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出端抗超高过载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42412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输出端抗超高过载电机,包括前、后端盖和电机壳,电机壳前、后两端分别通过前、后端盖封闭;前、后端盖和电机壳组成的腔体中设置有定子和转子,转子通过电机壳内两端设置的第一、第二轴承实现定位;所述电机壳靠前端位置设置有向内的环状凸台,所述凸台与前端盖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一减震机构和第二轴承,所述凸台与转子之间设置有第二减震机构;所述后端盖及与之相邻的第一轴承之间设置有第一减震机构,所述转子与后端盖之间设置有减震球。当电机输出端受到高过载时,多个减震机构联动配合,可有效防止电机转子对轴承的损伤;大大提升了电机整体结构的可靠性,极大地延长了电机的使用寿命。地延长了电机的使用寿命。地延长了电机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输出端抗超高过载电机


[0001]本技术涉及属于微特电机设计
,具体涉及一种输出端抗超高过载电机。

技术介绍

[0002]电机作为一种能将电能转换为旋转的机械能的机电产品被广泛运用于工业、公共设施、家用电器、汽车产业和航空航天等各种领域。是机床、工业机器人、水泵、风机、飞机、雷达、导弹以及各种家用电器设备的主要动力输出元。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对电机的性能指标、工作可靠性设计要求越来越高;在一些特殊的应用领域,对电机的抗过载,耐高温、高速反应以及防冲击性能上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
[0003]目前微电机设计领域内,专利CN107888011A公开了一种电机抗超高冲击过载的装置和方法,其主要是通过在转子轴上设置挡圈和在转子底端添加碟形弹簧来承受较大的冲击载荷;专利CN103904811A公开了一种输出端抗超高过载电机,其主要是通过莲花套机构使得电机轴承能够在承受超高冲击载荷时得到有效的保护。
[0004]针对抗超高冲击过载的电机在现有的大部分电机结构设计中存在如下主要缺陷:在电机转子轴承受轴向方向的超高冲击载荷时都会存在轴承内圈与外圈被冲散,导致轴承滚珠脱轨,造成轴承的损坏。除此之外在电机受冲击力较小一端也未对轴承进行保护,导致轴承在反冲击力的作用下受损。这对一些要求电机要经受超高冲击的工作环境而言难以实现;虽然专利CN110176828A公开了一种抗超高过载电机及方法,特别适用于当电机尾端受到超高过载冲击时,转子对电机尾端壳体瞬时冲击;该专利在转子后端与电机尾端壳体之间设计组合式减震结构,配合输出端的减震设计;当转子轴向过载时,转子经过两次缓冲作用,抵抗冲击过载,从而实现提高整个电机抗超高冲击过载性能。该专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优的抗冲击性能;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发现,这一类电机特别适用于尾端受高过载冲击。对于某些特定场景,高过载冲击可能存在于电机输出端,当电机输出端受到高过载冲击时,电机转子瞬时轴向窜动并传递反向冲击载荷,极易对轴承造成破坏,严重影响了电机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出端抗超高过载电机,在电机输出端具有抗超过载性能的同时还能有效消除存在回弹力,大幅提升电机整体结构的可靠性。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设计了一种输出端抗超高过载电机,包括前、后端盖和电机壳,电机壳前、后两端分别通过前、后端盖封闭,前、后端盖和电机壳组成的腔体中设置有定子和转子,转子通过电机壳内两端设置的第一、第二轴承实现定位;特别的,所述电机壳靠前端位置设置有向内的环状凸台,所述凸台与前端盖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一减震机构和第二轴承,所述凸台与转子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减震机构;所述后端盖及与之相邻的第一轴承之
间设置有第三减震机构,所述转子尾端与后端盖之间设置有第四减震机构。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减震与第三减震机构可以采用相同设计,包括弹簧和调整垫圈,所述弹簧一端抵住端盖,另一端抵住所述调整垫圈,所述调整垫圈一端抵住所述弹簧,另一端抵住轴承外圈。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四减震机构为减震球,所述后端盖内部设有圆弧形凹槽,在所述转子一端设置圆弧形凹槽与所述后端盖内部的圆弧形凹槽对应,所述球体设置在两个圆弧形凹槽中;进而提高整个电机抗超高冲击过载性能。
[0009]进一步地,所述定子的绕组与印制板电路包括位置传感器组成一体,设置于后端盖与电机壳前端环状凸台之间形成的空腔内。
[0010]进一步地,所述转子前端为台阶轴形式,与所述第二减震机构相抵处设置有轴肩,以有效增加转子与减震机构之间的接触面积,最大化发挥减震效果。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减震机构为截面呈圆形的减震环;必要时,减震过程中,减震环吸震后,由圆形截面变为扁平截面,完成吸震后具有一定的回弹性能并恢复至初始状态。
[0012]进一步的,所述电机壳与前、后端盖之间通过螺钉实现封闭固定,两个用于固定的螺钉呈垂直分部;防止抗冲击过程中出现松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了电机结构的可靠性。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轴承、第二轴承均设置为深沟球轴承,但不局限于深沟球轴承。
[0014]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在于,当电机输出端受到高过载冲击时,电机转子瞬时轴向窜动并传递反向冲击载荷,该冲击载荷首先传递给第二轴承,第二轴承内圈通过滚珠将力传递给外圈、外圈将力传递给第一减震机构吸收;转子输出端向前端窜动的过程中,转子与电机壳体凸台之间设计的第二减震机构还起到同步联动吸震的作用,两者配合最大限度减缓转子窜动对轴承的冲击;转子在抗输出端高过载冲击之后存在一定的回弹力,该回弹力经转子尾端第三减震机构、第四减震机构同步吸收后依然得以有效消除。
[0015]具体在设计上,在电机壳体前端设置向内的环状凸台,该凸台两侧设置有两个减震机构即第一减震机构和第二减震机构;其中,第二减震机构与第二轴承的外圈定位接触,当所述第二轴承装入轴承孔以后,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与电机前端盖内壁之间采用间隙配合;当电机输出端受高过载冲击时,转子传递的反向冲击载荷通过所述第二轴承被引导至第一减震机构的弹簧上,经缓冲和吸收部分冲击能量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复位所述转子轴的作用;第一减震机构在吸震的同时,电机转子输出端与电机壳体向内凸台之间的第二减震机构同步吸震,两者配合最大限度减缓电机输出端对电机轴承的冲击;输出端抗高过载冲击后,由于转子存在一定的回弹力,该回弹力通过第三减震机构的弹簧的缓冲吸震之后,冲击力最终传递到所述第四减震机构的减震球和所述后端盖上得以消除,保证电机整体结构的可靠性。
[0016]最后,通过在定子绕组端面设置位置传感器,用来检测转子的位置,实现对电机的控制,大大减小了电机的轴向长度,提高了单位体积电机的输出功率。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8](1)本技术的电机最大的特点在于通过电机内部多个减震机构的联动配合设计,有效消除电机输出端高过载冲击对电机内部结构带来的影响,防止电机输出端对电机
轴承的冲击破坏;电机输出端做了创新性改进设计,在电机壳体设计一向内的凸台,该凸台两侧设计两个减震机构;电机输出端受到高过载冲击时,两个减震机构主要用于吸收电机输出端对轴承的瞬时反向冲击载荷,从而有效防止该冲击力对电机轴承的破坏;电机在抗高过载冲击后,转子存在一定的回弹力,该回弹力通过转子尾端区域设计的两个减震机构依然得以很好的消除,大大提升了电机整体结构的可靠性,极大地延长了电机的使用寿命;对于电机输出端高过载工况,电机可靠性提升尤为明显;可以理解为,电机的转子前后端共计设计有四处减震机构,四个减震机构协同工作,同步吸收电机输出端高过载情况下的抗冲击载荷,以达到电机可靠工作的目的。
[0019](2)本技术的输出端抗超高冲击过载的电机,第一减震机构与第三减震机构设计结构形式可以多种形式,常见的形式可以采用减震弹簧,通过在前端盖和第二轴承之间设置弹簧和调整垫圈,弹簧一端抵住前端盖,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出端抗超高过载电机,包括前、后端盖和电机壳,电机壳前、后两端分别通过前、后端盖封闭,前、后端盖和电机壳组成的腔体中设置有定子和转子,转子通过电机壳内两端设置的第一、第二轴承实现定位;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壳靠前端位置设置有向内的环状凸台,所述凸台与前端盖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一减震机构和第二轴承,所述凸台与转子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减震机构;所述后端盖及与之相邻的第一轴承之间设置有第三减震机构,所述转子与后端盖之间设置有第四减震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出端抗超高过载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与第三减震机构结构相同,包括弹簧和调整垫圈,所述弹簧一端抵住端盖,另一端抵住所述调整垫圈,所述调整垫圈一端抵住所述弹簧,另一端抵住轴承外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出端抗超高过载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采用蝶形弹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出端抗超高过载电机,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磊张宇杨立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凯敏博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