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磁性减振补强胶片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155322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6 22: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用磁性减振补强胶片,包括相互叠加构成的第一减振补强层和第二减振补强层,所述第一减振补强层和第二减振补强层的相对侧面均设有吸能层,所述吸能层包括聚酰亚胺薄膜以及通过点胶工艺矩阵排列粘接于所述聚酰亚胺薄膜上的粒柱,所述粒柱采用硅胶材料;相邻两个所述粒柱的间距为粒柱的半径的0.7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用磁性减振补强胶片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减振补强胶片
,特别是一种车用磁性减振补强胶片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行业制造技术的进步,现代汽车发展已趋向于轻量、舒适、环保方向发展。通过降低车身钢板的厚度,使外板薄壁化、结构件中空化等手段达到降低车身重量是节省能源和降低污染的最佳途径之一。同样,钢板厚度变薄后也会带来一些负面作用,例如,车身局部的刚度下降,车门、顶盖、侧围等部位在车辆行驶时易发生震动,产生噪音污染甚至共振,对于安全性能大大降低。目前,汽车工业上采用的最多措施就是在汽车薄壁上使用减振补强胶片,以此在增强钢板的强度的同时进行减振,但是现有减振补强胶片为追求轻薄,仅仅依靠选用材料自身的补强减振效果,难以达到技术突破,依旧存在减振降噪效果差、低温贴附力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基于上述减振降噪能力差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车用磁性减振补强胶片。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车用磁性减振补强胶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用磁性减振补强胶片,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叠加构成的第一减振补强层和第二减振补强层,所述第一减振补强层和第二减振补强层的相对侧面均设有吸能层,所述吸能层包括聚酰亚胺薄膜以及通过点胶工艺矩阵排列粘接于所述聚酰亚胺薄膜上的粒柱,所述粒柱采用硅胶材料;相邻两个所述粒柱的间距为粒柱的半径的0.7

1.2倍;两个所述减振补强层的粒柱侧面相互卡合连接形成一体;所述第一减振补强层和/或第二减振补强层为复合丁腈橡胶减振材料,所述第一减振补强层和第二减振补强层侧边部分或者全部通过粘性胶黏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磁性减振补强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粒柱为圆柱状、椭圆柱体或者锥形体;所有所述粒柱的长度一致或者具有2

3个不同的长度。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磁性减振补强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酰亚胺薄膜的厚度为0.04

0.06mm,所述粒柱的长度为0.5

1.5mm,所述粒柱的直径为0.8

2mm。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磁性减振补强胶片,其特征在于,两侧所述粒柱均采用邵氏硬度为35

45度的硅胶;或者一侧所述粒柱采用邵氏硬度为20

25度的硅胶,另一侧所述粒柱采用邵氏硬度为40

50度的硅胶。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磁性减振补强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层均匀分布有圆点状或者条状的通孔,所述粒柱避开通孔进行排布;两个所述吸能层的通孔相错设置。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磁性减振补强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补强层的外层设有隔离纸,所述第二减振补强层的外层设有玻璃纤维层。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磁性减振补强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丁腈橡胶减振材料由以下组分及重量份的原料制成:丁腈橡胶300~350、环氧树脂30~35、聚氯乙烯树脂120~240、云母200

320、轻质碳酸钙140~160、炭黑40~42、硬脂酸5~7、固化剂1~3、硫化剂1~5、促进剂1~2以及磁粉100~125。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水野晃辅
申请(专利权)人:饭田佛山橡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