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分圆盾构车站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61954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6 22: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分圆盾构车站结构,属于地铁车站领域,其通过采用明挖法构建竖井,并作为盾构井布置设备房,再通过盾构的方式施工两侧车站及区间,并在站厅公共区采用机械法施工,进而有效解决传统管线迁改难、交通疏解压力大、拆迁难、深埋车站明挖范围大,埋深深,投资大,协调难度大,效果差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双分圆盾构车站结构,其在为乘客创造便捷的乘车体验的同时极大地节省了工程的土建投资及运营成本,进一步提升了运营工作人员长期在地下压抑的环境,开创了设计新思路,减少工程投资、降低施工风险,节约地上和地下空间的土地资源,具有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前景。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分圆盾构车站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地铁车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分圆盾构车站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各大城市轨道交通逐渐向网络化方向发展,近几年地铁建设如火如荼的在各大城市开展,当前修建地铁车站主要工法包括明挖法、暗挖法以及明挖和暗挖结合法。而在国内,地铁车站大多以明挖法施工为主,明挖法技术成熟可靠,但具有施工时间长、拆迁量大、施工期间开挖对管线、交通和周边环境影响大的特点。
[0003]而如今车站受到周边影响,埋深较深,目前车站轨面埋深由最初的地下二层站15m、地下三层22m等不断加深,埋深30~40m车站屡见不鲜,埋深接近或超过50m的车站也不断浮现。车站埋深的增加,受线路及周边条件影响,车站规模越来越大,投资越来越高。
[0004]如今,地铁车站结构布局形式存在以下问题:
[0005]1、随着安检及反恐防范要求的提高及客流的快速增长,特别是高峰时段,进站安检、票检与通行效率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安检、售检票模式遇到无法逾越的瓶颈,同时安检设备、售检票设备对车站建筑布局及规模带来一定的限制和影响。
[0006]2、公共区的人行流线体现出环节多,流线长的特点,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运营人力,而且也增加了乘客出行的时间成本。
[0007]3、在建设过程中也逐渐碰到越来越多的设计施工难题,特别是遇到重大管线、重要工程设施、重要建筑、既有轨道交通车站等无法绕避的障碍物时,传统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施工方法无法胜任,需寻求车站施工方法与车站结构、布置形式的突破与创新,以适应愈发复杂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0008]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分圆盾构车站结构,其施工方便,有效释放车站盾构上方地下空间,同时能够减少协调时间,缩短工期,有利于全线的正常开通。
[000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分圆盾构车站结构,其包括站台层和站厅层;
[0010]所述站台层包括两个独立设置的轨行区和对应两轨行区设置的站台空间,所述站台空间与所述轨行区连通,且在两独立设置的轨行区内设置有相向行驶的轨道线;
[0011]所述站厅层包括第一通道、两组检测设备和至少两第二通道,以及至少两连接通道;两所述检测设备分设于所述第一通道的两端,将所述第一通道分为两非付费区与付费区,两付费区通过付费区连通;
[0012]至少两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通道的两非付费区连通,另一端与地铁站的进、出站口连通;至少两所述连接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道的付费区连通,另一端与其中一个轨行区连通。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轨行区呈正交设置;且
[0014]所述第二通道和/或连接通道与所述轨道线平行设置。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通道和/或所述连接通道有四个,两两为一组;
[0016]每组所述第二通道和/或连接通道分设于所述第一通道的两端,且每组所述第二通道和/或所述连接通道开口的朝向相反。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站厅层的付费区与所述站台层的站台空间之间还设置至少一个垂直电梯。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检测设备包括并排设置的多个快检设备、物检设备和出站闸机。
[001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快检设备包括金属探测门,所述金属探测门之间形成有乘客通行通道;
[0020]所述金属探测门包括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所述第一框体朝向乘客进入方向设置,所述第二框体朝向乘客出口方向设置;
[0021]所述第一框体的外周设有至少一个灯带结构,所述灯带结构贴设在所述第一框体上,所述灯带结构用于显示乘客的安检状态;
[0022]所述第一框体的其中一侧设有人脸识别模块;
[0023]所述灯带结构上方还设有二维码扫描区;
[0024]所述第一框体顶部还设有安检门显示屏,所述安检门显示屏的至少其中一侧还设有蜂鸣器;
[0025]所述第二框体上设有第一测温模块和第二测温模块,用于对进入通行通道内乘客体温进行检测识别。
[002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灯带结构为多个,且所述灯带结构均布在所述第一框体的周向,且其凸出于所述第一框体的表面,并在所述灯带结构的顶部形成放置凸台,所述二维码扫描区设置在所述放置凸台上。
[002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测温模块为黑体测温模块,所述黑体测温模块贴设于所述第二框体的外壁。
[002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测温模块包括支架和测温摄像头,所述支架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框体,其另一端横向支出,所述测温摄像头设于所述支架背离所述第二框体的一端,且所述测温摄像头的拍摄区域正对所述金属探测门的通行区域。
[002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框体的至少其中一侧还设有光源发射装置,所光源发射装置用于在所述第二框体处形成将所述金属探测门出口阻拦的虚拟光柱。
[0030]上述改进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31]总体而言,通过本专利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包括:
[0032](1)本专利技术的双分圆盾构车站结构,其通过采用明挖法构建竖井,并作为盾构井布置设备房,再通过盾构的方式施工两侧车站及区间,并在站厅公共区采用机械法施工,进而有效解决传统管线迁改难、交通疏解压力大、拆迁难、深埋车站明挖范围大,埋深深,投资大,协调难度大,效果差的问题,有效释放车站盾构上方地下空间,避免迁改管线、交通疏解、拆迁及其他特殊工况,同时能够减少协调时间,缩短工期,有利于全线的正常开通。
[0033](2)本专利技术的双分圆盾构车站结构,其通过集成安检与体温检测,实现了安检与体温检测的全程自动化,整体过程高效快速,大大提高了乘客的入站检测效率。并且,该安检一体化智能设备通过配备灯带结构、扬声器结构与蜂鸣器等,对乘客的状态进行提示,避免携带危险品人员等进入到轨道交通工具内,造成其他乘客的安全问题。
[0034](3)本专利技术的双分圆盾构车站结构,其在为乘客创造便捷的乘车体验的同时极大地节省了工程的土建投资及运营成本,进一步提升了运营工作人员长期在地下压抑的环境,开创了设计新思路,减少工程投资、降低施工风险,节约地上和地下空间的土地资源,具有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0035]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双分圆盾构车站结构中站厅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6]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双分圆盾构车站结构中站台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7]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双分圆盾构车站结构的整体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8]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双分圆盾构车站结构的整体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9]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双分圆盾构车站结构的整体正视结构示意图;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分圆盾构车站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站台层和站厅层;所述站台层包括两个独立设置的轨行区和对应两轨行区设置的站台空间,所述站台空间与所述轨行区连通,且在两独立设置的轨行区内设置有相向行驶的轨道线;所述站厅层包括第一通道、两组检测设备和至少两第二通道,以及至少两连接通道;两所述检测设备分设于所述第一通道的两端,将所述第一通道分为两非付费区与付费区,两付费区通过付费区连通;至少两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通道的两非付费区连通,另一端与地铁站的进、出站口连通;至少两所述连接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道的付费区连通,另一端与其中一个轨行区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分圆盾构车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轨行区呈正交设置;且所述第二通道和/或连接通道与所述轨道线平行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分圆盾构车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和/或所述连接通道有四个,两两为一组;每组所述第二通道和/或连接通道分设于所述第一通道的两端,且每组所述第二通道和/或所述连接通道开口的朝向相反。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双分圆盾构车站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站厅层的付费区与所述站台层的站台空间之间还设置至少一个垂直电梯。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分圆盾构车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设备包括并排设置的多个快检设备、物检设备和出站闸机。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分圆盾构车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快检设备包括金属探测门,所述金属探测门之间形成有乘客通行通道;所述金属探测门包括第一框体和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涛刘学军沈学军杨亚刘浩贠毓王明文马云良魏重丽韩东升周海春安晓晓商瀚袁帅义剑峰苏毅南张家驹余滢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