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菌人工皮肤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13822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6 21: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抗菌人工皮肤及其制备方法,属于人工皮肤技术领域,该抗菌人工皮肤包括由下到上依次设置的真皮下层、真皮上层、可吸收表皮层和不可吸收表皮层;真皮下层为海绵状多孔胶原层;真皮上层为多孔脱细胞基质层;多孔脱细胞基质层至少包括一层吸附有活性物质的多孔脱细胞基质膜;活性物质包含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吸收表皮层为抑菌脱细胞基质层;所述抑菌脱细胞基层包括一层表面包覆有纳米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的脱细胞基质膜;不可吸收表皮层为薄膜层。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人工皮肤具有持续抗菌活性,可以预防创面感染,同时能有效促进软组织损伤创面愈合,提高组织再生修复能力,加快真皮层的重建。加快真皮层的重建。加快真皮层的重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菌人工皮肤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人工皮肤
,特别涉及一种抗菌人工皮肤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外伤、烧伤、糖尿病足、肿瘤切除手术等均会造成其损伤;目前,临床上用于较深或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修复方法是自体皮片或皮瓣移植,但自体皮片或皮瓣移植会造成供区损伤;异体皮片或皮瓣移植存在免疫排斥及使用安全性等问题。
[0003]人工皮肤作为自体皮肤移植的替代品,可用于真皮层受损的创伤、慢性创面或者烧伤创面的治疗,人工皮肤具有促进创面愈合、减少瘢痕形成等作用,克服了大面积烧伤患者自体移植皮肤资源不足的缺陷,逐渐占据市场的主流。然而,人工皮肤在移植后早期未能与创面确立血供,其抑菌能力较差,移植后感染率较高,而发生感染不仅会直接导致移植失败,甚至会威胁患者生命。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预防人工皮肤移植后感染的措施主要包括:创面的彻底清理、移植前将人工皮肤浸泡消毒液、移植后加强换药以及全身使用抗生素等;上述措施虽然能起到一定的预防移植后感染的作用,但无法赋予人工皮肤抗菌能力,而且大量用药也容易导致患者脏器受到损害,对患者的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个或者多个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抗菌人工皮肤及其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人工皮肤具有持续抗菌活性,可以预防创面感染,同时能有效促进软组织损伤创面愈合,提高组织再生修复能力,加快真皮层的重建。
[0005]本专利技术在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抗菌人工皮肤,所述抗菌人工皮肤包括由下到上依次设置真皮下层、真皮上层、可吸收表皮层和不可吸收表皮层;
[0006]所述真皮下层为海绵状多孔胶原层;
[0007]所述真皮上层为多孔脱细胞基质层;所述多孔脱细胞基质层至少包括一层吸附有活性物质的多孔脱细胞基质膜;所述活性物质包含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0008]所述可吸收表皮层为抑菌脱细胞基质层;所述抑菌脱细胞基质层包括一层表面包覆有纳米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的脱细胞基质膜;
[0009]所述不可吸收表皮层为薄膜层。
[0010]优选地,所述海绵状多孔胶原层由胶原溶液冷冻干燥得到;
[0011]所述海绵状多孔胶原层的厚度为0.5~5mm;所述海绵状多孔胶原层的孔径为20~200μm;所述海绵状多孔胶原层的孔隙率大于90%。
[0012]优选地,所述多孔脱细胞基质膜的厚度为0.02~0.1mm;所述多孔脱细胞基质膜沿厚度方向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为0.1~1mm,通孔的密度为9~900个/cm2。
[0013]优选地,所述脱细胞基质膜的厚度为0.02~0.1mm;所述纳米介孔生物活性玻璃与所述脱细胞基质膜的质量比为1:(9~49)。
[0014]优选地,所述纳米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的粒径不大于50μm,孔径为5~20nm。
[0015]优选地,所述不可吸收表皮层为硅橡胶薄膜或聚乙烯醇薄膜;所述不可吸收表皮层的厚度为0.1~0.25mm。
[0016]本专利技术在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抗菌人工皮肤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7]S1.将新鲜组织清洗后进行消毒、脱脂、脱细胞处理,得到脱细胞基质膜;
[0018]S2.将所述脱细胞基质膜冻干打孔后,浸泡于含活性物质的溶液中,得到吸附有活性物质的多孔脱细胞基质膜,即真皮上层脱细胞基质膜;
[0019]S3.将纳米介孔生物活性玻璃涂撒在所述脱细胞基质膜的表面,得到表面包覆有纳米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的脱细胞基质膜,即可吸收表皮层脱细胞基质膜;
[0020]S4.将所述可吸收表皮层脱细胞基质膜、所述真皮上层脱细胞基质膜、胶原溶液依次铺设于模具中,经冷冻干燥后,在所述可吸收表皮层的上层复合不可吸收表皮层,得到所述抗菌人工皮肤。
[0021]优选地,在步骤S1中,所述消毒为将新鲜组织洗净后切片于过氧乙酸的乙醇溶液浸泡30~60min;
[0022]所述脱脂为将消毒后的组织置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浸泡30~60min后,用磷酸缓冲液清洗;
[0023]所述脱细胞处理为将脱脂后的组织置于胰蛋白酶溶液中浸泡1~2h,得到所述脱细胞基质层。
[0024]优选地,所述含活性物质的溶液由胶原溶液、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混合得到;
[0025]在所述含活性物质的溶液中,胶原的质量分数为0.5~0.9%,所述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的浓度为5ug/mL;所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浓度为5ug/mL。
[0026]优选地,所述胶原溶液由I型胶原和醋酸溶液混合得到;所述醋酸溶液中醋酸的质量分数为4~8%。
[0027]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8]本专利技术真皮上层采用组织脱细胞工艺得到的多孔脱细胞基质层,与天然真皮结构相近,有较强的力学性能,包覆有活性物质,可以加快真皮层的重建;真皮下层为海绵状多孔胶原层,有利于止血和成纤维细胞及毛细血管长入,有利于真皮下层的重建;可吸收表皮层为采用纳米介孔生物活性玻璃处理的织脱细胞基质层,可促进细胞的黏附、增殖,提高组织再生修复能力,同时具有持续抗菌活性,在达到预防创面感染的目的,后期可发挥类似表皮角质层的作用;不可吸收表皮层为硅橡胶薄膜或聚乙烯醇薄膜,可以起到防止水分丢失,隔离和防止细菌侵入等作用。
[0029]本专利技术真皮上层和真皮下层采用不同来源和工艺的材料以达到对降解和组织重建时间的控制,可以通过不同铺层层数进行控制降解和组织重建时间,满足不同的临床需求。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人工皮肤具有持续抗菌活性,可以预防创面感染,同时能有效促进软组织损伤创面愈合,提高组织再生修复能力,加快真皮层的重建。
附图说明
[00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1]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抑菌人工皮肤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抑菌人工皮肤的制备方法流程图;
[0033]图中,1

真皮下层,2

真皮上层,3

可吸收表皮层,4

不可吸收表皮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5]如图1,本专利技术在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抗菌人工皮肤,所述抗菌人工皮肤包括由下到上依次设置真皮下层1、真皮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菌人工皮肤,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菌人工皮肤包括由下到上依次设置真皮下层、真皮上层、可吸收表皮层和不可吸收表皮层;所述真皮下层为海绵状多孔胶原层;所述真皮上层为多孔脱细胞基质层;所述多孔脱细胞基质层至少包括一层吸附有活性物质的多孔脱细胞基质膜;所述活性物质包含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所述可吸收表皮层为抑菌脱细胞基质层;所述抑菌脱细胞基质层包括一层表面包覆有纳米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的脱细胞基质膜;所述不可吸收表皮层为薄膜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人工皮肤,其特征在于,所述海绵状多孔胶原层由胶原溶液冷冻干燥得到;所述海绵状多孔胶原层的厚度为0.5~5mm;所述海绵状多孔胶原层的孔径为20~200μm;所述海绵状多孔胶原层的孔隙率大于9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人工皮肤,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脱细胞基质膜的厚度为0.02~0.1mm;所述多孔脱细胞基质膜沿厚度方向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为0.1~1mm,通孔的密度为9~900个/cm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人工皮肤,其特征在于,所述脱细胞基质膜的厚度为0.02~0.1mm;所述纳米介孔生物活性玻璃与所述脱细胞基质膜的质量比为1:(9~49)。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人工皮肤,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的粒径不大于50μm,孔径为5~20n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人工皮肤,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可吸收表皮层为硅橡胶薄膜或聚乙烯醇薄膜;所述不可吸收表皮层的厚度为0.1~0.25mm。7.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睢小卫胡艳丽宋天喜崔云朱金亮何志敏崔孟龙吴晶晶胡刚仇志烨
申请(专利权)人:潍坊奥精医学研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