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用于加湿器的一体化智能生产装置及生产方法,装置包括工作台、通孔组件、分离组件、上模具、上模腔、第二异形槽和第二油缸,生产方法包括:步骤一,合模成型;步骤二,顶端开孔;步骤三,工件精加工;步骤四,初步检验;步骤五,超声检测;步骤六,次品归纳;本发明专利技术相较于现有的加湿器的一体化生产装置,设计的分离组件能自动进行工件的脱模,降低了对模具的要求,减少了生产成本;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的通孔组件,能根据具体需求自动调整孔位的疏密,提高了设备的适用性;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初步检验与超声检测结合的方式,解决了加湿器一体化生产后不良率提高的问题,且对不良品的归纳处理能够及时发现设备的故障。设备的故障。设备的故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加湿器的一体化智能生产装置及生产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加湿器制造
,具体为用于加湿器的一体化智能生产装置及生产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一般情况下,温度最能够直接影响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感受,同样,湿度也会对人们生活、健康造成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空调广泛使用,导致皮肤紧绷、口舌干燥、咳嗽感冒等空调病的滋生,科学证明,空气湿度与人体健康以及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经过多年的空气质量概念普及、产品研发、市场培育,加湿器这一相对陌生的小家电产品的功能和作用逐渐被接受,在加湿器的生产过程中,逐步采用了一体化生产方式,但现有的加湿器的一体化生产装置在进行模具的脱模时,采用的是传统的顶出模式,对模具有较高的要求,导致生产成本难以控制;现有的加湿器的一体化生产装置在对工件的顶端开孔时,无法根据具体需求来指定孔位的疏密,其适用性较低;现有的加湿器采用一体化加工后,难以确定工件内部的结构是否合格,导致不良产品的出现概率增加,若多批次产品结构出现同样异常,则可能是设备故障,不易检测同时会导致工人难以发现设备的异常。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加湿器的一体化智能生产装置及生产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用于加湿器的一体化智能生产装置,包括工作台、通孔组件、分离组件、下模具、下模腔、第一异形槽、沉槽、上模具、上模腔、第二异形槽和第二油缸,所述工作台的顶端安装有通孔组件,通孔组件包括第一油缸、升降盘、同步气缸、调节盘、滑槽、限位槽、第一通孔杆、第二通孔杆、第一轴座、第一安装轴、伸缩杆、第二轴座和第二安装轴,工作台的顶端安装有第一油缸,第一油缸的输出端设置有升降盘,升降盘的底端对称安装有同步气缸,升降盘的底端设置有调节盘,且同步气缸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于调节盘的顶端,调节盘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通孔杆,第二通孔杆的四周分布设置有第一通孔杆。
[0005]优选的,所述升降盘的底端分布固定有第一轴座,第一轴座上安装有伸缩杆,伸缩杆的一端安装有第二轴座,且第二轴座固定连接于第一通孔杆的顶端。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轴座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一安装轴,且伸缩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安装轴的一侧外壁上,第二轴座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二安装轴,且伸缩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安装轴的一侧外壁上。
[0007]优选的,所述调节盘的顶端分布开设有滑槽,滑槽的内部开设有限位槽,且第二轴座滑动连接于限位槽的内部。
[0008]优选的,所述工作台的顶端安装有下模具,下模具的顶端设置有上模具,工作台的顶端设置有第二油缸,且第二油缸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于上模具的顶端。
[0009]优选的,所述下模具的顶端设置有下模腔,下模腔的内部对称开设有第一异形槽,上模具的底端设置有上模腔,上模腔的内部对称开设有第二异形槽。
[0010]优选的,所述下模具上安装有分离组件,分离组件包括分离板、安装孔、安装槽、卡块、第一弹簧、导向杆和第二弹簧,下模具的顶端开设有沉槽,沉槽的顶端设置有分离板,分离板的顶端分布开设有安装孔,安装孔的内部套接有导向杆,且导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沉槽的内部,导向杆上套接有第二弹簧,且第二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分离板的底端,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沉槽的内部。
[0011]优选的,所述分离板的内部对称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卡块,卡块上套接有第一弹簧,且第一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安装槽的内部,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卡块的一侧外壁上。
[0012]用于加湿器的一体化智能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合模成型;步骤二,顶端开孔;步骤三,工件精加工;步骤四,初步检验;步骤五,超声检测;步骤六,次品归纳;
[0013]其中上述步骤一中,启动第二油缸,驱动上模具与下模具合模,来制作加湿器工件,完成后使用分离组件将工件取出;
[0014]其中上述步骤二中,将步骤一中得到的工件送至通孔组件的下方,按照设计需求改变孔的疏密,然后开始打孔;
[0015]其中上述步骤三中,对工件表面进行精加工处理,将工件表面加工至符合要求,精加工处理的方式包括刀具切割、磨轮打磨、风力清扫和浸水清洗;
[0016]其中上述步骤四中,对精加工后的工件进行初检验,依次进行称重、光学检测仪外形检测,符合标准的进入下一环节;
[0017]其中上述步骤五中,通过初检验的工件再次进行超声检测仪的检测,观察内部结构是否合格;
[0018]其中上述步骤六中,将初步检验与超声检测检查出的不良品进行归纳,查看是否存在相似的部分,若有则进行停机检查。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相较于现有的加湿器的一体化生产装置,设计的分离组件能自动进行工件的脱模,降低了对模具的要求,减少了生产成本;本专利技术设计的通孔组件,能根据具体需求自动调整孔位的疏密,提高了设备的适用性;本专利技术通过初步检验与超声检测结合的方式,解决了加湿器一体化生产后不良率提高的问题,且对不良品的归纳处理能够及时发现设备的故障。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中A区域的结构放大图;
[0022]图3为图1中B区域的结构放大图;
[0023]图4为图1中C区域的结构放大图;
[0024]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通孔组件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调节盘主视剖切结构示意图;
[0026]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下模具主视剖切结构示意图;
[0027]图8为图7中D区域的结构放大图;
[0028]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异形槽、第二异形槽配合示意图;
[0029]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工艺流程图;
[0030]图中:1、工作台;2、通孔组件;21、第一油缸;22、升降盘;23、同步气缸;24、调节盘;241、滑槽;242、限位槽;25、第一通孔杆;26、第二通孔杆;27、第一轴座;271、第一安装轴;28、伸缩杆;29、第二轴座;291、第二安装轴;3、分离组件;31、分离板;311、安装孔;312、安装槽;32、卡块;33、第一弹簧;34、导向杆;35、第二弹簧;4、下模具;41、下模腔;42、第一异形槽;43、沉槽;5、上模具;51、上模腔;52、第二异形槽;6、第二油缸。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2]请参阅图1
‑
9,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用于加湿器的一体化智能生产装置,包括工作台1、通孔组件2、分离组件3、下模具4、上模具5和第二油缸6,工作台1的顶端安装有通孔组件2,通孔组件2包括第一油缸21、升降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加湿器的一体化智能生产装置,包括工作台(1),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1)的顶端安装有通孔组件(2),通孔组件(2)包括第一油缸(21),工作台(1)的顶端安装有第一油缸(21),第一油缸(21)的输出端设置有升降盘(22),升降盘(22)的底端对称安装有同步气缸(23),升降盘(22)的底端设置有调节盘(24),且同步气缸(2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于调节盘(24)的顶端,调节盘(24)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通孔杆(26),第二通孔杆(26)的四周分布设置有第一通孔杆(2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加湿器的一体化智能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盘(22)的底端分布固定有第一轴座(27),第一轴座(27)上安装有伸缩杆(28),伸缩杆(28)的一端安装有第二轴座(29),且第二轴座(29)固定连接于第一通孔杆(25)的顶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加湿器的一体化智能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座(27)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一安装轴(271),且伸缩杆(28)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安装轴(271)的一侧外壁上,第二轴座(29)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二安装轴(291),且伸缩杆(28)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安装轴(291)的一侧外壁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加湿器的一体化智能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盘(24)的顶端分布开设有滑槽(241),滑槽(241)的内部开设有限位槽(242),且第二轴座(29)滑动连接于限位槽(242)的内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加湿器的一体化智能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1)的顶端安装有下模具(4),下模具(4)的顶端设置有上模具(5),工作台(1)的顶端设置有第二油缸(6),且第二油缸(6)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于上模具(5)的顶端。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加湿器的一体化智能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具(4)的顶端设置有下模腔(41),下模腔(41)的内部对称开设有第一异形槽(42),上模具(5)的底端设置有上模腔(51),上模腔(51)的内部对称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天文,吴金生,邬国牛,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净诺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