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压选择电路、电压选择系统及电子设备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174915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44
提供了一种电压选择电路、电压选择系统及电子设备,属于电子技术领域。该电压选择电路包括两个开关电路和两个输出电路。其中,每个开关电路均能够在自身所耦接的节点和另一开关电路所耦接的节点的双重控制下,控制自身所耦接的节点的电位。两个输出电路能够分别基于两个开关电路自身所耦接的节点的电位控制所耦接的电压输入端与电压输出端之间的通断。如此,可以通过开关控制逻辑,使得在同一时段仅一个电压输入端与电压输出端可靠连通,即使得仅选择一个电压输入端提供的输入电压给电压输出端,从而快速实现电压选择,避免向电压输出端传输的电压掉电,整个电路结构也较为简单。单。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压选择电路、电压选择系统及电子设备


[0001]本申请涉及电子
,特别涉及一种电压选择电路、电压选择系统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在多电压供电场景下,常需要设置电压选择电路从前级供电电路提供的多个不同的电压中选择一个合适的电压提供给后级负载,以为后级负载供电。
[0003]相关技术中,电压选择电路一般包括:采样电路、比较电路、电平转移电路和多个输出晶体管。其中,采样电路分别与多个电压输入端和比较电路耦接,比较电路还与电平转移电路耦接,电平转移电路还与多个输出晶体管耦接,多个输出晶体管还分别与多个电压输入端和电压输出端耦接。采样电路用于采集多个电压输入端提供的电压,并将采集到的电压传输至电平转移电路。比较电路用于比较多个电压的大小,并根据比较结果控制电平转移电路驱动其中一个输出晶体管开启,以使得该输出晶体管耦接的一个电压输入端与电压输出端连通,进而使得该一个电压输入端向电压输出端传输电压,实现电压选择。
[0004]但是,相关技术中的电压选择电路不仅结构较为复杂,而且因需要经采样、比较和电平转移等一系列过程完成电压选择,故导致整个电压选择时长较长,从而造成向电压输出端传输的电压易发生掉电。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提供了一种电压选择电路、电压选择系统及电子设备,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电压选择电路结构复杂,电压选择时长较长,导致向电压输出端传输的电压易发生掉电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压选择电路,所述电压选择电路包括:
[0007]第一开关电路,分别与第一电压输入端、第一节点、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耦接,用于基于所述第三节点的电位和所述第一节点的电位,控制所述第一电压输入端与所述第一节点的通断,以及基于所述第二节点的电位,控制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的通断;
[0008]第二开关电路,分别与第二电压输入端、第四节点、所述第三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耦接,用于基于所述第二节点的电位和所述第四节点的电位,控制所述第二电压输入端与所述第四节点的通断,以及基于所述第三节点的电位,控制所述第四节点与所述第三节点的通断;
[0009]第一输出电路,分别与所述第四节点、所述第一电压输入端和电压输出端耦接,用于基于所述第四节点的电位,控制所述第一电压输入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的通断;
[0010]第二输出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节点、所述第二电压输入端和所述电压输出端耦接,用于基于所述第一节点的电位,控制所述第二电压输入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的通断。
[0011]可选的,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包括:
[0012]第一开关子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压输入端、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三节点耦
接,用于基于所述第三节点的电位和所述第一节点的电位,控制所述第一电压输入端与所述第一节点的通断;
[0013]第二开关子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耦接,用于基于所述第二节点的电位,控制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的通断。
[0014]可选的,所述第一开关子电路包括: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所述第二开关子电路包括:第三晶体管;
[0015]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和第二极均与所述第一节点耦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电压输入端耦接;
[0016]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三节点耦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电压输入端耦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一节点耦接;
[0017]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栅极和第二极均与所述第二节点耦接,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节点耦接。
[0018]可选的,所述第一开关电路还包括:
[0019]第一电流产生子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二节点和下拉电源端耦接,用于基于所述第二节点的电位和所述下拉电源端提供的下拉电源信号,产生偏置电流。
[0020]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流产生子电路包括:第一电流源;
[0021]所述第一电流源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节点耦接,所述第一电流源的输出端与所述下拉电源端耦接。
[0022]可选的,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包括:
[0023]第三开关子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压输入端、所述第四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耦接,用于基于所述第四节点的电位和所述第二节点的电位,控制所述第二电压输入端与所述第四节点的通断;
[0024]第四开关子电路,分别与所述第四节点和所述第三节点耦接,用于基于所述第三节点的电位,控制所述第四节点与所述第三节点的通断。
[0025]可选的,所述第三开关子电路包括:第四晶体管和第五晶体管;所述第四开关子电路包括:第六晶体管;
[0026]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栅极和第二极均与所述第四节点耦接,所述第四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二电压输入端耦接;
[0027]所述第五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节点耦接,所述第五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二电压输入端耦接,所述第五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四节点耦接;
[0028]所述第六晶体管的栅极和第二极均与所述第三节点耦接,所述第六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四节点耦接。
[0029]可选的,所述第二开关电路还包括:
[0030]第二电流产生子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三节点和下拉电源端耦接,用于基于所述第三节点的电位和所述下拉电源端提供的下拉电源信号,产生偏置电流。
[0031]可选的,所述第二电流产生子电路包括:第二电流源;
[0032]所述第二电流源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节点耦接,所述第二电流源的输出端与所述下拉电源端耦接。
[0033]可选的,所述第一输出电路包括:第七晶体管,以及在所述第七晶体管的衬底与漏
极之间形成的第一衬底二极管;所述第二输出电路包括:第八晶体管,以及在所述第八晶体管的衬底与漏极之间形成的第二衬底二极管;
[0034]所述第七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四节点耦接,所述第七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电压输入端耦接,所述第七晶体管的源极与所述电压输出端耦接;
[0035]所述第一衬底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七晶体管的漏极耦接,负极与所述第七晶体管的衬底耦接;
[0036]所述第八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节点耦接,所述第八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二电压输入端耦接,所述第八晶体管的源极与所述电压输出端耦接;
[0037]所述第二衬底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八晶体管的漏极耦接,负极与所述第八晶体管的衬底耦接。
[0038]可选的,所述电压选择电路还包括:
[0039]偏置电压产生电路,分别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下拉电源端和控制节点耦接,用于基于所述电压输出端提供的电压输出信号和所述下拉电源端提供的下拉电源信号,向所述控制节点传输开启偏置电压;
[0040]第一保护电路,分别与所述控制节点、所述第一节点、所述第四节点、所述第一输出电路和所述第二输出电路耦接,用于基于所述开启偏置电压,控制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输出电路导通,以及控制所述第四节点与所述第一输出电路导通。
[0041]可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压选择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选择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电路(01),分别与第一电压输入端(VIN1)、第一节点(A)、第二节点(B)和第三节点(C)耦接,用于基于所述第三节点(C)的电位和所述第一节点(A)的电位,控制所述第一电压输入端(VIN1)与所述第一节点(A)的通断,以及基于所述第二节点(B)的电位,控制所述第一节点(A)与所述第二节点(B)的通断;第二开关电路(02),分别与第二电压输入端(VIN2)、第四节点(D)、所述第三节点(C)和所述第二节点(B)耦接,用于基于所述第二节点(B)的电位和所述第四节点(D)的电位,控制所述第二电压输入端(VIN2)与所述第四节点(D)的通断,以及基于所述第三节点(C)的电位,控制所述第四节点(D)与所述第三节点(C)的通断;第一输出电路(03),分别与所述第四节点(D)、所述第一电压输入端(VIN1)和电压输出端(VCOM)耦接,用于基于所述第四节点(D)的电位,控制所述第一电压输入端(VIN1)与所述电压输出端(VCOM)的通断;第二输出电路(04),分别与所述第一节点(A)、所述第二电压输入端(VIN2)和所述电压输出端(VCOM)耦接,用于基于所述第一节点(A)的电位,控制所述第二电压输入端(VIN2)与所述电压输出端(VCOM)的通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压选择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01)包括:第一开关子电路(011),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压输入端(VIN1)、所述第一节点(A)和所述第三节点(C)耦接,用于基于所述第三节点(C)的电位和所述第一节点(A)的电位,控制所述第一电压输入端(VIN1)与所述第一节点(A)的通断;第二开关子电路(012),分别与所述第一节点(A)和所述第二节点(B)耦接,用于基于所述第二节点(B)的电位,控制所述第一节点(A)与所述第二节点(B)的通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压选择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子电路(011)包括:第一晶体管(MP1)和第二晶体管(MP2);所述第二开关子电路(012)包括:第三晶体管(MP3);所述第一晶体管(MP1)的栅极和第二极均与所述第一节点(A)耦接,所述第一晶体管(MP1)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电压输入端(VIN1)耦接;所述第二晶体管(MP2)的栅极与所述第三节点(C)耦接,所述第二晶体管(MP2)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电压输入端(VIN1)耦接,所述第二晶体管(MP2)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一节点(A)耦接;所述第三晶体管(MP3)的栅极和第二极均与所述第二节点(B)耦接,所述第三晶体管(MP3)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节点(A)耦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压选择电路,所述第一开关电路(01)还包括:第一电流产生子电路(013),分别与所述第二节点(B)和下拉电源端(GND)耦接,用于基于所述第二节点(B)的电位和所述下拉电源端(GND)提供的下拉电源信号,产生偏置电流。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压选择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流产生子电路(013)包括:第一电流源(IB1);所述第一电流源(IB1)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节点(B)耦接,所述第一电流源(IB1)的输出端与所述下拉电源端(GND)耦接。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电压选择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电路(02)包括:
第三开关子电路(021),分别与所述第二电压输入端(VIN2)、所述第四节点(D)和所述第二节点(B)耦接,用于基于所述第四节点(D)的电位和所述第二节点(B)的电位,控制所述第二电压输入端(VIN2)与所述第四节点(D)的通断;第四开关子电路(022),分别与所述第四节点(D)和所述第三节点(C)耦接,用于基于所述第三节点(C)的电位,控制所述第四节点(D)与所述第三节点(C)的通断。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压选择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关子电路(021)包括:第四晶体管(MP4)和第五晶体管(MP5);所述第四开关子电路(022)包括:第六晶体管(MP6);所述第四晶体管(MP4)的栅极和第二极均与所述第四节点(D)耦接,所述第四晶体管(MP4)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二电压输入端(VIN2)耦接;所述第五晶体管(MP5)的栅极与所述第二节点(B)耦接,所述第五晶体管(MP5)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二电压输入端(VIN2)耦接,所述第五晶体管(MP5)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四节点(D)耦接;所述第六晶体管(MP6)的栅极和第二极均与所述第三节点(C)耦接,所述第六晶体管(MP6)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四节点(D)耦接。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压选择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电路(02)还包括:第二电流产生子电路(023),分别与所述第三节点(C)和下拉电源端(GND)耦接,用于基于所述第三节点(C)的电位和所述下拉电源端(GND)提供的下拉电源信号,产生偏置电流。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压选择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流产生子电路(023)包括:第二电流源(IB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念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奕斯伟计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