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蜂窝式布置的立式除沫装置,包括安装底板、设置于安装底板上呈蜂窝状排列的除沫单元件,所述除沫单元件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内的除沫筒,所述除沫筒包括除沫片,所述除沫片包括弯折部和位于弯折部左、右两端弯折形成的延伸部;所述弯折部上设置有至少一组除沫组件,所述除沫组件包括除沫尖和除沫槽,所述除沫尖包括正除沫尖和反除沫尖,正除沫尖与反除沫尖之间形成除沫槽;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蜂窝状排列的除沫筒来提高除沫装置单位截面的处理量,通过“两尖一槽”的除沫组件实现对含有水沫、固体颗粒物等难溶性物质的阻截和凝聚,且该结构不易堵塞、易于清洗,可以在保证除沫效率的同时减小能量损失,确保单位截面的气体处理效率。体处理效率。体处理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蜂窝式布置的立式除沫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除沫器领域,具体是一种蜂窝式布置的立式除沫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气液分离技术是分离气流中气体和液滴的技术,应用与物质回收、分离去除有害物质等,存在于化工工艺中各个方面。气液分离技术主要包括气液重力沉降分离、过滤分离、惯性分离、离心分离静电吸引和扩散等。除沫器广泛使用于需要分离气液的装置中,一般用于塔顶,有效去除气体夹带的液滴,保证有效传质,降低物料的损失,降低水含量从而延长压缩机、泵、管道的使用寿命,提高对原料的利用率,避免了原料浪费以及环境的污染。现有技术中进行气液分离的主要原理为以下几种:重力沉降分离,折流分离、旋流分离、填料分离、丝网分离,过滤分离;根据除沫器的功能和分离方法,将除沫器可分为:重力沉降式除沫器、丝网除沫器、离心分离除沫器等。
[0003]目前在气液两相分离中使用率最高的除沫器是丝网除沫器,在化工、石油、医药、机械、轻工等工业中均有涉及,例如我国的乙烯、合成纤维等生产设备中均用丝网除沫器做为分离装置,其对于粒径≥3
‑
5um的液滴分离效率较高,对于粒径在5um以上的液滴,分离效率约为98%
‑
99%,并且其压降较小,约250
‑
500pa。但丝网除沫器仅适用于干净的不含杂质的两相,不适用于液滴中含有杂质和易析出的固体的两相,否则当液体蒸发后剩余的固体堵塞丝网导致分离效率降低,而且丝网除沫器不易清洁,在需要持续、大量处理气体时容易因堵塞而导致分离效率降低,甚至影响整体生产效率。
[0004]因此需要专利技术一种除沫装置,使其能够较高效率地持续、大量处理含有杂质和易析出的固体的气体,同时易拆装和清洗。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而提供一种蜂窝式布置的立式除沫装置,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蜂窝式布置的立式除沫装置,包括安装底板、设置于安装底板上呈蜂窝状排列的除沫单元件,所述除沫单元件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内的除沫筒,所述除沫筒包括除沫片,所述除沫片包括弯折部和位于弯折部左、右两端弯折形成的延伸部;所述弯折部上设置有至少一组除沫组件,所述除沫组件包括除沫尖和除沫槽,所述除沫尖由设置于弯折部上的阻流板和导向板相接构成且阻流板和导向板之间的夹角θ≤90
°
;所述除沫尖包括位于除沫片一面上的正除沫尖和位于除沫片另一面上的反除沫尖,所述正、反除沫尖通过阻流板和导向板相连接使正除沫尖与反除沫尖之间形成除沫槽。此正除沫尖、反除沫尖、除沫槽共同组成“两尖一槽”组合,使含有水沫及颗粒物的气流在经过除沫板时不断改向、碰撞,所述除沫槽是由正除沫尖、反除沫尖相连接形成的异形槽,除沫尖的朝向一般是气流进入的方向,气流通过时由除沫尖进行分流,使其中一部分与阻流板碰撞并改向进入除沫槽内与除沫槽内壁接触、凝集,除沫槽的设置还可以进一步避免回流,
使进入除沫槽内的水沫或颗粒物不会再次进入气流导致二次夹带,而是顺着除沫槽的方向汇集、凝聚。
[0006]作为优选,所述除沫片的弯折部包括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之间形成的夹角γ的范围为80~120
°
;所述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上均设置有至少一组除沫组件。
[0007]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之间设置有中间竖部,且第一弯折部与中间竖部之间的夹角α1、第二弯折部与中间竖部之间的夹角α2的范围均为90~150
°
。
[0008]作为优选,所述夹角α1和α2均为135
°
,且除沫片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的延长线相交形成的夹角β为90
°
。
[0009]作为优选,所述除沫片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间隔部,所述间隔部上间隔设置有缺口,且所述间隔部上的缺口与异形槽上、下两端的位置相对应。所述间隔部上还可以设置插接结构,便于除沫片之间相互组合连接;间隔部上间隔设置有缺口,可使水汽上、下流动;缺口与异形槽上、下两端的位置相对应,有利于水汽进一步上、下流通并碰撞、附着在除沫片上,在冲洗时也可起到导流作用,使异形槽内附着的固体颗粒物被洗去。
[0010]作为优选,所述除沫片包括位于其上半部分的上片和位于其下半部分的下片,所述除沫组件在所述上片和下片均倾斜设置使上片和下片的异形槽连通并整体呈侧倒的人字形,还可以进一步将上片和下片之间的夹角设置为钝角,使气流在上下流动时也不断改向、碰撞除沫片。
[0011]进一步的,至少两片除沫片相互组合使其之间形成流体通道,相互组合形成流体通道的至少两片除沫片形成除沫片组合;所述除沫单元件还包括安装架,多组除沫片组合设置于安装架上构成具有中心通道的除沫筒,所述除沫筒的顶端在使用时封闭,使水汽仅可由除沫筒与筒体之间的间隙流出;所述除沫筒及其中心通道均为上小下大的锥状结构。
[001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①
通过蜂窝式布置若干除沫单元件,可灵活控制除沫截面的大小,同时处理大量气体并保证单位截面的处理效率;
②
除沫片包括弯折部和延伸部,同时在除沫片上设置除沫组件,使除沫通道内气流不断改向,进一步提高气流在除沫通道的碰撞效率,同时在竖向上对附着的液滴提供导流作用;
③
除沫筒由多个除沫片拼接形成,便于拆装、灵活调整除沫筒的形状和大小;
④
除沫片拼接形成的除沫筒在清洗时便于从多角度反冲洗,也可拆下分块清洁。
附图说明
[00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仍属于本专利技术的范畴。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除沫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放大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安装底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除沫片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除沫片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图7 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除沫片截面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截面的抽象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 截面的抽象结构示意图;图10为实施例2截面的抽象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9结构示意图;图中,1
‑
除沫单元件,11
‑
壳体,2
‑
除沫筒,3
‑
除沫片组合,31
‑
除沫片,311
‑
上片,312
‑
下片,32
‑
流体通道,33
‑
间隔部,331
‑
缺口,301
‑
中心通道,4
‑
弯折部,41
‑
第一弯折部,42
‑
第二弯折部,43
‑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蜂窝式布置的立式除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底板(6)、设置于安装底板(6)上呈蜂窝状排列的除沫单元件(1),所述除沫单元件(1)包括壳体(11)和设置于壳体(11)内的除沫筒(2),所述除沫筒(2)包括除沫片(31),所述除沫片(31)包括弯折部(4)和位于弯折部(4)左、右两端弯折形成的延伸部(5);所述弯折部(4)上设置有至少一组除沫组件,所述除沫组件包括除沫尖(436)和除沫槽(43),所述除沫尖(436)由设置于弯折部(4)上的阻流板(431)和导向板(433)相接构成且阻流板(431)和导向板(433)之间的夹角θ≤90
°
;所述除沫尖(436)包括位于除沫片(31)一面上的正除沫尖(436a)和位于除沫片(31)另一面上的反除沫尖(436b),所述正、反除沫尖通过阻流板(431)和导向板(433)相连接使正除沫尖(436a)与反除沫尖(436b)之间形成除沫槽(4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蜂窝式布置的立式除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沫片(31)的弯折部(4)包括第一弯折部(41)和第二弯折部(42),所述第一弯折部(41)和第二弯折部(42)之间形成的夹角γ的范围为80~120
°
;所述第一弯折部(41)和第二弯折部(42)上均设置有至少一组除沫组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蜂窝式布置的立式除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部(41)和第二弯折部(42)之间设置有中间竖部(44),且第一弯折部(41)与中间竖部(44)之间的夹角α1、第二弯折部(42)与中间竖部(44)之间的夹角α2的范围均为90~150
°
。4.根据权利要求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德生,王华健,郑秀中,王宏伟,黄大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双屿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