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充电用交流充电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8898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缆技术领域内的一种汽车充电用交流充电电缆,包括电缆本体,所述电缆本体内部配合设置有若干组交流电缆,所述电缆本体对应交流电缆配合设置有若干组接地电缆及限位电缆,所述电缆本体对应交流电缆、接地电缆及限位电缆配合设置有保护层及总填充层;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若干组保护层,提高电缆本体的绝缘性及安全性,且电缆本体内部通过限位电缆对交流电缆及接地电缆进行限位,增加电缆本体内部结构的稳定性,同时在新能源汽车充电时,进行接地,防止漏电。防止漏电。防止漏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充电用交流充电电缆


[0001]本技术涉及电缆制造
,特别涉及一种充电电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目前纯电动汽车在技术上已取得巨大进步,而作为与纯电动汽车充电桩相连接的充电电缆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由于充电技术主要为交流充电,其技术成熟、壁垒低、建设成本低,适用于公共停车场、大型购物中心和社区车库中,故而对交流充电电缆的安全性能要求逐渐增高,现有技术中充电电缆内部结构稳定性不足,在对电动汽车充电前,需要将充电枪插入至充电汽车充电接口内,连接充电枪的充电电缆可能会扭曲或弯曲,当充电电缆扭曲或弯曲超过一定程度时,充电电缆内部各导线容易出现错位,甚至可能导致内部导线因扭曲而破损折断。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汽车充电用交流充电电缆;该技术通过设置若干组保护层,提高电缆本体的绝缘性及安全性,且电缆本体内部通过限位电缆对交流电缆及接地电缆进行限位,增加电缆本体内部结构的稳定性,同时在新能源汽车充电时,进行接地,防止漏电。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汽车充电用交流充电电缆,包括电缆本体,所述电缆本体内部配合设置有若干组交流电缆,所述电缆本体对应交流电缆配合设置有若干组接地电缆及限位电缆,所述电缆本体对应交流电缆、接地电缆及限位电缆配合设置有保护层及总填充层。
[0005]本技术在使用时,将一次交流线缆的线芯绝缘层绕包设置于导电线芯的外部,将二次交流线缆及三次交流线缆已同样步骤进行安装,将安装完成后的一次交流线缆、二次交流线缆及三次交流线缆依次设置于电缆本体的内部,将接地绝缘层绕包设置于接地导线的外部,并组成左侧接地缆,将右侧接地缆以同样方法进行安装,将安装完成后的接地电缆设置于电缆本体的内部并与交流电缆的外壁相接,将椭圆限位缆设置于电缆本体内部的中心处,将圆形限位缆设置于交流电缆及接地电缆的间隙处,将内侧保护层绕包设置于交流电缆、接地电缆及限位电缆的外部,将总填充层填充于内侧保护层内部的间隙处,将护套保护层绕包设置于内侧保护层的外部,至此安装完成,当电缆本体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时,左侧接地缆及右侧接地缆将有效进行接地,防止电动汽车或电缆本体出现漏电,限位电缆及总填充层将有效对电缆本体内部进行支撑,防止在对电动汽车充电时,内部交流电缆出现位移,以至于无法与电动汽车相连接或连接不稳定,护套保护层将有效增加电缆本体的绝缘性,防止车主触碰到电缆本体时触电。
[0006]本技术的优点是:提供一种汽车充电用交流充电电缆;该技术通过设置若干组保护层,提高电缆本体的绝缘性及安全性,且电缆本体内部通过限位电缆对交流电缆及接地电缆进行限位,增加电缆本体内部结构的稳定性,同时在新能源汽车充电时,进行
接地,防止漏电。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为了提高对电动汽车的充电效率;所述电缆本体内部共配合设置有三组交流电缆,三组交流电缆成顺时针依次阵列设置于电缆本体的内部,所述交流电缆包括一次交流线缆、二次交流线缆及三次交流线缆,所述一次交流线缆的内部配合设置有一根导电线芯,该导电线芯的外部绕包设置有线芯绝缘层,该线芯绝缘层的绕包厚度为0.2

0.5cm,所述二次交流线缆及三次交流线缆内部结构与一次交流线缆为相同结构。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为了提高电动汽车充电时的安全性并进行有效接地;所述电缆本体内部共设置有两组接地电缆,所述接地电缆包括左侧接地缆及右侧接地缆,所述左侧接地缆内部的中心处配合设置有一根接地导线,该接地导线的外部绕包设置有接地绝缘层,所述接地绝缘层的绕包厚度为0.2

0.5cm,所述右侧接地缆内部结构与左侧接地缆为相同结构。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为了增加电缆本体内部结构的稳定性;所述电缆本体内部配合设置有六组限位电缆,该限位电缆包括圆形限位缆及椭圆限位缆,所述椭圆限位缆共设置有一组且设置于电缆本体内部的中心处,该椭圆限位缆由一根钢芯组成且钢芯的外部涂覆有绝缘漆,所述椭圆限位缆的外壁分别与一次交流线缆、二次交流线缆及三次交流线缆的外壁相接。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为了防止电缆本体内部出现漏电;所述圆形限位缆共设置有五组,每组圆形限位缆依次设置于电缆本体的内部位于交流电缆及接地电缆的间隙处,每组圆形限位缆与椭圆限位缆皆由一根钢芯组成且外壁涂覆有绝缘漆。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为了进一步提高电缆本体的绝缘性;所述电缆本体对应交流电缆、接地电缆及限位电缆配合设置有内侧保护层,所述内侧保护层绕包设置于交流电缆、接地电缆及限位电缆的外部,所述内侧保护层的绕包厚度为0.15

0.3cm。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为了防止电缆本体与电动汽车连接时出现漏电,导致人员触电;所述电缆本体对应内侧保护层配合设置有护套保护层,该护套保护层绕包设置于内侧保护层的外部且绕包厚度为0.5

1.0cm,所述护套保护层的外部还涂覆有抗氧化漆,所述总填充层填充于交流电缆、接地电缆及限位电缆的间隙处。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电缆本体截面图。
[0014]图2为本技术一次交流缆截面图。
[0015]图3为本技术接地电缆截面图。
[0016]其中,1电缆本体、3总填充层、4一次交流线缆、5二次交流线缆、6三次交流线缆、7导电线芯、8线芯绝缘层、9左侧接地缆、10右侧接地缆、11接地导线、12接地绝缘层、13圆形限位缆、14椭圆限位缆、15内侧保护层、16护套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7]如图1

3所示,一种汽车充电用交流充电电缆,包括电缆本体1,所述电缆本体1内部配合设置有若干组交流电缆,所述电缆本体1对应交流电缆配合设置有若干组接地电缆
及限位电缆,所述电缆本体1对应交流电缆、接地电缆及限位电缆配合设置有保护层及总填充层3。
[0018]所述电缆本体1内部共配合设置有三组交流电缆,三组交流电缆成顺时针依次阵列设置于电缆本体1的内部,所述交流电缆包括一次交流线缆4、二次交流线缆5及三次交流线缆6,所述一次交流线缆4的内部配合设置有一根导电线芯7,该导电线芯7的外部绕包设置有线芯绝缘层8,该线芯绝缘层8的绕包厚度为0.2

0.5cm,所述二次交流线缆5及三次交流线缆6内部结构与一次交流线缆4为相同结构。
[0019]所述电缆本体1内部共设置有两组接地电缆,所述接地电缆包括左侧接地缆9及右侧接地缆10,所述左侧接地缆9内部的中心处配合设置有一根接地导线11,该接地导线11的外部绕包设置有接地绝缘层12,所述接地绝缘层12的绕包厚度为0.2

0.5cm,所述右侧接地缆10内部结构与左侧接地缆9为相同结构。
[0020]所述电缆本体1内部配合设置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充电用交流充电电缆,包括电缆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本体(1)内部配合设置有若干组交流电缆,所述电缆本体(1)对应交流电缆配合设置有若干组接地电缆及限位电缆,所述电缆本体(1)对应交流电缆、接地电缆及限位电缆配合设置有保护层及总填充层(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充电用交流充电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本体(1)内部共配合设置有三组交流电缆,三组交流电缆成顺时针依次阵列设置于电缆本体(1)的内部,所述交流电缆包括一次交流线缆(4)、二次交流线缆(5)及三次交流线缆(6),所述一次交流线缆(4)的内部配合设置有一根导电线芯(7),该导电线芯(7)的外部绕包设置有线芯绝缘层(8),该线芯绝缘层(8)的绕包厚度为0.2

0.5cm,所述二次交流线缆(5)及三次交流线缆(6)内部结构与一次交流线缆(4)为相同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充电用交流充电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本体(1)内部共设置有两组接地电缆,所述接地电缆包括左侧接地缆(9)及右侧接地缆(10),所述左侧接地缆(9)内部的中心处配合设置有一根接地导线(11),该接地导线(11)的外部绕包设置有接地绝缘层(12),所述接地绝缘层(12)的绕包厚度为0.2

0.5cm,所述右侧接地缆(10)内部结构与左侧接地缆(9)为相同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充电用交流充电电缆,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学林吴亮
申请(专利权)人:奥林特电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