面上的立体停车库很难处理车高的问题,一般使用该车出厂说明书中表明的车高,对准该车型号固有的规定高度,预先储存于识别系统中,当车将进入立体车库时,识别系统前方摄像头扫描到该车车牌或该车型号体貌特征后计算出该车的高度,这样由于识别系统的灵敏度问题,很多时候不准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立体停车库,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由于识别系统的灵敏度问题,很容易出现不准确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立体停车库,包括车库主体,所述车库主体的一侧设置有用于检测车高的车高检测装置,该车高检测装置位于车库主体的前侧;所述车库主体是由车库架、停车机构、循环机构以及道闸组合而成,所述车库架两侧的内壁上固定有循环机构,且相邻循环机构之间连接有多组可上下运动的停车机构,所述车库架底部的一侧还安装有道闸,该道闸用于对汽车的阻挡工作,所述道闸与车高检测装置相互电性连接;所述车库主体的表面固定有传动杆,该传动杆相邻循环机构之间的传动工作。
[0006]优选的,所述车库架是由四根支撑架合围而成,且相邻两组支撑架之间多组支杆相互固定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停车机构是由停车篮、连接座、吊臂、支撑拉杆以及连接杆组成,所述连接座固定连接在停车篮两侧的外壁上。
[0008]优选的,所述连接座的表面转动连接有吊臂,所述停车篮的正上方设置有支撑拉杆,所述支撑拉杆的两端皆通过支撑横杆与吊臂的顶端固定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支撑拉杆的一端还连接有连接杆,且连接杆的底端与支撑拉杆的相互固定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循环机构是由环形传动框、驱动电机、安装座以及链条组合而成,所述环形传动框设置有两组,两组环形传动框固定连接在车库架的内壁上。
[0011]优选的,所述环形传动框的内壁上连接有链条,所述链条内侧的车库架表面固定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通过链轮带动链条转动,所述安装座固定连接在支撑拉杆的两端,所
述安装座与链条相互固定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传动杆的端部皆连接有限高轮,且限高轮最低点所在的平面高于车高检测装置测量汽车的高度。
[0013]优选的,所述道闸还包括有逻辑芯片和报警器,所述逻辑芯片与车高检测装置相互电性连接,所述报警器用于对车高检测装置测高后的报警工作。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立体停车库不仅实现车高检测功能,避免了由于识别系统的灵敏度问题出现的不准确现象,而且实现了循环停车工作;
[0015]1、通过设置有车高检测装置,首先在车库主体的前方预先安装车高检测装置,安装后当车辆进入车库主体时,车高检测装置上的的软体触点会自动触及该车的最高点,同时测出该车的自身高度,如果超出立体停车库规定高度时,车库主体底部一侧的道闸不会开启,同时道闸会报警提示,在车高检测装置进行设置时,其所触发的报警高度至是按照车库主体的高度来设置的,因此避免了由于识别系统的灵敏度问题出现的不准确现象;
[0016]2、通过设置有停车机构以及循环机构,车辆进入车库主体后会停在停车篮表面,随后通过支撑拉杆配合吊臂和连接座对停车篮进行支撑,停止后通过驱动电机在链轮的作用下带动环形传动框内侧的链条工作,链条配合安装座带动支撑拉杆上升,从而实现了循环停车工作。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停车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车库主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车库主体;2、车高检测装置;3、车库架;4、停车机构;41、停车篮;42、连接座;43、吊臂;44、支撑拉杆;45、连接杆;5、循环机构;51、环形传动框;52、驱动电机;53、安装座;54、链条;6、道闸;7、传动杆;71、限高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上、下、左、右”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同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立体停车库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车库主体1,车库主体1的一侧设置有用于检测车高的车高检测装置2,该车高检测装置2位于车库主体1的前侧;车库主体1是由车库架3、停车机构4、循环机构5以及道闸6组合而成,车库架3是由四根支撑架合围而成,且相邻两组支撑架之间多组支杆相互固定连接,车库架3两侧的内壁上固定有循环机构5。
[0022]实施时,在车库主体1的前方预先安装车高检测装置2,安装后当车辆进入车库主
体1时,车高检测装置2上的的软体触点会自动触及该车的最高点,同时测出该车的自身高度,如果超出立体停车库规定高度时,车库主体1底部一侧的道闸6不会开启,同时道闸6会报警提示,在车高检测装置2进行设置时,其所触发的报警高度至是按照车库主体1的高度来设置的,因此避免了由于识别系统的灵敏度问题出现的不准确现象。
[0023]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循环机构5是由环形传动框51、驱动电机52、安装座53以及链条54组合而成,环形传动框51设置有两组,两组环形传动框51固定连接在车库架3的内壁上,环形传动框51的内壁上连接有链条54,链条54内侧的车库架3表面固定有驱动电机52,驱动电机52通过链轮带动链条54转动,安装座53固定连接在支撑拉杆44的两端,安装座53与链条54相互固定连接,且相邻循环机构5之间连接有多组可上下运动的停车机构4。
[0024]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停车机构4是由停车篮41、连接座42、吊臂43、支撑拉杆44以及连接杆45组成,连接座42固定连接在停车篮41两侧的外壁上,连接座42的表面转动连接有吊臂43,停车篮41的正上方设置有支撑拉杆44,支撑拉杆44的两端皆通过支撑横杆与吊臂43的顶端固定连接,支撑拉杆44的一端还连接有连接杆45,且连接杆45的底端与支撑拉杆44的相互固定连接,车库架3底部的一侧还安装有道闸6,该道闸6用于对汽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立体停车库,包括车库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库主体(1)的一侧设置有用于检测车高的车高检测装置(2),该车高检测装置(2)位于车库主体(1)的前侧;所述车库主体(1)是由车库架(3)、停车机构(4)、循环机构(5)以及道闸(6)组合而成,所述车库架(3)两侧的内壁上固定有循环机构(5),且相邻循环机构(5)之间连接有多组可上下运动的停车机构(4),所述车库架(3)底部的一侧还安装有道闸(6),该道闸(6)用于对汽车的阻挡工作,所述道闸(6)与车高检测装置(2)相互电性连接;所述车库主体(1)的表面固定有传动杆(7),该传动杆(7)相邻循环机构(5)之间的传动工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停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库架(3)是由四根支撑架合围而成,且相邻两组支撑架之间多组支杆相互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停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停车机构(4)是由停车篮(41)、连接座(42)、吊臂(43)、支撑拉杆(44)以及连接杆(45)组成,所述连接座(42)固定连接在停车篮(41)两侧的外壁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停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42)的表面转动连接有吊臂(43),所述停车篮(41)的正上方设置有支撑拉杆(44),所述支撑拉杆(44)的两端皆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华,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暻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