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电桩作业船的单桩移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27193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风电桩作业船的单桩移动装置,包括一对承重滑轨、数对滑墩和两台推力油缸。一对承重滑轨一一对应地纵向固定在主甲板面的左右侧;每根承重滑轨由两排承重块构成,两排承重块之间构成纵向滑槽,每排承重块的相邻的承重块之间构成支撑点;数对滑墩一一对应地且纵向间隔地安装在一对承重滑轨上;滑墩的顶面为凹弧面,滑墩的底面的横向中部突设一导向条;两台推力油缸均以活塞杆的端头朝向船艉的方式设在一对承重滑轨的纵向滑槽内,使两对铰接在两台推力油缸后端的滑块均设在位于同一个纵向位置的支撑点中,并使该两台推力油缸的活塞杆的端头一一对应地抵在一对滑墩的前端面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单桩在主甲板面上安全移动的问题。甲板面上安全移动的问题。甲板面上安全移动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电桩作业船的单桩移动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风电桩作业船的单桩移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风电桩作业船是海上风电安装的重要关键装备,风机桩是通过作业船的起重机吊打的方式打入海底深处,支撑整台风机作业,抵抗海上极限恶劣风浪。风电桩作业船一般出海作业时,只能临时载运1到2根单桩,到海场作业时,大多数单桩都需依靠运输船补给。风电桩作业船的主甲板面积虽然很大,也能装载多根单桩,但由于起重机的吊装能力限制,只能在最大起重能力变幅范围内载运1~2根单桩。以一根长度为100m,重量为2500t的单桩为例,起重机第一主钩的额定起重量为3000t,起重机第二主钩的额定起重量为2000t,起重机的最大起重能力变幅范围为32m~46m,由于起重机要将单桩吊起至距主甲板面21.5m后再向船艉回转将单桩下放至水中,因此只能起吊两根设在距起重机的回转中心32m~46m内的单桩(见图1a和图1b),设在最大起重能力变幅范围外的主甲板面上的单桩就无法起吊,因此不能充分发挥风电桩作业船的能力,进而使作业效率得不到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风电桩作业船的单桩移动装置,它有效解决了大型海上风电单桩在主甲板面上安全移动的问题,提高风电桩作业船的作业效率。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风电桩作业船的单桩移动装置,安装在风电桩作业船的主甲板面上并包括一对承重滑轨、数对滑墩和两台推力油缸;其中,
[0005]一对承重滑轨一一对应地纵向固定在所述主甲板面的左右侧;每根承重滑轨由两排承重块构成,两排承重块之间构成纵向滑槽,每排承重块的相邻的承重块之间构成支撑点;所述承重块呈长条矩形块,且承重块的前端面与底面的夹角α和后端面与底面的夹角α均小于90
°

[0006]数对滑墩一一对应地且纵向间隔地安装在一对承重滑轨上;每个滑墩的宽度与单根承重滑轨的宽度适配,每个滑墩的顶面为凹弧面,每个滑墩的底面的横向中部突设一宽度小于所述纵向滑槽的宽度的导向条;
[0007]所述推力油缸采用后端带铰接板的重型油缸;所述推力油缸通过一根插铰接板的铰接孔中的铰轴与一对一一对应地设在铰接板两侧的滑块铰接,该一对滑块的相对面的间距大于等于所述纵向滑槽的宽度;所述滑块的高度大于所述承重块的高度,滑块的底面的长度小于所述支撑点的长度,滑块的顶面的长度大于支撑点的长度,且滑块的后端面与底面的夹角β大于90
°
,滑块的前端面与底面的夹角等于所述承重块的前端面与底面的夹角α;
[0008]两台推力油缸均以活塞杆的端头朝向船艉的方式一一对应地设在一对承重滑轨的纵向滑槽内,使两对一一对应地铰接在两台推力油缸后端的滑块均设在位于同一个纵向位置的支撑点中,并使该两台推力油缸的活塞杆的端头一一对应地抵在一对滑墩的前端面
上,使架设在该对滑墩上的单桩在两台推力油缸的作用下向船艉方向移动至起重机的最大起重能力变幅范围内。
[0009]上述的风电桩作业船的单桩移动装置,其中,所述承重块的底面的长
×
宽=1940mm
×
500mm,承重块的高度为300mm;所述纵向滑槽的宽度为400mm;所述支撑点的长度为460mm。
[0010]上述的风电桩作业船的单桩移动装置,其中,所述滑墩的宽度为1500mm;所述导向条的宽度为300mm,高度为300mm。
[0011]上述的风电桩作业船的单桩移动装置,其中,所述滑墩的底面在所述导向条的两侧均覆有尼龙垫;所述尼龙垫的厚度为150mm,该尼龙垫的底面或承重滑轨的顶面涂有润滑油,使尼龙垫与承重滑轨的摩擦系数为0.04~0.06。
[0012]本技术的风电桩作业船的单桩移动装置具有以下特点:
[0013]1)通过在主甲板面上固定一对承重滑轨,并且每根承重滑轨由两排承重块构成,两排承重块之间构成纵向滑槽,每排承重块的相邻的承重块之间构成支撑点;
[0014]2)在一对滑轨上安装多对滑墩,每对滑墩架设一根单桩,使风电桩作业船能够载运多根单桩;在每根承重滑轨上配置一台推力油缸,并在两台推力油缸的后端均铰接一对滑块,使两台推力油缸各自通过一对滑块设在一对承重滑轨的支撑点中;滑墩的特殊形状能保证推力油缸具有很好的受力点,且在推力油缸的活塞杆顶推滑墩时,滑块不会脱出支撑点,在推力油缸的活塞杆回缩时,能保证滑块从支撑点内横向滑出进入下一个支撑点;
[0015]3)本技术的风电桩作业船的单桩移动装置,有效解决了大型海上风电单桩在主甲板面上安全移动的问题,能将单桩推至起重机的最大起重能力变幅范围内,充分发挥风电桩作业船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0016]图1a是现有的风电桩作业船的起重机在船艏方向起吊单桩的示意图;
[0017]图1b是现有的风电桩作业船的起重机吊着单桩回转至船船艉方向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的风电桩作业船的单桩移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图2中P部位的放大图;
[0020]图4是本技术的风电桩作业船的单桩移动装置中的承重滑轨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a是图4的俯视图;
[0022]图5是本技术的风电桩作业船的单桩移动装置中的滑墩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a是图4中的A

A向视图;
[0024]图6是本技术的风电桩作业船的单桩移动装置中的推力油缸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6a是图6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7]本实施例中提及的“前”是指风电桩作业船的船艏方向,“后”是指风电桩作业船的船艉方向。
[0028]请参阅图2至图6a,本技术的风电桩作业船的单桩移动装置,安装在风电桩作
业船的主甲板面100上并包括一对承重滑轨1、数对滑墩2和两台推力油缸3。
[0029]一对承重滑轨1一一对应地纵向固定在主甲板面100的左右侧;每根承重滑轨1由两排承重块10构成,两排承重块10之间构成纵向滑槽1A,每排承重块10的相邻的承重块之间构成支撑点1B;承重块10呈长条矩形块,且承重块10的前端面与底面的夹角α和后端面与底面的夹角α均小于90
°
;本实施例的承重块10的底面的长
×
宽=1940mm
×
500mm,承重块10的高度为300mm;纵向滑槽1A的宽度为400mm;支撑点1B的长度为460mm;α为85
°
;承重块10通过焊接固定在主甲板面100上。
[0030]数对滑墩2一一对应地且纵向间隔地安装在一对承重滑轨1上;本实施例在承重滑轨1上安装五对滑墩2;滑墩2的宽度与单根承重滑轨1的宽度适配,滑墩2的顶面为凹弧面,五对滑墩2上各架设一根单桩200;滑墩2的底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电桩作业船的单桩移动装置,安装在风电桩作业船的主甲板面上并包括一对承重滑轨、数对滑墩和两台推力油缸;其特征在于,一对承重滑轨一一对应地纵向固定在所述主甲板面的左右侧;每根承重滑轨由两排承重块构成,两排承重块之间构成纵向滑槽,每排承重块的相邻的承重块之间构成支撑点;所述承重块呈长条矩形块,且承重块的前端面与底面的夹角α和后端面与底面的夹角α均小于90
°
;数对滑墩一一对应地且纵向间隔地安装在一对承重滑轨上;每个滑墩的宽度与单根承重滑轨的宽度适配,每个滑墩的顶面为凹弧面,每个滑墩的底面的横向中部突设一宽度小于所述纵向滑槽的宽度的导向条;所述推力油缸采用后端带铰接板的重型油缸;所述推力油缸通过一根插铰接板的铰接孔中的铰轴与一对一一对应地设在铰接板两侧的滑块铰接,该一对滑块的相对面的间距大于等于所述纵向滑槽的宽度;所述滑块的高度大于所述承重块的高度,滑块的底面的长度小于所述支撑点的长度,滑块的顶面的长度大于支撑点的长度,且滑块的后端面与底面的夹角β大于90
°
,滑块的前端面与底面的夹角等于所述承重块的前端面与底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季振祥孙伟明赵龙刘昌鹏潘峰黄超朱亚洲张志泉张高建徐金牛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海峰风电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