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微血栓清除的磁性微泡以及介入式微血栓清除装置。该用于微血栓清除的磁性微泡由内核、壳层、配体组成;其中,所述内核含有磁性颗粒;所述配体为微血栓靶向配体,并且,所述配体连接于所述壳层外侧;该磁性微泡不含有药物。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基于上述磁性微泡的介入式微血栓清除装置。针对弥漫性微血栓,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微血栓靶向的磁性微泡能够实现与微血栓的特异性结合,并且实现对磁场的响应,从而在不采用溶栓药物的情况下,实现对微血栓的特异性靶向和清除,改变传统方式对弥漫性微血栓清除效果不佳或者副作用较大的弊端。大的弊端。大的弊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微血栓清除的磁性微泡以及介入式微血栓清除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微血栓清除的磁性微泡以及介入式微血栓清除装置,属于血栓清除
技术介绍
[0002]血栓形成是急性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严重危害生命健康。目前对于血栓病变主要有药物性溶栓、外科手术法取栓和超声溶栓的治疗方法。
[0003]药物性溶栓是指将溶栓药物通过静脉注射或者导管,直接或间接地使血栓溶解,从而疏通被阻塞的血管,这类传统溶栓药物作用于全身,容易引起全身出血风险升高。外科手术取栓是去除体积较大血栓的有效手段,但是传统的手术方法会造成较大的创伤和较久的恢复时间。超声溶栓,尤其是超声造影剂微泡因其精准局部作用,超声可控释药等优势,在血栓溶解方面展现出其优势,但是超声功率不仅会影响微泡成像效果,而且有造成局部内皮损伤可能,引发不良反应。
[0004]微血栓是指发生于微循环的微血管中的微小血栓(直径在10
‑
100μm),主要由纤维蛋白及其单体组成,内含不同数量血小板、白细胞或少量红细胞。在临床中,微血栓的形成是导致重要器官灌注不足、缺血或坏死的重要原因,并可能诱发更为严重的血栓问题。同时,微血栓也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发的重要病理转变,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因此,及时发现和清除微血栓对缩短治疗周期、提高防治效率至关重要。
[0005]CN109045285A提供了一种载药磁性微泡,该载药磁性微泡在体外和体内都能对外部磁场实现快速响应,从而在病灶区域聚集,在超声探头诱导下,微泡发生振动从而可控释放其上载的药物可控释放,从而达到局部溶栓的目的。但是溶栓药物释放的速率与超声振动频率相关,在释放过程中会造成溶栓药物的溢散,增加非病灶区的出血风险。同时用于触发微泡振动药物释放的超声作用,可能对内皮细胞造成损伤,从而引发凝血等不良反应。
[0006]CN112587677A提供了一种iRGD磁性靶向微泡造影剂。该造影剂利用磁性和iRGD双靶向作用,提高了微泡在子宫内膜局部组织血管生成的靶向性,利用磁性颗粒进行核磁共振成像,利用内部气体成分进行超声成像,实现了超声/磁共振双模态成像,有利于观察子宫内膜血管发生变化的过程。该技术主要利用双靶向实现双成像,但仅用于诊断,对治疗没有影响。
[0007]由于微血栓的弥漫性,上述传统溶栓方法对微血栓并不适用,不仅容易引起全身出血风险升高,而且容易清除效果有限。微泡作为一种造影剂,由于其非侵入性、低成本、易操作等特点,在血栓诊断和清除方面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此外,磁性微泡由于其对磁共振和超声的响应效果,逐渐受到关注,被应用于癌症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但是,目前还没有国内外的研究涉及,利用磁性微泡靶向清除微血栓的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磁性微泡,该磁性微泡能够与
微血栓靶向结合,并且可以借助介入式磁线实现磁力操控聚集。
[0009]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微血栓清除的磁性微泡,其由内核、壳层、配体组成;
[0010]其中,所述内核含有磁性颗粒;
[0011]所述配体为微血栓靶向配体,并且,所述配体连接于所述壳层外侧;
[0012]该磁性微泡不含有药物。
[0013]在上述磁性微泡中,优选地,所述磁性颗粒为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更优选地,所述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的粒径小于等于30nm。Fe3O4纳米粒子属于超顺磁性纳米粒子,其本身具有极强的磁性,由于其优秀的尺寸、无毒性和优秀的生物相容性,具有很好的前景。此外,磁性颗粒能明显缩短T2弛豫时间,降低磁共振信号,能够为该本专利技术的磁性微泡提供额外的成像功能。
[0014]在上述磁线微泡中,优选地,所述内核中含有气体。这与微泡制备过程中,冷冻干燥采用的介质有关。内核中的气体能够使整体微泡的密度下降,能够实现在血液中不沉降、不沉积,具有更好的血流动力学特性。
[0015]在上述磁性微泡中,优选地,所述壳层的材质为聚乳酸
‑
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
‑
co
‑
glycolic acid),PLGA)。PLGA是由乳酸(lactic acid,LA)和羟基乙酸(GA)这两种单体按照不同比例缩聚而成,能够用于组织工程、医用材料、药物载体的生物降解高分子聚合物。PLG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合成简单、稳定性高、降解速度可调节以及可塑性良好等特点。采用PLGA作为成膜材料制备的PLGA微泡稳定性佳,为本专利技术磁性微泡与微血栓的靶向结合的可控操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0016]在上述磁性微泡中,优选地,所述配体包括与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IIb/IIIa受体特异性结合的多肽精氨酸
‑
甘氨酸
‑
天冬氨酸多肽(Ary
‑
Gly
‑
Asp,RGD)多肽,或者与血小板P选择素结合的谷氨酸
‑
色氨酸
‑
缬氨酸
‑
天冬氨酸
‑
缬氨酸(Glu
‑
Trp
‑
Val
‑
Asp
‑
Val,EWVDV)多肽,或者与纤维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半胱氨酸
‑
精氨酸
‑
谷氨酸
‑
赖氨酸
‑
丙氨酸(Cys
‑
Arg
‑
Glu
‑
Lys
‑
Ala,CREKA)。
[0017]在上述磁性微泡中,优选地,所述PLGA、微血栓靶向配体和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的质量比为50:0.05
‑
0.15:1
‑
2。
[0018]在上述磁性微泡中,优选地,所述磁性微泡的粒径为1
‑
10微米。
[0019]本专利技术还提了上述用于微血栓清除的磁性微泡的制备方法,其中,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0]S1、将磁性颗粒分散在双蒸水中形成混悬液,超声乳化,使磁性颗粒分散,制得磁性颗粒储存液;
[0021]S2、将壳层的材料溶于有机溶剂中,混合溶解后加入微血栓靶向多肽配体,充分搅拌混匀,得到壳层材料溶液;
[0022]S3、将所述磁性颗粒储存液和所述壳层材料溶液混合,在超声作用下进行初乳化,得到混合液;
[0023]S4、将步骤S3制得的混合液,缓慢加入浓度为5%的聚乙烯醇溶液中;
[0024]S5、将步骤S4得到的混合液加入到浓度为2%的异丙醇溶液中,常温搅拌使微泡表面固化;
[0025]S6、将步骤S5得到的混合液进行离心得到微囊;
[0026]S7、对所述微囊进行冷冻干燥,制得所述用于微血栓清除的磁性微泡。
[0027]在上述制备方法中,优选地,在步骤S1中,混悬液的浓度为1.6mg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微血栓清除的磁性微泡,其由内核、壳层、配体组成;其中,所述内核含有磁性颗粒;所述配体为微血栓靶向配体,并且,所述配体连接于所述壳层外侧;该磁性微泡不含有药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微泡,其中,所述磁性颗粒为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优选地,所述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的粒径小于等于30nm。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磁性微泡,其中,所述壳层的材质为PLGA。4.根据权利要求1
‑
3任一项所述的磁性微泡,其中,所述配体包括与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II
b
/III
a
受体特异性结合的多肽精氨酸
‑
甘氨酸
‑
天冬氨酸多肽,或者与血小板P选择素结合的谷氨酸
‑
色氨酸
‑
缬氨酸
‑
天冬氨酸
‑
缬氨酸多肽,或者与纤维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半胱氨酸
‑
精氨酸
‑
谷氨酸
‑
赖氨酸
‑
丙氨酸。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性微泡,其中,所述PLGA、微血栓靶向配体和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的质量比为50:0.05
‑
0.15:1
‑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微泡,其中,所述磁性微泡的粒径为1
‑
10微米。7.权利要求1
‑
6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微血栓清除的磁性微泡的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永健,陈皓生,高祖婕,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