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间距双顶管下穿既有水道防上浮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15383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6 22:13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小间距双顶管下穿既有水道防上浮施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S1:在工作井内放置顶管机,在顶管机的机头内安装放置配重砝码;S2:将顶管机钻入湖底土层,在工作井内放置管道,在管道内安装供顶管机使用的进出水管以及各种管线;S3:在管道与顶管机的连接处安装复位机构;S4:启动顶管机和顶进千斤顶,通过顶进千斤顶的活塞杆伸出进而将顶管机以及若干根管道顶入湖底土层;S5:在管道铺装过程中,发现顶管机的机头出现上浮时,启动复位机构,直至完成所有管道的铺装,通过复位机构将顶管机的机头调整至正常状态;S6:拆除顶管机以及复位机构。本申请具有防止顶管施工过程中顶管机头出现上浮,在顶管机头出现上浮后及时复位的效果。时复位的效果。时复位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间距双顶管下穿既有水道防上浮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顶管施工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小间距双顶管下穿既有水道防上浮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顶管施工以其不需开挖、对周围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在城市管线的建设和改造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在顶管施工时候,会遇到要穿越江、河、湖、海等复杂情形,管道上浮是在湖水下进行顶管施工时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之一,特别是在湖底下进行双顶管施工。
[0003]目前,双顶管之间的净距离较小,且管道位于砂、淤泥质砂地层中,第一根管道在完成贯通后,对第二根管道周边的土体扰动较大,造成局部空间有空洞,导致湖水涌入进空洞内,使第二根管道在顶管过程中导致机头呈上浮姿态,进而影响第二根管道的施工过程以及施工效率。现有解决顶管上浮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管内配重法,即在顶管内配置砂包,利用砂包进行管内配重。
[0004]但是,采用管内配重法对管道内进行配重时,配重的重量无法准确掌握,配重量过大或过小都会对顶管施工造成影响,进而影响管道建设的质量效果,因此,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有效防止顶管施工过程中顶管机头出现上浮,在顶管机头出现上浮后及时复位,本申请提供一种小间距双顶管下穿既有水道防上浮施工方法。
[000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小间距双顶管下穿既有水道防上浮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小间距双顶管下穿既有水道防上浮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工作井内放置顶管机,在顶管机的机头内安装放置配重砝码;S2:将顶管机钻入湖底土层,在工作井内放置管道,在管道内安装供顶管机使用的进出水管以及各种管线;S3:在管道与顶管机的连接处安装复位机构;S4:启动顶管机和顶进千斤顶,通过顶进千斤顶的活塞杆伸出进而将顶管机以及若干根管道顶入湖底土层;S5:在管道铺装过程中,发现顶管机的机头出现上浮时,启动复位机构,直至完成所有管道的铺装,通过复位机构将顶管机的机头调整至正常状态;S6:拆除顶管机以及复位机构。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顶管机放置在工作井内,通过顶进千斤顶并且启动顶管机,将顶管机钻入湖底土层内,再将管道放入至工作井内并抵接于顶管机,在管道与顶管机的机头连接处安装复位机构,启动顶管机和顶进千斤顶,通过顶进千斤顶推动管道和顶管机在湖底土层内移动,在顶管机的机头内放置配重砝码,增加顶管机的机头重量,使顶管
机的机头在对第二根管道顶管施工过程中,顶管机的机头重量增大,能够有效防止顶管机的机头因湖水涌入进空洞内导致机头呈上浮姿态,在顶管机的机头出现上浮时,启动复位机构,通过复位机构将顶管机的机头恢复成正常状态,实现在顶管机头出现上浮后及时复位功能。
[0008]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在工作井内放置顶管机前,所述工作井内安装有供顶管机卡入的导轨,所述顶管机放置于所述导轨上。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工作井内安装导轨,在将顶管机放置在工作井内时,顶管机卡入导轨上,使顶管机能够稳固地放置在工作井内,防止顶管机滚动,提高放置顶管机的稳固性,便于顶管施工的开展。
[0010]优选的,所述顶管机的机头内设置有容纳座,所述容纳座用于放置配重砝码。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顶管机的机头内设置容纳座,给配重砝码提供放置在顶管机的机头的位置,能够避免配重砝码在顶管机的机头内乱放置,同时也能够节省顶管机的机头内的空间。
[0012]优选的,所述容纳座上设置有若干根限位杆,相邻所述限位杆之间形成限位槽,所述配重砝码位于限位槽内。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容纳座上设置限位杆和限位槽,使配重砝码能够放置在限位槽内,限位杆能够限制配重砝码移动,防止配重砝码随着顶管机的工作产生的振动而发生位移。
[0014]优选的,所述复位机构包括回拉钢架、复位千斤顶、两块分别设置在顶管机的机头和管道内的固定钢板,所述第一固定钢板安装在管道内靠近顶管机的一端,所述第二固定钢板安装在顶管机的机头靠近管道的一端,所述复位千斤顶的缸身安装在第一固定钢板上,所述回拉钢架的一端与复位千斤顶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所述回拉钢架远离管道的一端延伸至顶管机的机头内并与第二固定钢板固定连接。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顶管机的机头出现上浮时,启动复位千斤顶,复位千斤顶的活塞杆伸出缸身,给回拉钢架施加推力,进而回拉钢架对第二固定钢板施加推力,通过回拉钢架对第二固定钢板施加的推力,使顶管机的机头受力恢复正常姿态。
[0016]优选的,所述回拉钢架包括回拉杆、受力件和复位件,所述回拉杆、受力件和复位件一体成型,所述受力件与复位千斤顶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所述复位件与第二固定钢板固定连接。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复位千斤顶的活塞杆朝远离缸身的方向移动时,对受力件施加推力,回拉杆、受力件和复位件一体成型,使复位件对第二固定钢板施加与受力件受到的推力同向的推力,实现复位顶管机的机头功能。
[0018]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钢板与复位件抵接的一面固定有柔性垫。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二固定钢板与复位件抵接的一面设置柔性垫,使得复位件对第二固定钢板施加推力时,第二固定钢板能够被柔性垫缓冲,防止第二固定钢板损坏的情况。
[0020]优选的,所述步骤S4中,将顶管机以及若干根管道顶入湖底土层时,相邻两根所述管道之间安装有中续装置,所述中续装置包括若干个液压杆,所述液压杆的缸身与管道固定连接,所述液压杆的伸缩杆与相邻管道固定连接。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相邻两根管道之间设置中续装置,若干个液压杆组成中续装置,在长距离的顶进过程中,顶进千斤顶推力不足时,中续装置内的液压杆提供中续顶力,便于长距离顶进施工开展。
[0022]优选的,若干所述液压杆沿管道的周向均匀分布,两个相邻所述液压杆之间设置有固定架。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干个液压杆沿管道的周向均匀分布,使液压杆的伸缩杆对管道施加中续顶力时,管道能够受力均匀,受力效果好,提高中续顶进效果。
[0024]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在顶管机的机头内放置配重砝码,增加顶管机的机头重量,使顶管机的机头在对第二根管道顶管施工过程中,顶管机的机头重量增大,能够有效防止顶管机的机头因湖水涌入进空洞内导致机头呈上浮姿态,在顶管机的机头出现上浮时,启动复位机构,通过复位机构将顶管机的机头恢复成正常状态,实现在顶管机头出现上浮后及时复位功能;2.在顶管机的机头内设置容纳腔,给配重砝码提供放置在顶管机的机头的位置,在容纳座上设置限位杆和限位槽,使配重砝码能够放置在限位槽内,限位杆能够限制配重砝码移动,防止配重砝码随着顶管机的工作产生的振动而发生位移,能够避免配重砝码在顶管机的机头内乱放置,同时也能够节省顶管机的机头内的空间;3.当顶管机的机头出现上浮时,启动复位千斤顶,复位千斤顶的活塞杆伸出缸身,给回拉钢架施加推力,进而回拉钢架对第二固定钢板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间距双顶管下穿既有水道防上浮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在工作井内放置顶管机(1),在顶管机(1)的机头内安装放置配重砝码(2);S2:将顶管机(1)钻入湖底土层,在工作井内放置管道(8),在管道(8)内安装供顶管机(1)使用的进出水管以及各种管线;S3:在管道(8)与顶管机(1)的连接处安装复位机构(3);S4:启动顶管机(1)和顶进千斤顶(4),通过顶进千斤顶(4)的活塞杆伸出进而将顶管机(1)以及若干根管道(8)顶入湖底土层;S5:在管道(8)铺装过程中,发现顶管机(1)的机头出现上浮时,启动复位机构(3),直至完成所有管道(8)的铺装,通过复位机构(3)将顶管机(1)的机头调整至正常状态;S6:拆除顶管机(1)以及复位机构(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间距双顶管下穿既有水道防上浮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在工作井内放置顶管机(1)前,所述工作井内安装有供顶管机(1)卡入的导轨(6),所述顶管机(1)放置于所述导轨(6)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小间距双顶管下穿既有水道防上浮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管机(1)的机头内设置有容纳座(11),所述容纳座(11)用于放置配重砝码(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小间距双顶管下穿既有水道防上浮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座(11)上设置有若干根限位杆(111),相邻所述限位杆(111)之间形成限位槽(112),所述配重砝码(2)位于限位槽(112)内。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间距双顶管下穿既有水道防上浮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机构(3)包括回拉钢架(32)、复位千斤顶(31)、两块分别设置在顶管机(1)的机头和管道(8)内的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继铁鞠红达钟柳良周雄郑玉明黄居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