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等距播种农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8110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等距播种农机,涉及播种设备领域,解决了调整播种间距需要对开沟、播种部件一个一个拆卸移动调整间距,调整一次的耗时较长的问题。一种等距播种农机,包括主架体;所述主架体下部间隔设置有下播种架;所述下播种架上方设有排种器;所述主架体顶部固定有上种盒,主架体侧面固定有变速器,上种盒内部转动设有上螺旋轴,主架体前部固定有前架体,前架体中部转动有涡轮轴,涡轮轴中部间隔阵列有斜槽柱,涡轮轴首端和蜗杆啮合,下播种架中部固定有开沟件,开沟件中部设置有下播种管。本实用通过转动斜槽柱调整下播种架之间的距离,调整更加快速,且无需拆卸。且无需拆卸。且无需拆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等距播种农机


[0001]本技术属于播种设备
,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等距播种农机。

技术介绍

[0002]等距播种农机是用于农作物种植中的播种操作,等距播种农机等距设置有多个开沟、播种部件,等距播种农机的多个开沟部件同时对土地进行开沟播种,提升工作效率。
[0003]现有的等距播种农机的开沟、播种部件的为采用螺栓等方式固定,当需要调整播种间距时,需要拆卸固定的螺栓,对开沟、播种部件一个一个进行拆卸移动调整间距,拆卸部件较多,间距调整较为麻烦,调整一次的耗时较长,且开沟、播种部件的间距需要人员手动测量调整,很多时候直接采用目测调整间距,导致间距有宽有窄不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等距播种农机,以解决当需要调整播种间距时,需要拆卸固定的螺栓,对开沟、播种部件一个一个进行拆卸移动调整间距,拆卸部件较多,间距调整较为麻烦,调整一次的耗时较长,且开沟、播种部件的间距需要人员手动测量调整,很多时候直接采用目测调整间距,导致间距有宽有窄不均匀的问题。
[0005]本技术一种等距播种农机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0006]一种等距播种农机,包括主架体;所述主架体下部间隔设置有下播种架,下播种架上方设有排种器,主架体顶部固定有上种盒,主架体侧面固定有变速器,上种盒内部转动设有上螺旋轴,主架体前部固定有前架体,前架体中部转动有涡轮轴,涡轮轴中部间隔阵列有斜槽柱,下播种架前部和前架体后部横杆水平滑动连接,斜槽柱外部的斜槽和下播种架前部的滑柱滑动连接,斜槽柱转动时,下播种架沿着前架体后部的横杆做水平滑动,下播种架等距移动,涡轮轴首端和蜗杆啮合,蜗杆和主架体转动连接,前架体的两侧均转动有行走轮,行走轮和变速器的输入轴链条连接,上螺旋轴和变速器输出轴同步转动,下播种架中部固定有开沟件,开沟件中部设置有下播种管,下播种架后部设有覆土轮,覆土轮处于开沟件的后方,排种器中部设有内排种轮,内排种轮贯穿固定连接同步轴,内排种轮和排种器转动连接,排种器顶部和上种盒底部连通固定,排种器处于上螺旋轴的下方,同步轴尾端和主架体转动,同步轴首端和变速器输出轴同步转动,排种器底端连通有软管,排种器底端软管和下播种管上部滑动套装,排种器和下播种管连通。
[0007]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08]1、本技术通过转动斜槽柱调整下播种架之间的距离,调整土地播种沟的开间距,适应不同作物的播种开沟的间距,适应不同作物播种的开沟要求,提升对不同作物开沟间距的兼容性,无需拆卸,快速进行不同农作物播种的转换。
[0009]2、本技术通过变速器调整内排种轮和同步轴的转速,调整排种器的排种密度,适应不同作物的不同播种密度要求,提升对不同作物播种的适应性。
[0010]3、本技术上螺旋轴的转动带动上种盒内部种子横向移动,避免种子淤积在排
种器之间,排种器和下播种管软管连接,适应下播种管位移后的位置变化,保证种子的顺利连通。
[0011]4、本技术多个下播种架之间的距离调整为同步的等距调整,使得下播种架的间距更加一致,避免出现间距有宽有窄不均匀的问题,下播种架同步移动免去了一个个调整较为繁琐浪费时间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本技术覆土轮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是本技术下播种架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4是本技术上种盒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0017]1、主架体;101、上种盒;102、变速器;103、上螺旋轴;104、前架体;105、涡轮轴;106、斜槽柱;107、蜗杆;108、行走轮;2、下播种架;201、开沟件;202、覆土轮;203、下播种管;3、排种器;301、内排种轮;302、同步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9]实施例:
[0020]如附图1至附图4所示:
[0021]本技术提供一种等距播种农机,包括主架体1;主架体1顶部固定有上种盒101,主架体1侧面固定有变速器102,上种盒101内部转动设有上螺旋轴103,主架体1前部固定有前架体104,前架体104中部转动有涡轮轴105,涡轮轴105中部间隔阵列有斜槽柱106,涡轮轴105首端和蜗杆107啮合,蜗杆107和主架体1转动连接,前架体104的两侧均转动有行走轮108,行走轮108和变速器102的输入轴链条连接,上螺旋轴103和变速器102输出轴同步转动,上螺旋轴103外部的螺旋凸环带动上种盒101内部种子横向移动,避免种子淤积在排种器3之间;主架体1下部间隔设置有下播种架2,下播种架2中部固定有开沟件201,开沟件201中部设置有下播种管203,下播种架2后部设有覆土轮202,覆土轮202处于开沟件201的后方,开沟件201先深入地面进行开沟,下播种管203将种子引入到开好的沟中,倾斜的覆土轮202将外侧的土壤覆盖到种子上,下播种架2前部和前架体104后部横杆水平滑动连接,斜槽柱106外部的斜槽和下播种架2前部的滑柱滑动连接,转动蜗杆107,蜗杆107外部的螺旋齿带动涡轮轴105转动,涡轮轴105和斜槽柱106进行同步转动,斜槽柱106外部的斜槽引导下播种架2水平移动,下播种架2之间进行等距移动,开沟件201、覆土轮202、下播种管203均同步移动;
[0022]下播种架2上方设有排种器3,排种器3中部设有内排种轮301,内排种轮301外部环绕阵列有弧形凹槽,内排种轮301贯穿固定连接同步轴302,内排种轮301和排种器3转动连接,排种器3和内排种轮301进行种子的梳理排序,排种器3底端连通有软管,排种器3底端软管和下播种管203上部滑动套装,下播种管203和软管下端滑动伸缩适应下播种管203位移后的位置变化,保证种子的顺利连通,排种器3和下播种管203连通,上种盒101内部的种子
由排种器3进入到下播种管203。
[0023]其中,排种器3顶部和上种盒101底部连通固定,排种器3处于上螺旋轴103的下方,同步轴302尾端和主架体1转动,同步轴302首端和变速器102输出轴同步转动,过拨动变速器102顶部控制杆进行不同输入轴和输出轴的不同齿比调整,变速器102调整内排种轮301和同步轴302的转速,调整内排种轮301、同步轴302的转速,调整排种器3的排种密度,适应不同作物的不同播种密度要求,提升对不同作物播种的适应性。
[0024]其中,斜槽柱106转动时,下播种架2沿着前架体104后部的横杆做水平滑动,下播种架2等距移动,下播种架2之间进行等距移动,开沟件201、覆土轮202、下播种管203均同步移动,多个下播种架2同步等距调整,使得下播种架2的间距更加一致,避免出现间距有宽有窄不均匀的问题,下播种架2同步移动免去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等距播种农机,其特征在于:播种农机包括主架体(1);所述主架体(1)下部间隔设置有下播种架(2);所述下播种架(2)上方设有排种器(3);所述主架体(1)顶部固定有上种盒(101),主架体(1)侧面固定有变速器(102),上种盒(101)内部转动设有上螺旋轴(103),主架体(1)前部固定有前架体(104),前架体(104)中部转动有涡轮轴(105),涡轮轴(105)中部间隔阵列有斜槽柱(106),涡轮轴(105)首端和蜗杆(107)啮合。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等距播种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蜗杆(107)和主架体(1)转动连接,前架体(104)的两侧均转动有行走轮(108),行走轮(108)和变速器(102)的输入轴链条连接,上螺旋轴(103)和变速器(102)输出轴同步转动。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等距播种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播种架(2)中部固定有开沟件(201),开沟件(201)中部设置有下播种管(203),下播种架(2)后部设有覆土轮(202),覆土轮(202)处于开沟件(201)的后方。4.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伟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世伟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