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3713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轮胎,其中,第一胎侧花纹块具备:第一凹部,其朝向轮胎周向中的第一周向敞开;以及第二凹部,其朝向轮胎周向的作为第一周向的相反方向的第二周向敞开,第一胎侧花纹块具备:第一区域;第二区域;以及阶梯部,其在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之间因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的突出高度差而形成。二区域的突出高度差而形成。二区域的突出高度差而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轮胎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轮胎。

技术介绍

[0002]以往,例如轮胎具备从胎侧基准面向轮胎轴向突出的胎侧花纹块(例如专利文献1)。由此,能够提高胎侧部的保护性能(例如,与石头、岩石等碰撞时抑制产生割伤的性能)。
[0003]关于专利文献1所涉及的轮胎,第一胎侧花纹块具备:第一凹部,其朝向轮胎周向的第一周向敞开;以及第二凹部,其朝向轮胎周向的第二周向敞开。由此,根据轮胎的旋转方向而在第一凹部或第二凹部产生牵引力,因此,无论轮胎的旋转方向如何,都能够提高牵引性能(例如,胎侧花纹块的面、边缘部分与砂子、岩石、泥、雪等接触时产生牵引力的能力)。
[0004]但是,提高胎侧花纹块的突出高度而能够提高保护性能及牵引性能,但另一方面,轮胎的重量会增加。由此,在轮胎装配于车辆而车辆行驶的情况下,例如有时会导致油耗变差。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

21792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实现对保护性能及牵引性能的兼顾又能抑制重量增加的轮胎。
[0009]轮胎具备从胎侧基准面向轮胎轴向突出的第一胎侧花纹块,所述第一胎侧花纹块具备:第一凹部,其朝向轮胎周向中的第一周向敞开;以及第二凹部,其朝向所述轮胎周向的作为所述第一周向的相反方向的第二周向敞开,所述第一凹部具备:第一外凹缘,其相对于轮胎径向而倾斜;以及第一内凹缘,其配置为比所述第一外凹缘更靠所述轮胎径向的内侧、且相对于所述轮胎径向而倾斜,所述第一外凹缘随着趋向所述轮胎径向的外侧而以趋向所述第一周向的方式延伸,所述第一内凹缘随着趋向所述轮胎径向的内侧而以趋向所述第一周向的方式延伸,所述第二凹部具备:第二外凹缘,其相对于所述轮胎径向而倾斜;以及第二内凹缘,其配置为比所述第二外凹缘更靠所述轮胎径向的内侧、且相对于所述轮胎径向而倾斜,所述第二外凹缘随着趋向所述轮胎径向的外侧而以趋向所述第二周向的方式延伸,所述第二内凹缘随着趋向所述轮胎径向的内侧而以趋向所述第二周向的方式延伸,所述第一胎侧花纹块具备:第一区域;第二区域;以及阶梯部,其在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之间因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的突出高度差而形成。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胎的轮胎子午面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0011]图2是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胎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0012]图3是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胎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0013]图4是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胎侧部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0014]图5是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胎侧部的从左向右观察的立体图。
[0015]图6是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胎侧部的从右向左观察的立体图。
[0016]图7是图4中的VII

VII线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0017]图8是图4中的VIII

VIII线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0018]图9是使得图7中的第一胎侧花纹块与图8中的第二胎侧花纹块重叠的图。
[0019]附图标记说明
[0020]1…
轮胎;2

第一胎面花纹块;2a

外端缘;3

第二胎面花纹块;3a

外端缘;4

橡胶主体;5

环状突起;6

第一胎侧花纹块;6a

周缘;6b

第一阶梯部;6c

第二阶梯部;7

第二胎侧花纹块;7a

高区域;8

第一凹部;8a

第一外凹缘;8b

第一内凹缘;8c

外端;8d

内端;8e

中间凹缘;9

第二凹部;9a

第二外凹缘;9b

第二内凹缘;9c

外端;9d

内端;10

加强区域;10a

第三顶面;11

第三凹部;11a

第三外凹缘;11b

第三内凹缘;11c

外端;11d

内端;12

第一区域;12a

第一顶面;13

第二区域;13a

第二顶面;14

第一连接面;14a

第一连结部;14b

第二连结部;15

第二连接面;15a

第三连结部;15b

第四连结部;21

胎圈部;21a

胎圈;22

胎侧部;22a

胎侧胶;22b

轮胎最大宽度位置;22c

胎侧凹部;23

胎面部;23a

胎面表面;23b

胎面胶;23c

带束层;23d

带束帘布;23e

主沟;23f

副沟;24

胎体部;24a

胎体帘布;25

内衬;D1

轮胎轴向;D2

轮胎径向;D3

轮胎周向;D31

第一周向;D32

第二周向;S1

轮胎赤道面;S2;S3

轮胎子午面;S4

胎侧基准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参照图1~图9对轮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附图中的尺寸比与实际的尺寸比未必一致,另外,各附图之间的尺寸比也未必一致。
[0022]在各图中,第一方向D1是与轮胎旋转轴平行的轮胎轴向D1,第二方向D2是作为轮胎1的直径方向的轮胎径向D2,第三方向D3是作为环绕轮胎旋转轴的方向的轮胎周向D3。另外,轮胎赤道面S1是与轮胎旋转轴正交的面且是位于轮胎轴向D1的中心的面,轮胎子午面S2、S3是包括轮胎旋转轴的面、且是与轮胎赤道面S1正交的面。
[0023]轮胎轴向D1的内侧是靠近轮胎赤道面S1的那侧,轮胎轴向D1的外侧是远离轮胎赤道面S1的那侧。轮胎径向D2的内侧是靠近轮胎旋转轴的那侧,轮胎径向D2的外侧是远离轮胎旋转轴的那侧。
[0024]在轮胎周向D3中,第一方向D31是指第一周向D31,在轮胎周向D3中,作为第一方向D31的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D32是指第二周向D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胎具备从胎侧基准面向轮胎轴向突出的第一胎侧花纹块,所述第一胎侧花纹块具备:第一凹部,其朝向轮胎周向中的第一周向敞开;以及第二凹部,其朝向所述轮胎周向的作为所述第一周向的相反方向的第二周向敞开,所述第一凹部具备:第一外凹缘,其相对于轮胎径向而倾斜;以及第一内凹缘,其配置为比所述第一外凹缘更靠所述轮胎径向的内侧、且相对于所述轮胎径向而倾斜,所述第一外凹缘随着趋向所述轮胎径向的外侧而以趋向所述第一周向的方式延伸,所述第一内凹缘随着趋向所述轮胎径向的内侧而以趋向所述第一周向的方式延伸,所述第二凹部具备:第二外凹缘,其相对于所述轮胎径向而倾斜;以及第二内凹缘,其配置为比所述第二外凹缘更靠所述轮胎径向的内侧、且相对于所述轮胎径向而倾斜,所述第二外凹缘随着趋向所述轮胎径向的外侧而以趋向所述第二周向的方式延伸,所述第二内凹缘随着趋向所述轮胎径向的内侧而以趋向所述第二周向的方式延伸,所述第一胎侧花纹块具备:第一区域;第二区域;以及阶梯部,其在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之间因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的突出高度差而形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配置为比所述第二区域更靠所述轮胎径向的内侧,所述第一区域具备作为所述轮胎轴向的外表面的第一顶面,所述第二区域具备作为所述轮胎轴向的外表面的第二顶面,所述阶梯部具备将所述第一顶面与所述第二顶面连接的连接面,所述连接面具备:第一连结部,其与所述第一顶面连结;以及第二连结部,其与所述第二顶面连结,所述第一连结部的突出高度高于所述第二连结部的突出高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部遍及所述第一区域及所述第二区域地配置,所述第二凹部配置于所述第一区域、且与所述第二区域分离。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藤芳树
申请(专利权)人: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