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训练康复装置,涉及训练康复器械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训练台,所述训练台的内部开设有容纳腔;收纳筒,所述收纳筒固定连接在训练台上。在使用时,通过让使用者的双手转动训练台上的两个转动盘,能够对其手臂进行训练,且在转动盘转动的时候会带动第一转轴转动,并与第一主动轮、第一从动轮、第三转轴、第二从动轮等结构相配合,能够带动第二转轴与驱动轮转动,从而带动齿环在容纳腔内进行往复运动,从而带动固定座与放置座做往复运动,从而带动使用者腿部进行屈膝训练,综上所述,当使用者转动转动盘进行手臂康复训练时,也能够使腿部也一起进行屈膝运动,以此便于实现上下肢一体协同训练,提高使用者的训练效果。果。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训练康复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训练康复器械
,具体为一种训练康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老龄人群中脑血管、神经系统疾病多发,多数有偏瘫的症状。同时,因意外事故而造成的神经损伤或肢体损伤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使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丧失或部分丧失的人数在逐年上升,康复训练是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利用康复训练装置对患者进行训练,以恢复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关节活动训练,手指精细动作训练,肌力增强训练,耐力训练和认知功能训练等患者,现有的训练装置,一般是通过拉环结构单独对上肢进行拉伸训练,或通过动感单车等类型器械单独对下肢进行康复训练,功能较为单一,不能同时对上下肢进行协同康复训练,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训练康复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训练康复装置,能够对使用者的上下肢进行一体协同训练,便于增强训练效果。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训练康复装置,包括:
[0005]训练台,所述训练台的内部开设有容纳腔;收纳筒,所述收纳筒固定连接在训练台上,所述收纳筒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主动轮,且所述第一转轴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转动盘;传动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纳腔的内部,用于对第一主动轮进行传动;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两个齿环,所述齿环上活动连接有驱动轮、所述驱动轮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主动轮。
[0006]进一步的,所述训练台上活动连接有坐凳,所述坐凳的侧壁上转动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转把。
[0007]进一步的,所述训练台上固定连接有螺母套,且螺母套与螺纹杆之间相互适配。
[0008]进一步的,所述训练台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坐凳相适配的滑槽。
[0009]进一步的,所述收纳筒的底部与容纳腔相贯通,且第一转轴贯穿收纳筒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容纳腔的内壁上。
[0010]进一步的,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容纳腔内部的支撑套,所述支撑套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靠近第一主动轮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传动轮,远离第一主动轮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传动轮。
[0011]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用于对脚部进行固定的放置座,且放置座上安装有弹性带。
[0012]进一步的,所述训练台的顶部开设有与固定座相适配的条形槽。
[0013]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轮为缺齿轮,且齿环的内壁两侧固定连接有与缺齿轮相适配
的齿牙。
[0014]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导向轮,且支撑板的侧壁上还固定连接有弹性杆。
[0015]本专利技术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6]本专利技术在使用时,设置的转动盘、第一转轴、第一主动轮、第一从动轮等结构的相互配合,能够带动第三转轴与第二从动轮转动,从而带动第二转轴转动,然后通过驱动轮、齿环等结构使固定座与放置座也会跟随齿环做往复运动,从而带动使用者腿部进行屈膝训练,具体而言,当使用者转动转动盘进行手臂康复训练时,也能够带动腿部一起进行屈膝运动,以此便于实现上下肢一体协同训练,提高使用者的训练效果,加快康复。
[0017]当然,实施本专利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容纳腔内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容纳腔内部结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收纳筒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传动组件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
[0024]1、训练台;2、容纳腔;3、收纳筒;4、第一转轴;5、第一主动轮;6、转动盘;7、传动组件;71、支撑套;72、第三转轴;73、第一传动轮;74、第二传动轮;8、固定座;9、支撑板;10、齿环;11、驱动轮;12、第二转轴;13、第二主动轮;14、坐凳;15、螺纹杆;16、转把;17、螺母套;18、滑槽;19、放置座;20、弹性带;21、条形槽;22、齿牙;23、导向轮;24、弹性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0026]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训练康复装置,包括:
[0027]训练台1,所述训练台1的内部开设有容纳腔2;收纳筒3,所述收纳筒3固定连接在训练台1上,所述收纳筒3与容纳腔2之间相互贯通,所述收纳筒3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4,所述第一转轴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主动轮5,且所述第一转轴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转动盘6;传动组件7,设置在所述容纳腔2的内部,用于对第一主动轮5进行传动;固定座8,所述固定座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9,支撑板9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导向轮23,容纳腔2的内壁底部开设有与导向轮23相适配的导轨,用于在支撑板9移动时为其提供导向,且支撑板9的侧壁上还固定连接有弹性杆24,弹性杆2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弹性杆2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9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两个齿环10,所述齿环10上活动连接有驱动轮11、所述驱动轮1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12,所述第二转轴1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主动轮13。
[0028]在本申请中,如图2所示,齿环10的数量为两个,主要用于与驱动轮11相配合带动固定座8运动,在实际使用时,需要理解的是,齿环10的形状可以为矩形、短边为圆弧状的长方形,针对于本申请图示中齿环10的形状为短边为圆弧状的长方形,以此便于在驱动轮11转动时带动齿环10沿长边方向做循环往复运动,实现带动固定座8随之运动,从而带动使用者腿部进行锻炼。
[0029]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第一转轴4贯穿收纳筒3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容纳腔2的内壁上,在使用者转动转动盘6进行手部训练时,会带动第一转轴4进行转动,此外转动盘6与第一转轴4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转动盘6左右对称设置在训练台1的两侧,便于同时对使用者双手进行训练操作。
[0030]此外,如图1所示,训练台1上活动连接有坐凳14,所述坐凳14的侧壁上转动连接有螺纹杆15,所述螺纹杆1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转把16,且训练台1上固定连接有螺母套17,螺母套17与螺纹杆15之间相互适配,当转动转把16带动螺纹杆15转动时,螺纹杆15会在螺母套17的作用下带动坐凳14进行移动,便于对坐凳14与固定座8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对不同腿长的使用者进行适配。
[0031]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训练台1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坐凳14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训练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训练台(1),所述训练台(1)的内部开设有容纳腔(2);收纳筒(3),所述收纳筒(3)固定连接在训练台(1)上,所述收纳筒(3)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4),所述第一转轴(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主动轮(5),且所述第一转轴(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转动盘(6);传动组件(7),设置在所述容纳腔(2)的内部,用于对第一主动轮(5)进行传动;固定座(8),所述固定座(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9),所述支撑板(9)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两个齿环(10),所述齿环(10)上活动连接有驱动轮(11)、所述驱动轮(1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12),所述第二转轴(1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主动轮(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训练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训练台(1)上活动连接有坐凳(14),所述坐凳(14)的侧壁上转动连接有螺纹杆(15),所述螺纹杆(1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转把(1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训练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训练台(1)上固定连接有螺母套(17),且螺母套(17)与螺纹杆(15)之间相互适配。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训练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训练台(1)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坐凳(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国华,庞振石,吴皓天,李悦,
申请(专利权)人:廊坊爱德堡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