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桥梁防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其涉及桥梁技术领域,桥梁防水结构包括:混凝土层;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层上方的沥青层;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层和沥青层之间的防水结构,所述防水结构包括:自所述混凝土层向所述沥青层方向依次设置的基层处理剂层、胎体增强纤维层、热熔橡胶沥青层和碎石层,所述基层处理剂层用于粘接所述胎体增强纤维层和所述混凝土层。本申请能够降低防水结构出现失效的可能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桥梁防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桥梁
,特别涉及一种桥梁防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桥梁荷载也随之不断提高,钢筋混凝土桥面板在经受车辆重复荷载的震动、冲击、拉伸和剪切等力性能及温度和气候变化引起的收缩形变的影响,钢筋混凝土桥面会产生细微裂缝而引起桥面渗水或漏水,致使钢筋锈蚀,影响桥梁的耐久性。尤其在伸缩缝现浇缝混凝土结合部、中分带分幅缝处,虽在设计和施工中采取了多种防裂措施,但总会在相对薄弱环节处产生裂缝。为了提高桥梁的使用年限,节省养护维修成本,目前一般会在钢筋混凝土桥面上设置防水层及防水卷材组合形成的综合防水层,或者采用其它相类似的措施以达到桥面有效防水、提高桥梁耐久性的目的。
[0003]但是在上面的防水结构中,由于下面层沥青混合料中的石子料径较大,混合料与综合防水层的层间结合实际上是“点接触”,相当于说,与防水层接触的石子绝大多数是石子的角尖,很容易将防水层戳穿,使防水层起不到防水的作用。另外,一旦综合防水层下方的混凝土结构出现开裂,防水层会跟着下方混凝土一同出现开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桥梁防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其能够降低防水结构出现失效的可能性。
[000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桥梁防水结构,所述桥梁防水结构包括:
[0007]混凝土层;
[0008]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层上方的沥青层;
[0009]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层和沥青层之间的防水结构,所述防水结构包括:自所述混凝土层向所述沥青层方向依次设置的基层处理剂层、胎体增强纤维层、热熔橡胶沥青层和碎石层,所述基层处理剂层用于粘接所述胎体增强纤维层和所述混凝土层。
[0010]优选地,所述基层处理剂层包括沥青基材料基层处理剂或乳化沥青。
[0011]优选地,所述胎体增强纤维层包括聚酯无纺布材料或无碱玻璃纤维。
[0012]优选地,所述桥梁防水结构还包括:
[0013]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梁体,所述混凝土层设置在所述梁体上方;
[0014]设置在所述梁体上方的防撞部,所述混凝土层延伸至所述防撞部的侧壁处;
[0015]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层上方的平石,所述平石与所述沥青层并列设置,所述平石与所述沥青层的上端面齐平,所述平石位于所述沥青层和所述防撞部之间。
[0016]优选地,所述防撞部的侧壁上开设有凹槽;
[0017]所述桥梁防水结构还包括:
[0018]防水卷材,部分所述防水卷材位于所述防水结构、所述平石与所述混凝土层之间,
所述防水卷材延伸至所述防撞部并随着所述防撞部的侧壁向上延伸且进入至所述凹槽中;
[0019]设置在所述凹槽中用于对所述防水卷材的端部与所述防撞部之间进行密封的封堵部。
[0020]优选地,所述凹槽的最下端高于等于所述平石的最上端。
[0021]优选地,所述桥梁防水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凹槽中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穿设过所述防水卷材钉入所述防撞部。
[0022]优选地,所述防水卷材在所述凹槽中至少具有一处弯折;所述凹槽的下端面沿水平方向延伸或在所述防撞部的内侧壁向外侧壁的方向上高度呈降低趋势;所述凹槽的上端面呈斜面,其在所述防撞部的外侧壁向内侧壁的方向上高度逐渐增高;所述封堵部由环氧砂浆形成。
[0023]优选地,所述平石、所述沥青层、所述防水卷材与所述防水结构相接处设置有密封胶;
[0024]所述平石与所述防水卷材的由水平转变成向上延伸的折角处设置有密封胶;
[0025]所述防撞部、所述混凝土层与所述梁体的相接处设置于密封胶。
[0026]一种桥梁防水结构的施工方法,所述桥梁防水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7]将混凝土层的上表面进行打磨处理以使其粗糙度达到0.5mm至1mm之间,并将混凝土层的上表面清理干净;
[0028]在所述混凝土层的上表面打磨、清理完成之后,在所述混凝土层的上表面涂刷基层处理剂层,所述基层处理剂层的厚度大于等于0.5mm且小于等于1mm;
[0029]在所述基层处理剂层上铺设胎体增强纤维以形成胎体增强纤维层,胎体增强纤维的长度范围在1.5cm至3cm之间,且用量不得小于300g/m2;
[0030]在胎体增强纤维层上铺洒热熔橡胶沥青以形成热熔橡胶沥青层,所述热熔橡胶沥青铺洒的温度范围在190℃至210℃之间;
[0031]将碎石加热并和热沥青或乳化沥青预搅拌,再将和热沥青或乳化沥青预搅拌后的所述碎石铺设在所述热熔橡胶沥青层上以形成碎石层;
[0032]在所述碎石层上铺设沥青层。
[0033]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显著有益效果:
[0034]本申请中桥梁防水结构中的胎体增强纤维层由于具有高强度和高模量的性能,其位于热熔橡胶沥青层下方,其可以加强热熔橡胶沥青层的强度、扛拉裂性能,有效防止碎石层破坏热熔橡胶沥青层,从而避免由于碎石层与热熔橡胶沥青层的点接触造成破坏,同时碎石层可以较好的起到与桥面沥青层的连接作用,以便后期热熔橡胶沥青层、碎石层和沥青层之间有效地粘结、固定。上述桥梁防水结构具有防水效果好、结构简单、实用性强的特点。
[0035]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专利技术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附图说明
[0036]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专利技术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专利技术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专利技术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专利技术。
[0037]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桥梁防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防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9]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
[0040]1、梁体;2、混凝土层;3、沥青层;4、防水结构;41、基层处理剂层;42、胎体增强纤维层;43、热熔橡胶沥青层;44、碎石层;5、防撞部;51、凹槽;52、封堵部;6、平石;7、防水卷材;8、固定件;9、密封胶。
具体实施方式
[0041]结合附图和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细节。但是,在此描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而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教导下,技术人员可以构想基于本专利技术的任意可能的变形,这些都应被视为属于本专利技术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桥梁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梁防水结构包括:混凝土层;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层上方的沥青层;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层和沥青层之间的防水结构,所述防水结构包括:自所述混凝土层向所述沥青层方向依次设置的基层处理剂层、胎体增强纤维层、热熔橡胶沥青层和碎石层,所述基层处理剂层用于粘接所述胎体增强纤维层和所述混凝土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处理剂层包括沥青基材料基层处理剂或乳化沥青。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胎体增强纤维层包括聚酯无纺布材料或无碱玻璃纤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梁防水结构还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梁体,所述混凝土层设置在所述梁体上方;设置在所述梁体上方的防撞部,所述混凝土层延伸至所述防撞部的侧壁处;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层上方的平石,所述平石与所述沥青层并列设置,所述平石与所述沥青层的上端面齐平,所述平石位于所述沥青层和所述防撞部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桥梁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部的侧壁上开设有凹槽;所述桥梁防水结构还包括:防水卷材,部分所述防水卷材位于所述防水结构、所述平石与所述混凝土层之间,所述防水卷材延伸至所述防撞部并随着所述防撞部的侧壁向上延伸且进入至所述凹槽中;设置在所述凹槽中用于对所述防水卷材的端部与所述防撞部之间进行密封的封堵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桥梁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最下端高于等于所述平石的最上端。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桥梁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梁防水结构还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东伟,唐汉杰,王亮,赵旭升,王峰峰,梁鑫磊,宋军娜,赵明帅,余章亮,田丰,赵海超,王志豪,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