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上多人救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9274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03: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水上救援器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水上多人救援器,包括救援器主体、转向式水翼和摄像头,所述救援器主体的两侧均安装有弹出式舱门,且弹出式舱门的内侧均设置有充气式气垫,所述充气式气垫的上方均设置有防滑扶手,所述弹出式舱门的外壁均安装有侧边扶手,且侧边扶手的上方均安装有信号灯,并且信号灯的上方均设置有反光条,所述转向式水翼设置于救援器主体的底部,且转向式水翼的后侧安装有分离式水翼;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电脑规划救援路线并远程遥控救援器至指定施救水域,在航行过程中能够实现自扶正,从而大幅提升航行速度,抵达施救水域后,提供装备救生衣等救援物资,在救援情况下准备更加充足,有利于救援工作的正常进行。行。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上多人救援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上救援器领域,具体是一种水上多人救援器。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海上救援是用几条或者几十条大型船只作为母舰各自负责一小块区域,小艇和飞机依靠大船,不断前出搜索,整个过程需要人控制大船和小船,救援操作麻烦且需要耗费极大地人力和物力,进行海上救援时通常会面对面积巨大的搜救区域,可能会遇见无法预见的恶劣环境和险情,救援时需和大船配合救援造成一些救援时间的浪费。
[0003]传统的水上救援器存在在海上搜救时通常需要搜索面积很大的海面,在找到海难现场或者落水人员后进行施救时,救援器又显得能力不足,无法应对较大的风浪造成的复杂的救援环境,无法同时对多人进行救援,在面对或者落水人员数量较多时,小型的救援器通常都难以胜任的问题。
[0004]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水上多人救援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了在海上搜救时通常需要搜索面积很大的海面,在找到海难现场或者落水人员后进行施救时,救援器又显得能力不足,无法应对较大的风浪造成的复杂的救援环境,无法同时对多人进行救援,在面对或者落水人员数量较多时,小型的救援器通常都难以胜任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水上多人救援器,包括救援器主体、转向式水翼和摄像头,所述救援器主体的两侧均安装有弹出式舱门,且弹出式舱门的内侧均设置有充气式气垫,所述充气式气垫的上方均设置有防滑扶手,所述弹出式舱门的外壁均安装有侧边扶手,且侧边扶手的上方均安装有信号灯,并且信号灯的上方均设置有反光条,所述转向式水翼设置于救援器主体的底部,且转向式水翼的后侧安装有分离式水翼,所述转向式水翼与分离式水翼的上方均设置有升降结构,且升降结构的内部均安装有螺纹管,所述螺纹管的外侧安装有套管,且套管的底部设置有电机,所述救援器主体的外壁前侧设置有防撞胶条,所述摄像头安装于救援器主体的顶部前侧,且摄像头的后侧安装有GPS,所述推进器主体设置于救援器主体的尾部,且推进器主体的外壁设置有转动块,所述转动块的外侧设置有连接板,且连接板的端部连接有推进器转向结构。
[0007]优选的,所述救援器主体的顶部中间位置安装有第一防护箱,且第一防护箱的后侧安装有第二防护箱,所述弹出式舱门的后侧安装有伸缩爬梯。
[0008]优选的,所述充气式气垫与弹出式舱门之间为紧密贴合,且弹出式舱门关于救援器主体的中轴线对称设置有两个。
[0009]优选的,所述防滑扶手与充气式气垫之间为胶水粘接,且防滑扶手的外壁采用防滑材质。
[0010]优选的,所述信号灯关于救援器主体的中轴线对称设置有两个,且信号灯与弹出
式舱门之间为焊接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转向式水翼可进行水平方向180
°
转动,且转向式水翼与升降结构之间为固定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螺纹管与套管之间为螺纹连接,且螺纹管与套管均采用防水材质。
[0013]优选的,所述防撞胶条与救援器主体之间为胶水粘接,且防撞胶条采用橡胶材质。
[0014]优选的,所述推进器主体通过转动块与推进器转向结构构成转动结构,且推进器转向结构的端部采用半球形结构。
[0015]优选的,所述第一防护箱以及第二防护箱均与救援器主体之间为卡合连接,且救援器主体与伸缩爬梯之间为滑动连接。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
[0017]1.当需要进行水上救援时,投放救援器主体于水中,电脑规划救援路线并远程遥控救援器主体至指定施救水域,在航行过程中,救援器主体内置芯片可以检测救援器主体姿态角,当姿态角大于设定阈值,芯片会调动推进器主体向反向推进,同时可调整分离式水翼的倾角,提供与救援器主体倾斜相反方向的力,实现自扶正,水翼给救援器主体提供升力根据伯努利原理,水翼上端弧度大于下端,水流流经上下端时,上下产生压力差,救援器主体略高于水面,水对救援器主体产生阻力变小,从而大幅提升航行速度;
[0018]2.救援器主体前端设置有防撞胶条,救援过程中防撞胶条可有效防止对落水人员造成二次伤害,在水上与鱼类、海洋漂浮物等发生碰撞时起到较好缓震效果,推进器主体的推进器转向结构为半球形结构,推进器主体转动角度时,通过转动块与连接板的辅助连接作用,在推进器转向结构内部进行转动,这样能够通过改变出水口方向而不改变螺旋桨方向实现转向,相比较下这种转向方式更加灵活,抵达施救水域后,第一防护箱以及第二防护箱可以装备救生衣、救生抛绳包等救援物资,在救援情况下准备更加充足,有利于救援工作的正常进行,充气式气垫使得装置能够更加稳定的漂浮于水面;
[0019]3.救援器主体的两侧通过配置多个信号灯和反光条,便于在海上识别,有助于快速发现救援器主体并对其进行收回,救援器侧面舱室底部为V型板折叠结构,救援器主体自动返航,无线图像传输设备接收所述摄像头传送的视频信息,并将接收到的视频信息发送主控板,定位模块通过GPS用于定位航行器主体的位置及规划航行路径,并将位置信息及航行路径发送至主控板,拖拽回的路程上,分离式水翼拆分并各自运作,通过改变各自倾角,达到减少横摇,让救援器主体更加平稳运行的状态,此时救援器将不会高出水面航行。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正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专利技术弹出式舱门弹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专利技术弹出式舱门弹开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专利技术整体侧视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本专利技术弹出式舱门弹开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6为本专利技术整体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7为本专利技术分离式水翼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8为本专利技术分离式水翼侧视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9为本专利技术分离式水翼改变倾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10为本专利技术推进器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1]图11为本专利技术推进器主体转动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中:1、救援器主体;2、弹出式舱门;3、充气式气垫;4、防滑扶手;5、侧边扶手;6、信号灯;7、转向式水翼;8、分离式水翼;9、升降结构;10、螺纹管;11、套管;12、电机;13、防撞胶条;14、反光条;15、GPS;16、摄像头;17、推进器主体;18、转动块;19、连接板;20、推进器转向结构;21、第一防护箱;22、第二防护箱;23、伸缩爬梯。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上多人救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救援器主体(1)、转向式水翼(7)和摄像头(16),所述救援器主体(1)的两侧均安装有弹出式舱门(2),且弹出式舱门(2)的内侧均设置有充气式气垫(3),所述充气式气垫(3)的上方均设置有防滑扶手(4),所述弹出式舱门(2)的外壁均安装有侧边扶手(5),且侧边扶手(5)的上方均安装有信号灯(6),并且信号灯(6)的上方均设置有反光条(14),所述转向式水翼(7)设置于救援器主体(1)的底部,且转向式水翼(7)的后侧安装有分离式水翼(8),所述转向式水翼(7)与分离式水翼(8)的上方均设置有升降结构(9),且升降结构(9)的内部均安装有螺纹管(10),所述螺纹管(10)的外侧安装有套管(11),且套管(11)的底部设置有电机(12),所述救援器主体(1)的外壁前侧设置有防撞胶条(13),所述摄像头(16)安装于救援器主体(1)的顶部前侧,且摄像头(16)的后侧安装有GPS(15),所述推进器主体(17)设置于救援器主体(1)的尾部,且推进器主体(17)的外壁设置有转动块(18),所述转动块(18)的外侧设置有连接板(19),且连接板(19)的端部连接有推进器转向结构(2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上多人救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救援器主体(1)的顶部中间位置安装有第一防护箱(21),且第一防护箱(21)的后侧安装有第二防护箱(22),所述弹出式舱门(2)的后侧安装有伸缩爬梯(2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上多人救援器,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技朱闽王宇林郭可盈孙嘉华陈卓婷侯越帝李佳文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