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超高速电机轴承的润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2661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9: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电机结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超高速电机轴承的润滑结构,包括润滑结构和电机壳体;电机壳体的内部具有向两端输送滑油的油路,两个润滑结构分别安装在超高速电机的两端端盖内,润滑结构是一个扇形的硬质薄片且避让出转轴位置,其扇形的半径略小于电机端盖的半径,润滑结构内具有一个结构油路,结构油路的入口设在电机壳体油路出口处,结构油路的出口设在轴承外并对准轴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电机壳体和端盖内增设一个薄片结构就可以解决滑油对超高速轴承的润滑和冷却的问题,从产品的外观上看没有增加任何结构,产品大小不会改变,该能保持原有的紧凑性。该能保持原有的紧凑性。该能保持原有的紧凑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超高速电机轴承的润滑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电机结构
,涉及电机轴承的润滑结构,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超高速电机轴承的润滑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某种超高转速电机的轴承设在电机的两端,该型电机能达到120000r/min,其一端的端盖密封,另一端的端盖设置动密封配合输出轴,轴承分别架设在电机转子的两侧。该电机轴承需要滑油实时润滑,在过去的技术中,存在多种的润滑结构方式。
[0003]第一种润滑方式是引入一根润滑油管,从电机的端盖外设置一个接口,接口通过油管连接滑油系统,滑油系统通过润滑油管将滑油喷入在端盖内,此时接口对准轴承,使得滑油可以喷入轴承内,达到润滑的效果。但该种方法需要连接一个外设的油管,一方面不美观,另一方面会带来一些隐患,容易产生干涉,若油管因各种原因脱落,将导致轴承过热失效。
[0004]第二种润滑方式是外侧浸入式润滑,将润滑油管设在电机壳体的支撑座内,然后再通过两个滑油通道分别进入两侧端盖内,通过浸入的方式对轴承进行润滑。但是实际使用中,发现该方案并未达到预计效果,由于运用的电机是超高转速电机,工作时轴承处产生了气膜,阻止了滑油通过浸入的方式进入到轴承内侧,滑油大多都通过回油端直接流出了,没有起到较好的润滑效果。
[0005]第三种润滑方式是内侧浸入式润滑,将润滑油管设在电机壳体的支撑座内,然后通过滑油通道将滑油注入到电机内部,转子浸入一定高度,轴承接触到滑油时才能够起到较好的润滑作用,导致电机腔体内滑油过多,经过转子的超高速旋转和滑油液体的吸附效应,滑油经过转轴被甩出腔体,造成漏油现象、污染外接设备。
[0006]综上所述,上述三种方式都不能很好的解决超高转速电机的轴承润滑冷却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超高速电机轴承的润滑结构,该结构能够设在端盖内侧,不占用额外的空间就可以实现滑油的加压和对准轴承喷射的效果,能应用于超高转速的电机轴承润滑和冷却。
[0008]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9]一种用于超高速电机轴承的润滑结构,包括润滑结构和电机壳体;电机壳体的内部具有向两端输送滑油的油路,两个润滑结构分别安装在超高速电机的两端端盖内,润滑结构是一个扇形的硬质薄片且避让出转轴位置,其扇形的半径略小于电机端盖的半径,润滑结构内具有一个结构油路,结构油路的入口设在电机壳体油路出口处,结构油路的出口设在轴承外并对准轴承。
[0010]进一步的,润滑结构的结构油路的孔径略小于电机壳体的油路孔径。通过该设计来对滑油进行第一次加压。
[0011]进一步的,本结构由扇形薄片和结构油路盖组合而成,结构油路盖贴合在扇形薄片的中部,扇形薄片和结构油路盖的结合处形成结构油路,结构油路的入口和出口都设在扇形薄片上。通过该结构设计,分别加工扇形薄片和结构油路盖,使得加工更加简单,也可以使用3D打印技术一次成型本结构,但是那样做会提高成本。
[0012]进一步的,扇形薄片中心具有长凹槽,长凹槽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两个通孔即结构油路的入口和出口,其中结构油路的出口半径小于结构油路入口的半径。这样的设计加工更加容易,半径的区别可以进一步对滑油进行加压,使其能更好的喷射到轴承处。
[0013]进一步的,结构油路盖是一个长椭圆结构,扇形薄片的长凹槽外是一个配合结构油路盖形状的凹陷。长椭圆结构容易加工,两者配合后,压合组装即可成型,加工装配简单,能提高一次成型效率。
[0014]进一步的,扇形薄片的中心两侧设有通孔,两个通孔的位置与电机壳体两侧相邻的两个螺纹孔位置相匹配。这样的设计可以利用电机壳体本来的螺纹安装孔,不需要另外打孔就可以安装本结构,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并且也不会影响电机壳体原本的设计。
[0015]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
[0016]1、本技术在电机壳体和端盖内增设一个薄片结构就可以解决滑油对超高转速轴承的润滑和冷却的问题,从产品的外观上看没有增加任何结构,产品大小不会改变,该能保持原有的紧凑性;
[0017]2、本技术对端盖、电机壳体都没有造成设计上的改变,使用现有产品在额外增加一个小零件就可以解决本技术的技术问题;
[0018]3、经过试验验证,两次加压后的滑油能够精准的喷射在轴承滚珠处,能够产生良好的润滑效果和冷却效果;
[0019]4、本技术提出的润滑结构生产和组装方式都非常简单,并且还是用电机壳体本身就具有的螺纹孔来进行安装,不用额外对电机壳体打安装孔,润滑结构设计成扇形也主要是为了这个目的。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使用本技术的超高速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图1的侧视图;
[0022]图3是本技术的润滑结构示意图;
[0023]其中,1—润滑结构,2—电机壳体,3—轴承,4—端盖,1

1—扇形薄片,1

2—结构油路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24]本部分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用于解释和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
[0025]一种用于超高速电机轴承的润滑结构,包括润滑结构1和电机壳体2;电机壳体2的内部具有向两端输送滑油的油路,两个润滑结构1分别安装在超高速电机的两端端盖内,润滑结构1是一个扇形的硬质薄片且避让出转轴位置,其扇形的半径略小于电机端盖4的半径,润滑结构1内具有一个结构油路,结构油路的入口设在电机壳体2油路出口处,结构油路的出口设在轴承3外并对准轴承3。
[0026]润滑结构1的结构油路的孔径略小于电机壳体2的油路孔径。通过该设计来对滑油进行第一次加压。
[0027]本结构由扇形薄片1

1和结构油路盖1

2组合而成,结构油路盖1

2贴合在扇形薄片1

1的中部,扇形薄片1

1和结构油路盖1

2的结合处形成结构油路,结构油路的入口和出口都设在扇形薄片1

1上。通过该结构设计,分别加工扇形薄片1

1和结构油路盖1

2,使得加工更加简单,也可以使用3D打印技术一次成型本结构,但是那样做会提高成本。
[0028]扇形薄片1

1中心具有长凹槽,长凹槽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两个通孔即结构油路的入口和出口,其中结构油路的出口半径小于结构油路入口的半径。这样的设计加工更加容易,半径的区别可以进一步对滑油进行加压,使其能精准的喷射在轴承滚珠处,能够产生良好的润滑效果和冷却效果。
[0029]结构油路盖1

2是一个长椭圆结构,扇形薄片1

1的长凹槽外是一个配合结构油路盖1

2形状的凹陷。长椭圆结构容易加工,两者配合后,压合组装即可成型,加工装配简单,能提高一次成型效率。
[0030]扇形薄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超高速电机轴承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润滑结构(1)和电机壳体(2);电机壳体(2)的内部具有向两端输送滑油的油路,两个润滑结构(1)分别安装在超高速电机的两端端盖内,润滑结构(1)是一个扇形的硬质薄片且避让出转轴位置,其扇形的半径略小于电机端盖(4)的半径,润滑结构(1)内具有一个结构油路,结构油路的入口设在电机壳体(2)油路出口处,结构油路的出口设在轴承(3)外并对准轴承(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超高速电机轴承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润滑结构(1)的结构油路的孔径略小于电机壳体(2)的油路孔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超高速电机轴承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润滑结构(1)由扇形薄片(1

1)和结构油路盖(1

2)组合而成,结构油路盖(1

2)贴合在扇形薄片(1

1)的中部,扇形薄片(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磊张宇杨立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凯敏博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